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国际机构缘何此时集体看好中国经济?
2017-11-10
分享至:

  国际机构缘何此时集体看好中国经济?

  这半个月来,中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多家国际机构转变态度,对中国经济预期转为乐观。

  德国欧洲经济研究中心近日调查显示,对中国经济未来12个月的预期指数从9月的8.3升至10月的17.3;

  新加坡华侨银行10月23日发布报告上调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0.3个百分点至6.8%;

  美国投资银行高盛将中国2018年经济增速预期由6.3%提高至6.5%;

  英国媒体综合36位经济学家的预估,将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上调0.2个百分点至6.8%;

  美国媒体报道,多家专业机构对10月中国经济的初步评估显示,金融市场参与者对中国经济前景日益乐观。

  “以前国际机构评价的主流是中国威胁论和崩溃论,现在的主流变成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国际组织正在扭转对中国的看法。”

  这次国际机构看准中国经济的未来了吗?不少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中国经济正呈现出诸多新变化,稳定增长的未来可期。

  原因一:结构持续转型

  在诸多国际机构的研究报告中,中国经济结构持续转型是上调预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中国正寻求优化经济结构,寻找新增长动能。

  “去年乃至今年上半年还有不少国际机构不看好中国经济,但现在呈现出偏乐观的预期趋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新旧动力的转换。”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研究主管周景彤表示,中国传统旧动力已经改变了下行趋势,转而上行,加之一直蓬勃发展的新动力,新旧动能“双引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7%,增速比去年和前年同期分别提高0.7个和0.5个百分点,是近3年来最快的增速。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工厂设备改造、生产线升级,积极推动更高水平生产能力的建设,使得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整体效率提升、竞争力增强。

  原因二:超高的创新速度

  瑞穗证劵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已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这些领域的发展诠释了中国经济新动能所在。

  一方面,中国的基建投资全球领先,另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同样领跑世界,中国在中高端消费、移动生活、共享经济等领域已形成越来越多的新增长点。

  “技术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中国正从学习模仿国外向越来越多原创转变,尤其是互联网创新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持久动力。

  王文表示,超高创新速度的工业体系使得中国经济呈现出巨大的改革红利,创新频率提高的发展势头使经济有了持续发展的前景。

  原因三:消费驱动力继续增强

  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0.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5%,比上年同期增加2.8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继续增强。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张立群指出,中国各个产业其实都是围绕着消费升级发展起来的,中国十几亿人口消费需求的持续较快增长,是经济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也会带动更高水平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带动更高效益的投资需求增长。

  王文表示,未来3至5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此外,未来10年中国将有近3亿人从农村到城市,也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中国就业稳定,社会保障逐渐完善,民众也会变得越来越敢于花钱。”

  伦敦世界经济研究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销售经理人指数从9月的51.7升至10月51.9,创15个月以来新高,亦反映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景气情况。

  风险:债务与金融

  增长前景可期,但风险也依然存在。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从经济结构性问题来看,中国仍应重视企业债务和银行体系问题。

  目前看来,2017年中国债务水平增速放缓,整体债务水平有所下降,相比此前债务快速增长,现在保持相对稳定就是一个积极变化;金融去杠杆使得银行同业业务增速明显下滑,相对应的影子银行金融产品增速也明显回落。

  朱海斌直言:“防控金融风险现在处在一个更好的起点,但这个过程没有结束。”

  他指出,未来要增加实体经济效益,核心问题是继续着手解决企业债务问题和防范影子银行,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统一监管标准,并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改革。

  周景彤表示,过去两年中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阶段,“很多国际机构对中国其实并不十分了解,在作出判断和预测之前应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和真实的中国。”

(来源:国是直通车)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2.jpg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
360.jpg
【专题】发展新质生产
sy.jpg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
sy.pn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