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两会代表带您聚焦不一样的纺织心声
2020-05-21
分享至:

  今天,2020年全国两会将在京拉开大幕。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因疫情影响的全国两会虽延期但终未缺席。

  今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以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与此同时,今年也是“纺织强国”目标达成之年。特殊之年的特殊时期,全国两会的召开释放出中国将迈出重启关键一步的重要信号,也使得在疫情阴霾笼罩下的广大纺织服装企业备受鼓舞。

  当前,纺织供给侧和需求端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巨大的风险考验。要对冲环境影响,保障产业发展安全,充分发挥行业价值,迫切需要加大政策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全国两会的适时召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必将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5月14日,在“2020年纺织行业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提出,受疫情影响现阶段纺织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问题集中在:市场需求不足、市场秩序经受考验、资金周转困难三大方面。围绕主要矛盾,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孙瑞哲会长从修复产业生态、保障产业安全、巩固产业地位三大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在全国人民即将开启2020两会时间的此刻,让我们从这三大方面切入,一起走进那些你我他都关心的纺织热点话题。

  01

  话题一

  “中小微企业”

  在工业行业中,中小微企业是指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以下的企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中小微企业数量大、活力强、就业广,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然而,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微企业往往存在自身规模小、融资能力差、获取信息能力弱、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缺乏、对政策法规了解不足、抗风险能力低等“先天不足”,在自救方面处在弱势。

  对应建议: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据联合调查,受疫情影响,85.01%的企业现金无法维持3个月以上,近30%的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预计下降幅度超过50%。其中,创造了80%以上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最为沉重,稳就业压力大增。

  具体建议:

  一、全面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从中央到省、市建立统一高效的中小微企业协调管理机构,完善功能强大的中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在工信部内设中小企业局,承担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等重大问题,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建立了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但在实际生产经营中,中小微企业往往按照所有制结构、行业分布和属地范围,存在多种类型相互交叉的情况。而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政府行政机构存在机构职能重复、政出多门、宏观管理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从中央、到省、市、镇(街道)建立统一高效的中小微企业协调管理部门,有助于理顺管理结构,实行统一管理,确保政策措施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二、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创新,加大定向支持和监督评估力度,建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担保体系

  疫情发生以来,为加大货币流动性,国家多次出台多种金融扶持政策,其中既有对市场普遍性的纾困,也有对中小微企业的定向解困。但在执行层面,金融机构基于风险防控,更希望将贷款放给大企业,而且,由于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这些贷款和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还有差距。因此。,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定向金融支持基础上,应建立起相应的监督评估机制,以确保真正惠及中小微企业。

  三、加强引导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建立产业集群,提高发展质量

  这场疫情“大考”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风险意识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差距仍然显著。德国是全球拥有“隐形冠军”数量最多的国家,达到1307家。这些中小企业在提供国内70%以上就业的同时,创造了40%的GDP,同时在世界市场上占中小企业专业市场份额的70%-90%。究其原因,德国许多中小微企业的产品具备独特性,市场上没有替代品,且众多“小而美”型中小企业“各司其职”,各自在供应链上站稳一席之地。借鉴德国经验,在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和引导中,应更加注重掌握科技驱动的能力,以科技创造价值,提高发展质量,打造“小而精、小而新、小而专、小而美、小而特”的中小微企业集群。

  02

  话题二

  “产业转移”

  纺织工业集群化发展和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和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占行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40%,已成为现代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新型社会化生产方式的关键组成部分。纺织产业转移向中西部地区持续转移,优化了行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东部地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纺织工业的规模占全国的25.4%,就业占全国的28.6%。

  对应建议:关于加大对纺织产业集群和产业转移引导与支持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大力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具体建议:

  一、引导和支持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纺织产业主要集聚地的纺织服装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支持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瞄准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中高端,重点发展科技研发、时尚创意、品牌营销、高端制造,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时尚影响力,在“科技、时尚、绿色”发展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国际国内、产学研各方面优质资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培育创新发展动能;在重点区域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行业数字化转型。

  加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对其他相关地区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苏北、安徽等后发地区产业扶持,更好地发挥区域新增长极的产业支撑作用。加强中南、西南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联系,发挥产业纵深腹地作用。以成渝等城市群为重点,构建中心城市与不同层级地区之间在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分工协作体系。

  二、推动世界级先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

  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海西地区、山东半岛等纺织产业重点地区为主,着力培育若干世界级纺织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在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向重点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倾斜,推动重点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智慧产业集群,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资源集聚能力,实现集群制造与服务资源高效整合。

  三、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新机制,加强产业协作在对口支援、扶贫协作中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纺织产业协作在新疆、宁夏等西部重点省区对口支援、扶贫协作中的作用,保持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支持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政策实施以来,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贡献,建议将这项政策的实施周期延长为十年以上,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

  支持东中西各区域之间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利益分享机制。对中西部、东北等地区研究给予更大力度的税收、电价等优惠政策,国家相关专项资金倾斜支持纺织服装园区产业基础设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品牌优势企业延伸拓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使中西部地区更深度地参与全球和国内产业分工。支持民营企业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北部湾临港区域,建设芳烃、PTA、聚酯、涤纶等纺织服装产业上游原材料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布局炼化一体化项目,打造立足西南中南、面向东盟、辐射“一带一路”国家的新兴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03

  话题三

  “新的增长极——产业用纺织品”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在纺织行业中占比从2010年的20%增长到了2019年的30%左右,位居纺织行业三大终端应用(服装、产业用、家用)的第二位;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工业增加值增速等指标在纺织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已成为我国工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将达到2.53亿吨,其中,产业用纺织品加工量将达到1.7亿吨,占比达到67.4%,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对应建议:关于加大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引导与支持的建议

  产业用纺织品,不仅广泛应用于民生产业,也应用在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行业在新冠肺炎、“非典”疫情防控,98年抗洪抢险,天宫、北斗系列卫星、神舟飞船、运载火箭发射,首都新机场建设、军警装备升级等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支撑和物资保障作用。

  具体建议:

  一、调整产业用纺织品在国民经济统计分类体系中的级别,提升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战略地位

  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我国纺织工业主要涉及三大类,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是纺织业项下的中类。现行分类体系已不能适应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尤其不利于国家在应急状况时对产业资源的信息收集、生产组织和调配。为适应产业用纺织品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增长的趋势,助力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以及下游诸多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完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应急动员体系,建议政府部门适时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进行升级,设立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业四个平行大类。

  二、成立全国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实现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全面统筹管理

  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在历次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治理和预防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为企业生产和应用部门采购提供了重要依据。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产业用分技术委员会,不仅承担着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国内和国际标准化工作,同时还承担了纺织行业的国家军用标准管理工作,其组织形式与行业在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中的重要作用不相符,不利于专业化、系统化的运行和管理,不利于产业链上下游、行业间的协调和交流,制约了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技术水平提升。建议成立全国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强化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标准化管理职能,通过标准归口形成跨部门的协同机制,调动更多的资源服务于环境保护、应急突发事件、安全防护、医疗健康等领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标准的无缝对接和配套政策的完善,实现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化全面统筹管理和质量监督。

  三、完善口罩、医用防护服国家应急储备机制,提高应急状态下的供应保障能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特别是疫情爆发初期,口罩、医用防护服现有应急储备模式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完善口罩、医用防护服国家应急储备机制,补缺体系中不健全部分,对有效、快速应对疫情突发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意义重大。建议政府部门完善储备品种、规模、时效等标准,形成中央、地方和重点企业分级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口罩、医用防护服定点生产制度,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物资储备和生产;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储备应急物资,并在疫情过后给予部分闲置产能(设备)一定的财政补贴等,以提高应急状态下口罩、医用防护服的供应保障能力。

  04

  话题四

  “外贸竞争新优势”

  今年以来,因疫情国际经济活动受到重大影响,尤其是国际贸易受到严重冲击。而且当前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冠病毒与人类较长时期共存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国际关系的变化趋向复杂,作为中国经济重要支撑之一的出口贸易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快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应建议:关于“后疫情时代”加强国家级国际营销服务公共平台建设积极应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挑战的建议

  2019年国家商务部启动了“国家级国际营销服务公共平台”认定工作并设定了较高门槛。首批授予的6家企业平台都有较强的国际营销、展示、物流服务能力,并在行业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平台在运行中存在投保费率较高,转口贸易的审批和监管较严,操作流程较长等问题。如若能通过完善、优化和功能拓展,将在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发展离岸贸易、转口贸易中将大有可为。据“华申孟加拉纺织品营销展示及售后服务中心”分析,在东南亚国际贸易额800亿美元、纺织面料贸易额400亿美元的盘子中,如平台在功能扩展的基础上有效运行,客观估计能带来100亿美元的贸易增量。

  具体建议:

  1、建议保险降费和增加融资产品支持。给与平台内企业投保保费费率优惠;在平台为中小企业做好综合服务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小微企业专属信保服务和融资方式。

  2、建议试点适度放宽转口贸易的审批和监管。近年来中国的成衣订单转向东南亚迹象明显,基于中国广大成衣供应商与欧美客户数十年来的彼此理解,中国有能力以转口贸易的形式继续操作全球订单,将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转移到周边国家,高附加值的趋势分析、设计打样环节留在国内。但在做全球供应链业务的时候,把业务的结算中心设立在了境外,使得国内的企业无法掌控订单后续的银行融资,远期汇率等问题,且易造成业务流失、利润流失。为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集成全球资源,希望在坚持国家严格的外汇监管政策的同时,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更多便利化条件和政策,以利全方位参与订单管理,实现不一样的“中国制造”“中国物流”和“中国营销”。

  3、建议探索对平台企业的监管创新。由于海外服装成衣业市场变化快,而国内企业的面辅料无法做到即需即送,对搭载于平台的企业来说,必然影响到对当地产业的参与度。监管创新比如在平台企业试点“预先备案,事后核销”的形式申报,并延长出口收汇和退税时效;给予出口收汇和退税一年的核销和申报期。

  4、加大对“国家级国际营销服务公共平台”建设的宣传力度。

  5、充分发挥现有平台离岸、属地经营等优势,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支撑等措施为平台赋能,强壮其服务对外贸易的能级。

  在有条件的平台,扶持其延伸为区域性的“广交会境外常年展”。

  加强信息化、云端化建设,助推国际贸易“登”云入“互”。

  6、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容。在现有首批6家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布局优化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平台数量,增加平台区域布点,使平台布局向拉美等地区延伸。

  05

  话题五

  “文化自信”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在全球时尚话语权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具有符号意义的中国时尚象征“大师、大事和大牌”在主流时尚话语权体系中呈现缺席状态,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和设计师寥寥无几,离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目标要求依然有差距。

  对应建议:推动体现中国时尚话语权平台搭建推广体现中国现代风貌礼仪服装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服装服饰都是承载民族文化、反映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而当前在一些重要礼仪场合,尚缺乏能够代表中华文化、体现中国现代风貌的礼仪服装。

  具体建议:

  一是加强流行趋势研究平台建设。加强色彩、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等全产业链流行趋势的自主研究,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应用范围。不忘本来,充分吸收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立足当下,合理借鉴国际国内流行趋势成果研究;面向未来,切实加强对新消费方式尤其是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研究。

  二是加强时尚发布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品牌日纺织行业系列活动、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等时尚孵化与推广平台的全球影响力与市场影响力,对于国际化时尚平台搭建给予相关支持;支持和推进北京、上海、深圳等世界时尚中心建设,持续提升产业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建设的贡献度。

  三是充分发挥知名品牌与设计师的时尚引领作用。培育和扶持一批优秀品牌和设计师走向国际时尚发布平台,加强终端渠道建设,增强中国品牌、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重点培育3-5家本土时尚品牌、5-10位设计大师跻身国际一线品牌阵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师,凸显“中国时尚”的符号意义;对于国际拓展与发布活动给予相关支持;重视品牌价值评价、品牌竞争力评价与提升活动,在提高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价值与竞争力的同时,增强我国在品牌价值评价领域的全球话语权。

  四是推广基于中华文化的当代礼仪着装。编制实施《基于中华文化的当代礼仪着装指南》团体标准,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提出礼仪性场合如商务着装、成人礼、婚礼等特定时间和场景着装指南,以体现中华优秀文化在当代的时尚表达,增强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纺织)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2.jpg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
360.jpg
【专题】发展新质生产
sy.jpg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
sy.pn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