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宜州桑蚕茧丝绸产业5年综合产值超44亿元
2017-03-20
分享至:

2011年以来,宜州市大力发展桑蚕茧丝绸产业,着力构建“桑-蚕-茧-丝-绸-附属产品”循环经济产业链,小小一张蚕茧编织“中国丝绸新都”大梦想。2016年,该市桑园面积达33.3万亩,鲜茧产量达5.6万吨;培育茧丝绸加工企业20家,生产白厂丝4500吨,生产坯绸400万米、蚕丝被20万床,蚕茧生产、茧丝绸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达44.3亿元。

  品牌战略带动产业规模发展

  该市大力实施“优茧工程”,强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桑蚕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建成优质原料茧基地13个,基地面积达3.96万亩;大力推广蚕、桑优良新品种,推行先进实用种养技术,小蚕共育率达86%,桑、蚕优良品种推广率达100%,方格蔟使用率达100%。目前,该市鲜茧上车率达94%,平均解舒率达65%以上,净度达94-96分,45%的生丝达到5A级以上,95%达到4A级以上,高于广西平均水平。同时,培育了“绮源”白厂丝以及“南方丝缫”、“刘三姐”蚕丝被等广西优质名牌产品。

  为了以品牌促进产业发展,该市充分利用浙江大学、河池学院及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科研力量。在科研机构的帮助下,宜州市新型专利产品烛火牌真空摘茧机获得国家专利授权,“亚热带蚕丝业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技术集成推广”项目在科技部通过立项,并率先建立自治区级首家茧丝绸产业孵化器,为入孵茧丝绸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等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同时,健全市、乡、村、屯四级桑蚕技术推广机构,确保新技术新品种及时推广普及至村屯农户,累计举办桑养蚕技术培训班556期,培训种养农民16万人次。目前,已成立桑蚕协会和桑蚕专业合作社25个,养蚕农户突破10.7万户,养蚕收入达到22.8亿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突破5000元,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11年领跑全国县域第一。

  循环利用带动产业实现升级

  蚕茧桑树浑身是宝。宜州市围绕“吃干用尽”的原则,着力延伸桑蚕茧丝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引进广西五和博澳公司深度开发桑树资源,生产桑枝生物碱、桑叶粉、桑叶茶、桑叶提取物、桑饲料、桑葚干果等生物科技创新产品。目前,全市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15家,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保持广西县域第一。同时,引进加工企业7家生产桑枝食用菌,产值达1.27亿元,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5.6亿元。

  该市积极推进现代化丝绸工业园区建设。园区企业共安装有自动缫丝机229组共9.16万绪,安装织绸机40台套,扶持5家大型蚕丝被加工生产企业,本地原料茧65%以上可以就地加工,茧丝产量继续保持全区县域第一,茧丝绸加工业产值突破16亿元。

  此外,该市引资15亿元建设宜州东盟国际茧丝绸交易中心,推动全市桑蚕茧丝绸产业向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建成宜州茧丝检测中心,规范茧丝电子交易秩序;加快电子商务建设,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茧丝“宜州指数”显现雏形,年电子交易干茧逾万吨。

  人才支撑带动产业持续发展

  人才为宜州市桑蚕茧丝产业发展提供保障。该市与自治区农业厅、科技厅、广西科学院和浙江大学等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和机构签订桑蚕产业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国家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等项目,在茧丝绸深加工、桑枝栽培食用菌、蚕沙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上进行深度合作。同时,聘请农业部、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蚕业技术总站、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和机构的多位专家和教授为基地顾问,对桑蚕产业发展和技术进行指导;加强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宜州桑蚕茧丝绸博士工作站。

  为了培养本地人才,该市选派一名副市长到自治区农业厅进行挂职,同时在全市选调优秀干部到市桑蚕循环办挂职锻炼,有效提升桑蚕产业管理水平。

来源:河池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专题】发展新质生产
sy.jpg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
sy.pn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360.jpg
勇攀高峰!波司登交出
360.jpg
波司登发布2023/24年
sy.png
风华正茂30年,intert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