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探秘桑蚕丝及其丝绸的演变与运用
2015-09-08
分享至: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王冕的《蚕作茧》,展现了原生态的养蚕、织丝过程,让我们追本溯源,了解桑蚕丝及其丝绸的演变与运用。

 

  丝之古国 绵延万里

  中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国家。在最早的文字记载中,与桑、蚕、丝、绸及与之形态相似的甲骨文达到42个。《穆天子传》中有关于周穆王“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载,可见古代中国产蚕丝之早。

  

 

  蚕丝是一种天然纤维,质轻而细长,素有“人体第二皮肤”的美誉,被业界称为“纤维皇后”。

  蚕丝以桑蚕丝、柞蚕丝为主,尤以桑蚕丝的品质为最佳,最早只有帝王才能使用。据悉1000条蚕从出生到吐丝结茧,需吃掉桑叶20千克,而吐出来的丝只有500克左右,可见桑蚕丝的珍贵。

  桑蚕织品在汉代达到高峰,出现锦、绢、绮三大类,品种和花色也十分丰富。其中作为丝绸代表的“锦”,将蚕丝的优秀性能与美学结合起来,让丝绸不仅成为高贵的衣料,并且赋予了其艺术的象征,极具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丝绸随之传向亚、欧、非各国,成为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中国也被称为“丝国”。中世纪的欧洲,贵族们以拥有一件丝绸衣服作为炫耀的资本;凯撒大帝一次身穿丝绸袍服去看戏,惊艳了罗马,说明当时丝绸的稀少华贵。

 

  从专属到普及的过渡

  “一寸缂丝一寸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唐宋时期,丝绸仍是稀罕之物,只有有功之臣,朝廷才会赏赐丝绢。

  到了明清,随着织机及印染技术的改进,桑蚕织品日益丰盛。《红楼梦》中频繁描写到与桑蚕织品的服饰与饰物。

  

 

  第四十回中,贾母讲到窗纱的软烟罗:“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可见,这时的丝绸已经常出现在士大夫及商贾家中,不再是寥寥数人的专属之物。

 

  飞入寻常百姓家

  “衣必华,夏必纱,冬必裘”。在古代,身穿丝绸是富贵的标志。如今,蚕丝织品被运用到家纺、服饰、家居装饰等各领域,成为普通大众的生活消费品,其中“世界丝绸之源”湖州生产的蚕丝享有盛名,畅销海内外。

 

(中国商业电讯)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