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民企起笔——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盛泽巨变
2018-12-21
分享至:

  一切的意义,只有离得足够远,才能看得真切;正如所有的绚烂,只有走得足够近,才能感受震撼。

  站在2018年的岁尾,回望盛泽改革开放40年的来路。路很长,成就很大,闪亮的字眼太多。今天,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只聚焦盛泽40年征程中的两个字——改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盛泽如今的经济史,是从这两个字起笔的!

  盛泽的乡镇工业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比全国其他乡镇更早,并充分体现“苏南模式”的特色。到上世纪80年代,盛泽的丝绸纺织企业依然是清一色的公有制性质,创造“华夏第一镇”的神话。

  但盛泽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富则思变”,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盛泽同样在全国乡镇中较早地开展民营化的企业改制。促进纺织企业焕发新一轮的生机,并为改制这一全国命题给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回答。

  去年盛泽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工业总产值803.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9.8亿美元。从今年情况来看,上述数据也将有明显提高。盛泽经济发展的繁荣,民营企业居功至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批批优秀民企从走上前台到成为支柱,而这其中,也有盛泽改革者们的智慧。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年初的中共盛泽镇第十五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区委常委、盛泽镇党委书记、吴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范建龙所作的《把握新方位践行新理念奋力谱写新时代盛泽发展新篇章》报告中,也从历史的角度,将盛泽的改革与发展放在重要地位。

  是理念的改变从吃大锅饭到自起炉灶

  说起企业改制,盛泽镇原镇长、原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张国强感触颇深,作为这场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说,改制,首先是一种理念的改变,新理念的形成直接为盛泽以后产业的发展开辟出一条“阳关道”。

  “当时盛泽纺织业面临的情况,第一,整个纺织行业逐步进入市场化,竞争更加激烈,无梭织机替代有梭织机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主体的明确。公办企业在旧体制下的旧产品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新需求。第二,‘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民营经济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影响越来越大。盛泽与浙江相邻,一部分敢于‘吃螃蟹’的人受浙江私企发展影响,挂靠在集体性质的村办企业名下进行生产与经营,出现一批所谓戴‘红帽子’的小型丝绸纺织工厂,即盛泽早期的民营丝绸纺织企业。第三,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兴起,积聚吴江民营原始资本,倒逼盛泽纺织运营模式的转型。”张国强介绍。对比之下,当时盛泽许多乡镇企业效益下降,经营困难,有的出现亏损,有的资不抵债。从长远来看,转制也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方向。

  盛泽的从业者有领先的意识,这是改制的重要基础。1993-1997年是民营企业的萌芽期,家庭作坊式的家庭工业户和租赁承包下的村办企业不断增加,部分村办企业先行转制。

  1999年4月2日吴江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经济工作汇报会。会议强调紧紧抓住“三资(制)”(即外资、民资、改制)不放,并对经济重镇、民营企业基础较好的盛泽提出“集中精力、精心组织、克服阻力”,在10个月内全面完成转制的要求。当时盛泽乡镇企业数量多,资产规模大,情况复杂,任务相当艰巨。镇党委及时统一思想,分析情况,布置实施方案,成立党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农工商总经理为主的两个工作组。张国强介绍,当时全镇组织乡镇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代表参加转制工作动员大会,给大家仔细分析转制的必要性,确保大家思想上保持一致。

  会议后,广大企业改革的大幕拉开。

  是思路的改变从“十月革命”到“一厂一策”

  “要在10个月里完成乡镇企业全面转制,时间紧,任务重。在落实的过程中,我们根据盛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行‘一厂一策’。”张国强说。当时领导小组对所有乡镇企业实行资产评估,对具体的企业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转制方案,签订转制合同,开展转制工作。

  有别于其他乡镇,盛泽对镇区范围内的企业,施行动产转制,不动产租赁,通过建新租老模式,确保镇区集体土地、厂房增值利益归集体所有,老镇办企业的员工确保继续就业,充分保障原经营者和职工的权益。在此基础上,“一厂一策”则发挥重要作用。

  “会是1999年开的,但盛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向改制转变。1998年底,全镇村办集体企业和部分镇办中小企业的改制基本完成。”张国强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鹰翔已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品种围绕市场转,始终保持着“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局面,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纺丝生产基地之一。艺龙则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后整理设备、现代化管理和工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对两家龙头企业的改制方式也不一样,鹰翔采用集体转制,实行自有股制,并拥有配股。艺龙则采用分层转制,分厂先转,总厂保留。”张国强说。

  2000年4月,盛泽镇最后一批7个老镇办企业改制工作结束,至此该镇的改制工作全部结束。同时盛泽乡镇企业的转制也产生积极影响,后来并入盛泽镇的坛丘、南麻也对乡镇企业进行转制,而盛泽的国有企业,也在有关部门指导下进行转制。时至今日,盛泽转制的乡镇企业没有一家倒闭,并都取得不小的成功。作为中国纺织重镇,盛泽成为民营企业的天下。

  张国强介绍,改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充分激发企业的活力,经营者利益与企业效益联系更加紧密,积极性普遍高涨。企业加大投入,优化管理,提高产出,为发展积累后劲,开拓空间,为经济发展、公平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发展本地企业的同时,也吸引外地优秀民企。回过头看,盛泽当前的民营骨干企业中,大部分都经历转制,通过转制发展壮大形成现有的规模。

  是梦想的改变从得过且过到胸怀天下

  “改制给盛泽纺织带来的活力,不只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张国强说,市场为民营企业发展打开空间,也为盛泽的企业家大展身手提供舞台,企业家们的雄心和才能被充分激发。

  改制后,鹰翔集团产权制度明晰,效益明显提高。集团董事长徐关祥在2002年以惊人的胆略和敏锐的眼光,投入20多亿元兴建40万吨熔体直纺设备。他说,改制让鹰翔开始第三次飞跃,即进入高科技发展阶段。当时已年近六旬的他依然精神焕发,在“第二次创业”中,不论严寒酷暑,总是在筹建第一线指挥工作。“既能当老板,也能睡地板”,让鹰翔集团项目成为示范,项目的成功带动吴江纺织产业的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300多万吨纺丝能力、100多亿米织造能力、35亿米印染能力的全国纺织生产重要基地。

  艺龙集团董事长姚德荣在把集团建成为全国最大的仿真丝一条龙开发基地的基础上,推进集团上市,将募集到的资金4000万元投入技改。之后姚德荣凭借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于是与日企合办德伊时装面料有限公司,开始主攻面料。德伊成为“国家时装面料研发基地”“国家铜氨面料生产基地”“国家女装面料生产基地”,其面料也成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的常客,产品远销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

  改制让老牌名企焕发第二春,也让新锐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994年,从事经营化纤、白厂丝买卖的盛泽青年陈建华,偶然听说南麻镇办集体织造厂要卖掉,觉察到机会的他借债369万元认购该厂,并将其改名为吴江化纤织造厂。之后陈建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绝处逢生的吴江化纤织造厂在1995年底赚1000多万元。此后借着改制的春风,陈建华不断地更新技术与设备,加大研发投入,吴江化纤织造厂向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向迈进。2003年,陈建华正式创立恒力集团。

  1997年,盛泽镇村办盛虹染厂进行改制,村集体把5000万元企业动产出售给厂长缪汉根及中层以上干部。在缪汉根的带领下,企业内部推行股份合作制,到年底总股金达1000万元。盛虹染厂通过注入私人资本,极大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改制仅半年,就成功兼并邻镇一家染厂。这一年盛泽仅村办工业一块,私人资本投入的总量就超过1.5亿元,这相当于该镇前3年村办工业投入量之和,靠这1.5亿元,盛泽镇村办工业开始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随着改制的深化,缪汉根顺势创立盛虹集团。

  恒力与盛虹如今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取得的成就不必多说,陈建华与缪汉根这两位纺织巨子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企业改制浪潮中,勇立潮头的先锋。而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也随着改制涌现出来,绘就盛泽民营企业发展的群英谱。

  “改制是改革开放的重要表现,让盛泽企业焕发生机,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感恩改革开放,感恩新时代,盛泽企业一定能将创新发展的精神永远弘扬下去。”张国强说。

 

  (来源:吴江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