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绕青山市绕河,市声南北际山河”,提起福建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山水美景,殊不知在这样一座云蒸雾绕的城市里,纺织产业已经崛起。 《福建轻纺》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纺织在福建做成千亿产业集群,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后,福建民营经济就是从纺织服装开始起步的,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前店后厂”再到现代化的产业集群,福建正在用华丽的数字书写着一段段纺织传奇。 如今,传奇还在继续上演,福建纱线产业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1-12月,中国纱线产量2976万吨,其中福建纱线产量超过山东、河南,以全年累计569.21万吨的数据跃居第一位。而2017年,福建纱线产量还排在山东、河南之后,居国内第三。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迅猛,产业布局完善,特点鲜明 早在70年代,福建泉州等沿海一带开始出现一些小型服装加工厂,此时的作坊式小厂就像一个个“星星之火”,在经过了狂风暴雨的洗礼后,通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慢慢向上延伸发展,最终开创了纺织行业的新天地。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终于在2013年,长乐市纺织企业当年实现产值1140亿元,这也是福建首个实现千亿产值的产业集群。 不仅长乐市,同一时期,泉州晋江也一步步发展壮大。纺织服装业作为晋江市第一大产业,2016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实现总产值1105亿元。更令人意外的是,晋江是中国拥有驰名商标最多的县级市,涌现出包括九牧王、七匹狼、劲霸、柒牌、利郎等消费者耳熟能详的驰名品牌,成为男装市场的主导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此前的星星之火都已成为燎原的熊熊大火。 随着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福建省纺织企业用棉量也迅速增加。据当地人士介绍,福建省年用棉量从几年前的四五十万吨增长至100多万吨,而当地棉纺产业链的布局也日趋完善。据福建省纺织协会统计,目前该省棉纺纱锭规模突破1300万锭,其中福州地区800多万锭(长乐700多万锭),泉州地区100多万锭,三明地区200多万锭,莆田、龙岩、南平、漳州等地区150多万锭。棉、棉混纺、化纤混纺纱线开发成为福建纱线产品的特色,非棉纱线、织物开发加快,涤纶、粘胶以及化纤混纺纱在国内居首位。2018年全省棉纺纱线实际产量569.21万吨,其中棉纱85.35万吨,棉混纺纱244.76万吨,化纤纱239.10万吨。福建省棉纺纱线主要销售到广东、浙江、江苏以及福建等省的专业市场。 此行前往福建地区,中国棉花网记者眼见一座座工业园区拔地而起、整齐划一,纺织机器高速运转,发出阵阵轰鸣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淀,福建不仅在纺织化纤材料、棉纺纱线、面料织造、印染加工等方面在国内具有较强产业优势,而且呈现出化纤、纺纱、织造、染整、服装、纺织机械、专业市场等行业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可谓遍地开花、共生共荣。 借“政策东风”,加强协调产业布局,打造多个千亿产业集群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工业转型升级,2018年国家工信部发布“关于《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的公示”,其中福建被列入重点承接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地区。根据目录,福建省重点发展高品质纺织面料的有福州、厦门、泉州、莆田、三明等;重点发展品牌服装、家用纺织品的有泉州、福州、三明、南平、龙岩等;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的有三明、南平、厦门、泉州、漳州等;重点发展生物质纤维的有泉州、福州;重点发展印染节能减排新技术及设备的有福州、泉州、三明等。 借助国家产业的“政策东风”,福建省精耕细作、谋定而后动,积极做好产业前后发展的衔接问题。据记者了解,为了承接好国家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政策,去年10月,福建省发改委、省经信委联合出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推进计划,提出到2020年,力争培育形成20个以上产值(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重大产业集群,其中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泉州)实现产值3100亿元,纺织鞋服产业集群(莆田)实现产值1200亿元,制鞋产业集群(泉州)实现产值1900亿元,届时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突出、结构明显优化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5月28日,在福建永安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举办的棉花形势分析会上,福建纺织协会相关领导表示,未来福建要建设新型纺织制造业基地,打造具有地区产业特色的纺织专业园区,包括化纤新材料、纺纱、纺织面料织造、染整、产业用、服装、纺织机械等行业。加快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等纺织发达地区以及新疆等棉花资源地区的密切合作,发展与台湾省以及国际纺织先进国家的技术交流,建设国际水平的现代新型纺织制造业基地。 在加强同兄弟省份联系的同时,福建还要做好因地制宜、产业升级、区域分工协作。省区内石狮、晋江、长乐等沿海地区纺织产业集群要完善产业链及专业市场配套建设,推进“互联网+”战略,加快创新型发展。内陆地区的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区纺织产业集群,要坚持“基地化、集群化、专业化”开发模式,创造低碳、绿色、环保高新技术纺织产业转移条件和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客商、企业集团、研发机构等投资合作,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集群和园区发展后劲。不久的将来,一个个布局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加先进的产业集群,将以崭新风貌屹立在福建大地上。 面临内外冲击,未来发展道路仍将曲折 虽然发展势头异常迅猛,但福建地区相比国内其他纺织大省,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劣势。协会领导认为,福建纺织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劳动力不足,部分棉纺、化纤、织造企业缺工,部分新增能力面临员工不足的困难;二是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短缺,特别小型企业用于减少用工提高生产率的技术改造资金困难,企业转型升级进展缓慢;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人才短缺,三是开发型的管理技术人才难求,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下游终端品牌,同质化竞争激烈。四是棉纺行业品种主要是涤/棉、涤/粘、纯涤和纯粘四大类,纯棉产品少,其它纤维混纺品种则更少,并且纱支大多是21支-60支,60支以上的高支纱则更少。 前景是光明的,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必定是曲折的,在前有拦路虎,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福建纺织产业只能迎刃而上,甚至可以说要杀出一条血路来。记者体会最深的是,福建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原料和产品位于产业两端,与原料地建厂的企业相比,不具有采购成本优势,与接近消费市场的企业相比,销售优势也相对弱一些,企业只能在加工过程、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比如现在新疆棉运至福建的汽车运费是700元/吨(不含每吨500元的运费补贴),正常情况是800元/吨(运至河南基本在600元/吨),在11月出疆高峰期达到了1400-1500元/吨。 在棉价大跌的背景下,国内棉纺行业正在经历阵痛,而福建棉纺行业也未能幸免。永安一家企业采购部主管说,该地区纺织企业以5-10万锭为主,棉纱正常周转库存一般在7天左右,今年从4月份开始销售遇到困难,目前库存在20天,明显偏高。当地有些企业为了资金周转,已经将混纺纱降价1000-2000元/吨亏损处理。即便亏损运转,企业也不能轻易停工。相较内地纺织企业集中在县村一级,永安企业员工基本靠打过工维持生活,一旦出现关停,想要重新开张的难度会远远高于山东、河南、江苏等纺织大省。 据记者了解,在这轮棉价大跌过程中,福建纺织企业承受的压力大于内地企业。河南、山东等地企业可以将原料库存周转期降至7-10天,但是福建纺织企业生产涤棉混纺产品,加上配棉和运输距离缘故,库存一般都在2-3个月,即便库存少的企业也维持在1.5-2个月,可想而知在棉价大跌、产品累库的过程中,企业两头都要承受很大压力。 尽管前路漫漫,但山水环绕,景色依旧,传奇仍在延续,福建纺织产业正以其蓬勃发展之朝气描绘着一幅美丽画卷。
(来源:中国棉花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