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寻找丝绸起源(考古进行时)
2020-03-03
分享至:

  

图为汪沟遗址的碳化纺织品。

  汪沟遗址丝绸的发现,明确了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存在丝织品。在郑州仰韶文化聚落群以及史前遗址中开展更广泛的提取和检测,将勾勒出这一地区的丝绸起源分布,将丝绸起源不断推向深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之一,丝绸起源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话题。

  在古老的传说中,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史料中有“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的记载。在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的罗织物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出自距今5300—5500年。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绢片和丝带是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出自距今42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不过,丝绸的原材料蚕丝,是一种生物高分子材料,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遭到降解,今天很难获取丝绸实物证据,且年代越早的证据越难寻觅。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以中国丝绸博物馆为依托单位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为寻找丝绸起源研发新的认知方法和技术。丝绸的本质是具有种属特异性的丝素蛋白,可以用免疫学技术对之进行识别鉴定,其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从而准确获知蛋白质成分信息。

  这种方法体现了较大的优越性。其一是特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其二是敏感,对于已经严重老化降解的丝素蛋白和角蛋白同样有效;其三是可以鉴别出生物学种属来源,如桑蚕、柞蚕、蓖麻蚕等。这些优点也使其在古代丝绸的分析检测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2017年以来,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多次赴郑州仰韶文化遗址开展工作,包括汪沟遗址、青台遗址和双槐树遗址。汪沟遗址是仰韶时期一处拥有相当人口规模的区域性中心聚落,是荥阳地区众多聚落遗址中最为中心的、面积最大的一处仰韶时代聚落遗址,对于认识新石器时代社会内部结构、人口地理分布区域、氏族形成和发展及文明起源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汪沟遗址清理的7个瓮棺中,考古人员在其中5个中发现了碳化纺织品。

  纺织品的有机质基本流失,只留下碳化的痕迹。但我们通过对碳化纺织品的形貌、组织结构分析,发现两种碳化纺织品——平纹织物和绞经织物。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确定绞经织物的纤维材质是桑蚕丝,结合组织结构分析结果可以明确该绞经织物为罗织物,这跟20世纪80年代青台遗址出土的丝织品属于同一种织物类型。同时在头盖骨的附着物里也检测到了蚕丝的残留信息,表明当时儿童可能用丝绸包裹下葬。这种丧葬习俗与古人对蚕神的崇拜有关。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蛾四种状态的变化,特别是静与动之间的转化(包括眠与起),这些过程都会使人们联想到人类自身。先民因发现蚕会在作茧自缚后,破茧升天,用丝绸包裹下葬,寓意逝者重生。

  此次汪沟遗址丝绸的发现明确了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存在丝织品,而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近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设立的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州工作站正式揭牌,随着酶联免疫技术检测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在郑州仰韶文化聚落群以及史前遗址中开展更广泛的提取和检测成为可能,我们将勾勒出这一地区的丝绸起源分布图和探寻年代更为久远的丝绸,将丝绸起源不断向历史深处推进。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