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上海土布经典纹样展在华师大开幕
2018-06-04
分享至:

  自2017年始,中国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迎接2018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9)”的到来,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手工棉纺织技艺的物像叙事——上海土布经典纹样展”于6月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东川路500号)二楼正式开幕。

  上海传统手工棉纺织技艺历史悠久,是元代松江府乌泥泾的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具与技艺的延续与发展。上海手工织布亦称上海土布,曾是劳动人民制衣的主要原料,亦是农耕社会小农经济的主要家庭收入来源。随着工业时代对自然经济的瓦解,以及现代科技进步与社会语境变迁,上海土布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手工纺织技艺濒临失传,这一极具上海特质的古老技艺亟待重新挖掘与传承。

  上海,中国曾经最大的棉纺织中心,如今拥有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嘉定(药斑布印染技艺)、奉贤区(土布染织技艺)、青浦区(土布染织技艺)、浦东新区(手工织带技艺)、金山区(土布纺织技艺)、崇明区(土布纺织技艺)等市级非遗6项,浦东(土布纺织技艺)、三林标布(纺织技艺)、闵行(土布纺织技艺)区级非遗3项,形成上海传统手工棉纺织技艺类项目的蔚然方阵。

  进入非遗时代,手工棉纺织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联结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路径。放之于世界视野,手工纺织是留存于世界各国的古老手工技艺,几乎每个国家均有自己独特的织造文化,工具、技艺与织物的比较研究方兴未艾。“一带一路”上分明可见一条由手工棉纺织串联而起的棉路,正跨越国别,沟通着世界的多元文化,并形成一个世界非遗共同保护、传承的格局。

  开幕式上,华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民俗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教授向来宾介绍了策展经过,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桃花坞年画社社长华黎静、土布传承人刘佩玉、土布设计师何永娣、艺术家潘溯以及上海各高校非遗研培负责人代表等共同为展览揭幕。此次展览共展出清末、民国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手工棉纺织布及相关制品100余件,以及完整的手工棉纺织机及工具一套。特别一辆于民间征集的脚踏三绽纺车上,可见到迄今最为可信的,被奉为棉纺行业神的黄道婆浮雕像。在展览上,不仅能见到诸如“芦菲花”“三阳布”“井字布”“满天星”“金银链条”等经典上海土布纹样,更能一睹稀少的“紫花布”芳容。紫花布为我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种植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花作紫色,纤维细长而柔软。由农民织成的家机布,未经加工多微带黄色,特别经久耐用,尤以上海松江生产的最为著名,并曾风靡英国作为绅士的时髦服装。崇明的“百字布”提花织毯,因其记载了大量社会、时代以及个人信息,堪称为一部织在布匹上的史书与传记。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些珍贵文物,更能在专家、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自体验古老的棉纺织技艺文化。

  上海土布不仅是上海文化更是整个江南文化的标识,是塑造上海本土文化品牌的有利资源。此次展览是继2017年华东师大博物馆举办“一带一路非遗保护——越南东湖年画”系列展览之后的第二个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展览。展期自6月1日至6月10日,欢迎广大市民前往观展。

 

  (来源:东方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360.png
聚焦羽绒服主业 波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