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校企联动推动江西服装“更上一层楼”
2021-08-16
分享至:

 

  “现在市场形势火热,我们不缺订单只缺人,全年生产目标肯定能超额完成。”在近期召开的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会上,一名参会企业代表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以来,江西纺织服装行业呈现产销两旺的喜人态势——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1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利润53.8亿元,同比增长51.7%。

  目前,江西省已确立将纺织服装产业作为5000亿元级的重点发展产业来打造。然而,要打造服装大省、强省,江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打破人才瓶颈,推进智能制造,在设计和品牌上发力,加速实现转型升级,是摆在很多企业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江西服装,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记者先后走访了省内重点服装企业和相关高校,探寻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破解之策。

 

  地校联动 产业升级迎来“化学反应”

  今年6月,一场主题为“映山红”的牛仔时尚发布会在于都县举办。模特们身着59套由江西服装学院师生共同设计完成的风格多样、创意十足的牛仔服装一一登台,五角星、中国logo、红丝巾、花卉等元素与牛仔服饰完美结合,让观众大饱眼福。

  这么一场颇具新意的时尚发布会,为什么会在赣南的于都县举行?实际上,于都县已是江西省近年来发展势头最好的服装大县之一,全县拥有近3000家服装企业,今年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超50%。产业规模做大后,研发和创新能力成为该县亟须突破的短板。为此,于都县加大了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力度,与江西服装学院一起成为江西省服装产业地校联动的先行军。

  拥有在校生1.3万人的江西服装学院,是全国最大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办学30年来累计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今年3月,该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2个专业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然而,由于江西省服装产业知名品牌偏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变革相对滞后,多数毕业生选择到沿海就业,江西服装学院人才培养也遇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今年,江西服装学院已把每年毕业生留赣就业率增长5%作为硬性工作任务,举全校之力推进毕业生留赣就业工作。

  一边是服装大县对人才求贤若渴,一边是特色高校迫切希望为本省产业做大做强发挥作用,两者一拍即合。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牛仔产业学院,为当地中专学校提供教学帮扶,打造时尚文化周、时尚创意研发中心……今年,于都县和江西服装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一系列合作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力求解决高层次人才培养促产业转型发展问题。

  “培养人才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校门、走进产业集群地、融入行业,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型的教育生态系统。”江西服装学院校长薛家宝表示,除了与地方进行更紧密的人才供需对接外,下一步还要加强与省内企业合作,努力取得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果,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做大做强江西服装产业,人才是关键。业内人士认为,江西服装产业在生产端基础良好、潜力巨大,在人才培养上底蕴深厚,地校牵手深度合作期待能够产生有效的“化学反应”,成为江西省补齐产业链短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助力。

 

  产教融合 加快补齐品牌和设计短板

  江西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之所以常年青睐“孔雀东南飞”,这还得从江西省特殊的产业结构说起。

  江西是服装大省,却不是服装强省。省内数量众多服装企业普遍以代工贴牌为主,普遍盈利空间小、抗风险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和服装设计能力不足,因此也难以为专业人才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产业链补链、强链已成当务之急。而品牌和设计则是必须加快补齐的短板。

  “近些年国内服装市场竞争激烈,很多线下实体店经营困难,江西服装产业要换道超车,必须另辟蹊径。”江西服装学院常务副校长徐炜认为,江西省要及时确定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重点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在设计端和品牌端上下功夫、发力。

  他表示,当前我国服装消费市场呈现出小众化、个性化需求特点,江西省众多中小微服装加工企业可以通过追加设计元素更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从而推动产业经济规模倍增。同时,抓住直播带货成为服装行业风口的机遇,鼓励江西的产业资本主动与本土设计师品牌结合,将江西省服装产业的加工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经济优势。

  从这个认识出发,江西服装学院把教学研究镶嵌进产业链,强化产教融合,与政府、企业共同成立时尚产业促进中心,导入校友设计师、面辅料企业、小众服饰品牌等资源,通过提供潮牌原创设计、中央版房技术服务、定期举办时尚发布、搭建直播带货平台等,打造经营要素齐全的全新产业链,引领服装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一大批产业之花相继绽放。“虽然现在外贸出口火爆,但我们还是坚持立足做自己的品牌,走国内市场。”南昌市青山湖区的胜巽服饰是一家专注内销和原创品牌的本土企业,旗下的“米丹奴”品牌目前已在市场上小有名气,该公司负责人岳磊坦言,打造自有服装品牌,推广营销成本太高,短时间内很难见明显成效。

  柏赫是江西本土服装创业大军中的佼佼者,最近几天,他正忙着在国内各地跑,旗下的“我乐意”品牌已开设了20多家分店,专门销售原创设计的时尚文化T恤。2015年,从江西服装学院毕业的他开始了创业之路,成立了服饰设计公司,短短几年就成长为一家极具潜力的本土服装企业。

  而在有着后发优势的于都,近年来通过大刀阔斧地“引进来”,品牌战略收获颇丰。去年以来签约项目117个,宝姿、茵曼、珂莱蒂尔、哥弟、特步等200余个知名服装品牌云集于此。当地还出台政策,对在该县成立研发中心的企业,每年研发投入经费500万元以上的,按实际费用的30%标准补贴。

 

  创新联盟 校企联合攻关打通智能通道

  在补上品牌和设计短板的同时,在江西纺织服装产业的传统优势——制造端方面,近年来江西省同样也在发力转型升级。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人力资源供应长期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迅速做大总量?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机器换人”,升级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

  一个AGV智能机器人灵巧地穿过车间,将一大筐800公斤重的服装面料“背起来”,在各个生产线之间穿梭运输……这是南昌市青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众拓制衣的5G+智能车间里的一幕。在升级智能制造后,该公司产能增加了30%以上,高端服装合格率从50%提升至90%。

  “这套系统一期投入500万元,增加的效益3年就能回本。”公司相关负责人邱正雄说,今年外贸订单暴增,公司在工人仅有少量增加的情况下,产值有望从1.8亿元提升到3亿元。

  受国外疫情影响,去年四季度以来大量订单回流国内,江西服装行业明显回暖,企业订单充足。而在传统的服装产业聚集区青山湖区,近年来以众拓制衣、东申制衣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开始发力智能制造,提升成衣质量、缩短制造流程、节省人工成本。

  同样在于都,通过出台补贴政策,智能制造升级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龙头企业赢家时装2018年投资5亿元完成智能化改造,建成15条全国领先的女装全渠道个性化定制智能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了20%,管理成本降低了70%。

  推动智能制造提档升级,需要高校和企业以需要为导向,形成创新联盟,开展科研联合攻关。江西服装学院今年已加入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或培训基地。薛家宝建议,江西省也应及早动手抢占科技创新高地,筹建服装智造产业学院,通过成立高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组成的产业学院理事会,搭建产学研用结合的纺织服装科学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领江西省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

  总量偏小是江西服装产业长期以来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也导致人才难聚集、专业市场难形成等一系列问题。2020年,江西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13亿元,进入全国“第二梯队”。不过距离超万亿元的江苏、浙江、山东等“第一梯队”,还有不小差距。为此,江西省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产值冲刺5000亿元的3年发展目标。

  业内人士认为,江西服装要更上一层楼,一方面需要在智能制造领域加快升级步伐,打造国内领先的“硬实力”;另一方面则要在品牌、设计等“软实力”上下功夫,寻找新的增长点。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做大总量,抢抓发展先机,加快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把江西建成中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高地。(来源:江西日报  原标题《江西服装 如何更上一层楼?》  )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360.png
聚焦羽绒服主业 波司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