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陕西石泉县申报“中国蚕桑之乡” 通过专家论证
2018-12-03
分享至:

  11月27日,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广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廖森泰率领中国蚕学会考评组到石泉,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等方式,对石泉申报“中国蚕桑之乡”工作进行现场考评,最终专家组一致通过石泉申报“中国蚕桑之乡”工作。

  石泉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到的汉代文物“鎏金铜蚕”就出土于石泉。“鎏金铜蚕”是汉代开启丝绸之路最有力的史证,是中国古代养蚕业、丝绸工艺发展的考证依据,这枚“鎏金铜蚕”印证了中国石泉就是“金蚕之乡·丝路之源”,见证了石泉是古老的“蚕桑之乡”。

  目前,蚕桑产业已成为石泉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主导产业,石泉也于2010年成为西部蚕桑产业第一大县,2016年5月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

  为什么石泉被誉为金蚕之乡

  1984年12月,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枚国家一级文物“西汉鎏金蚕”在我县秦汉直城古文化遗址(池河镇谭家湾村)奇迹般出土了。这只铸工精细、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的金蚕体长5.6厘米、腹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共计9腹节,胸、腹、尾足完好无损,前身微微昂起,体态生动若吐丝状云。据考证,此蚕乃西汉皇帝赏赐事蚕营绸有功的地方官员和养蚕大户的御制品,悄然酣睡在黄壤沃野的古直城,充分彰显了两千年前汉水沿岸蚕桑发达的农耕文明。随着人们对这段尘封历史的剖解,“金蚕之乡”石泉县的美名不胫而走,为我县深入挖掘蚕桑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质、着力打造金蚕之乡文化品牌、奋力推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蚕桑文化是农耕文明最重要的特质

  蚕桑文化肇起于农耕,是农耕文化的最重要的精华部分,是农耕文明最重要的特质之一。相传上古时代,黄帝的妻子嫘祖在渔猎之余发明了桑蚕,便带领妇女栽桑养蚕、缫丝织帛,解除了人们的冻馁之苦,后世尊她为“先蚕娘娘”,成为名副其实的“蚕神”。据各方面考证,5000年来蚕桑作为我国广大乡村普遍开展的农耕活动,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不断繁衍壮大的文明发展历史进程,先后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先秦时期,蚕桑生产即达到较高水平,丝织品已优于其他农产品率先迈入商贸领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表述商品交换“抱布贸丝”的词句。进入汉唐以后,蚕桑生产得到迅猛发展,以中国为主体的国际丝绸贸易活动空前活跃。以张骞出使西域为起点,先后形成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和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水域的南北两条“丝绸之路”,中国丝绸通过海陆通道大量出口,商贸活动差不多遍布全球,使我们这个以农耕为主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上出尽了风头。千百年来,蚕及蚕桑文化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我国农耕文明的主要图腾和农耕文化的重要象征。历经两千年沧桑,褒奖蚕和蚕农的“鎏金蚕”现身有史以来以农耕为本、秦汉之际桑柘遍地的石泉,充分印证了我们脚下这片热土与蚕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情结,使我们借助蚕桑文化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的特质成为可能,更为我县着力打造“金蚕之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蚕桑文化是旅游产业最精美的嫁衣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奉行科学发展立足石泉实际,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奋力发展旅游产业,短期内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开发建设燕翔洞、中坝峡谷、后柳水乡,基本形成南部旅游片区,并相继启动子午银滩、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建设。我县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挤进省市旅游发展计划盘子,分别在陕南秦岭旅游、汉水走廊和巴山画廊三大旅游精品线路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幸成为西安“后花园”的重要园区,旅游产业发展前景无限广阔。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旅游品位相对较低,文化品牌建设明显滞后。我县的生态资源虽然丰富,但实事求是地说,由于缺乏深度开发和文化包装,难免存在“雄山不抵南宫、秀水未匹瀛湖、幽洞险胜柞水、奇峡逊于金丝”的缺憾,总体来说差异性并不突出。文化是山水的灵魂,品牌是旅游的嫁衣,毋庸赘述已形成共识。要想使石泉的旅游产业尽快凸显后发优势并确保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就必须马上着手深入挖掘蚕桑文化内涵,着力打造“金蚕之乡”这张独特的文化品牌,努力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通过文化包装宣传营销不断拓展客源市场。千百年来,人们无不礼赞丝绸的精美绝伦,谓之“霓裳常带云衣舞”。我们何不紧扣蚕桑文化抽丝剥茧,早日为“山水石泉”精心编织一件“金蚕之乡”的精美嫁衣呢?

  三、蚕桑制品理应成为旅游的主打商品

  旅游商品是旅游产业的重大要素之一,更是实现旅游产业兴县富民、促农增收最主要的途径。我县蚕桑发展历史悠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通过高速发展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蚕桑大县。本世纪初期,全县上下适时抢抓“东桑西移”历史机遇,决心重振蚕桑雄风,提出“铺天盖地栽桑、家家户户养蚕”口号。近年来,通过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四大转变”发展战略,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的既定目标,蚕桑产业顺利成长为全县农村支柱产业。强村大户、龙头企业、蚕桑制品也得到长足发展,为配套开发蚕桑旅游商品铺平了道路。占此先机,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地将蚕桑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融为一体,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生能量。要切实加快蚕桑旅游村和蚕桑观光园建设步伐,全方位整合蚕桑资源,开辟一条蚕桑旅游精品线路。广泛开展“游蚕乡会罗敷”、“观桑海洗桑浴”、“事桑蚕扮蚕妇”、“采桑椹酿果醋”、“茗桑茶食桑菇”、“探丝路吟桑赋”、“祭蚕神祀织女”等蚕桑主题游乐活动,积极创造条件精心筹办西北蚕桑文化节,充分发挥蚕桑文化作用,热忱招睐四海宾朋,力求占据更多更大的客源市场。同时,不遗余力地全面推动“鎏金蚕”、“金蚕故乡”、“丝路源”等特色品牌蚕桑制品的研发工作,将其作为主打商品,全力推进旅游商品开发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尽快建立蚕桑旅游商品开发、生产、营销、管理体系。在强村大户的基础上,创建基地乡镇,实施名牌战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商品质量,拓宽营销渠道,努力创建陕南最大的蚕桑旅游商品集散地。

  四、蚕桑文化亟待挖掘提炼和包装经营

  千百年来,紧随农耕文明相伴生的蚕桑文化留给人们无穷的回味与遐想。她与农耕活动息息相关,“家家儿女忙蚕事、墟里处处机杼声”;她与儿女情长密不可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是闺怨别绪的自然流露,“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她是乡村田园的闲情逸致,“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她是劳动人民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她是兵燹匪接生灵涂炭的乱世写照,“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蚕自古被尊为神虫,历朝历代不同地域的民众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供奉蚕神,祈求桑柘繁茂、蚕丛丰熟、衣食无忧。我们要深入挖掘蚕桑文化的内涵,不断提炼精华,努力提升品位。一要打好民俗牌。深入探寻我县蚕桑文化历史渊源,在蚕桑旅游村和蚕桑观光园区倡导恢复古代流传的祭祀“蚕神”、“蚕娘娘”等蚕桑民俗活动。二要树起保护牌。竭力将“金蚕之乡”及其相关的蚕桑文化要素整理打包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力求发挥更大的资源效能。三要擦亮文化牌。充分利用“鎏金蚕”这一举世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顺藤摸瓜研究论证石泉在蚕桑生产、丝绸发展、丝路源起、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建立完整体系。四要铸造效益牌。加强市场运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广泛开办“蚕家乐”,系统开发蚕桑旅游纪念品,通过策划包装、科学营销,进一步丰富蚕桑文化内涵,不断增强蚕桑文化的吸引力。

  总之,我们应充分发挥“金蚕之乡”这张文化品牌的神奇作用,将其始终贯穿于旅游产品开发、商品包装、宣传营销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让皇天后土恩赐的蚕桑文化资源尽快转化为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将山水石泉建设成为极具文化魅力和发展潜力旅游强县。

  (来源:安康新闻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