随着元宵节的汤圆落肚,这个年也算过完了。关于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种消费盘点也粉墨登场。有一个数字很抓人眼球:2014年春节黄金周,杭州7家商场的销售额整体下滑25%,包括杭州大厦、解百、银泰系各店。在涨幅不增算退的零售圈,这是一个让业内大佬直冒冷汗的数字。与此同时,提前进入冬天的餐饮市场,倒在这个春节迎来了令人意外的火爆:不论大酒店还是小餐馆,基本上都要靠翻桌应对。
一冷一热折射出什么?早转型早回归早得益。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正是餐饮业风声鹤唳之时,“八项规定”的骤然出台,让习惯了公款消费的大酒店一下子门庭冷落、手足无措。市场不相信眼泪,生存还得靠自己,这一年中大酒店放低身段自降身价,改菜单做团购拉游客……使出十八般武艺杀出一条血路。
当然,百货零售圈面临的情况更复杂一些,电商冲击,shopping mall的分流,都是造成这25%降幅的重要因素。然而,多年来一直高昂头颅的“百货贵族”杭州大厦,居然以最大的降幅跌出杭城百货排名前三,折射出的问题显然不止于此:如何研究市场调整商品结构,让更多的人买得起百货店里的商品,显然是经营者要转型思考的方向。众所周知,杭州大厦的特色是“高精尖”奢侈品,其销售额下滑也主要体现在珠宝首饰、腕表等奢侈品上。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消费得起这部分“塔尖”消费品的,毕竟是少数。过去为什么卖得那么火?是因为“买的不用,用的不买”,灰色账单在买单。而今当头棒喝,钱袋收紧,原先的生态链被截断了,生态自然难以为继了。
痛定思痛,百货业的转型也已经迫在眉睫,不管是眼下风头正健的OTO模式,还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引进餐饮、休闲项目丰富业态,都只是形式和路径,真正的内涵是:如何销售老百姓买得起的商品?
在这个巨变的时代,变革以每分每秒的速度在发生,商业作为时代的缩影,更是承载着一叶知秋的功能。然而,不管如何变化,商业的本质,始终是产品和消费者,消费的本质,则是让大多数人都花得起钱。并不是老百姓不愿意享受好东西,但必须在合理的性价比范畴内。同样是奢侈品,为什么杭州大厦的“高精尖”卖不动了,但奥特莱斯的“平价精品”却销售强劲,如北京燕莎的奥特莱斯去年销售达37亿元,杭州下沙的奥特莱斯去年也有9.48亿元的进账,就是因为后者的定位更接近消费本质。
把产品做好,让消费者买得起,不管东风西风,不论东转西转,最后一定要落到这个点上,回归商业和消费的本质。不信,明年春节我们再看看百货业。(绍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