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纺织行业一线职工收入状况如何?江苏发布调查报告
2021-12-24
分享至:

  近年来,纺织行业薪酬水平普遍较低,与职工预期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留人难、贷款难等发展困境,一些企业选择“走出去”到中西部地区、东南亚或非洲等投资办厂。今年7月到11月,江苏省财贸轻纺工会联合省产业工人发展研究中心、省纺织工业协会组织专项课题组,对纺织行业78家企业三千多名职工的收入状况、工资水平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度调研分析。日前,《2021年江苏省纺织行业一线职工收入状况调查报告》出炉。

  江苏省现有7200多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有350多万从业人员,纺织产业总量连续37年位居全国第一。这次调研得出的数据,折射出职工收入与招工难、留人难等问题的内在联系,为行业、企业进一步促进职工体面劳动,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职工月收入实发4739元

  调查的3138位(含问卷调查及电话追踪访问)职工样本中,2020年全年平均应发工资为63817元,同比2019年增加5882元,增长10.2%,月平均5318元。全年平均实发工资为56872元,同比增加5709元,增长11.2%,月平均4739元。

  2020年有30%的样本职工持有技能等级证书,年实发工资中位数60000元,比未持有证书的职工多5000元。职工持有的资格等级证书越高,实发工资越高。未持有证书和持有初级工证书的职工收入差距不明显,可见持有初级工证书对收入影响较小。

  调研发现,从业工龄5-10年收入水平达最高。不同年龄段职工2020年实发工资中位数,31~40岁达到最高,为58000元,而41~60岁出现回落现象。主要体现了企业收入分配向车间一线倾斜的政策。

  全省纺织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情况基本实现全覆盖,高达94.4%。有九成以上的职工所在企业为其缴纳“五险”,其中缴纳公积金的占比为62.1%,比2019年提高10.8%。

  2020年全省有八成的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其中合同期限“3年(含)以上”占比较高,为43.4%,其次是“3年以下”,占比为32.5%,“无固定期限”的占比是24.1%。劳动合同中关于报酬约定的情况,主要是“约定了底薪、绩效奖金、提成、年终奖等详细的工资制度”,占24.4%;其次是“只约定了底薪的数额,不涉及约定奖金、年终奖等内容”,占16.7%。

  通过2018-2020年调查数据发现,职工收入相比上一年保持不变的逐步下降;有所增加的情况占60%;收入相比下降的增加了3.2%,主要是受疫情影响所致。

  针对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部分职工对此充满期待,占比达74.2%。此外有15.6%的职工认为提高产业工人地位的难度比较大。只有近一成的职工对此认为做不到“无所谓”。纺织行业的绝大多数职工希望能通过产改,提高自身的地位。

  关于职工当前最期盼点,有八成以上的职工表示希望增加工资,其次7.8%的职工希望提升技能,4.6%的职工希望缩小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差距。可见目前提高整体纺织行业一线职工的收入水平,仍是大部分职工的心声。

  收入水平与职工预期有差距

  近3年来,职工工资年均增幅都在10%以上,超过了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指数。但同时数据显示,2020年平均工资为63817元,远低于全省城镇非私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6034元。而且这一工资水平还是建立在纺织行业普遍存在的超时加班的基础上,因此,实际的工资标准可能更低。较低的工资水平导致职工对工资的满意度评价不高,多个数据显示职工对增涨工资的期盼极为强烈。调研数据显示,职工收入水平与职工学历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学历越高工资越高,这对入职阶段的职工素质提升有引导作用。但职工入职以后的职业技能等级提升是职工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样本数据显示,高技能职工收入明显高于非高技能职工,但在无技能等级与初级工之间工资差别并不明显,而在部分企业技师与高级技师之间甚至出现了工资倒挂,导致高技能职工的收入满意度低于非高技能职工,这势必影响职工提升技能等级的积极性。

  全省纺织行业收入最高的职工群体特征为:本科学历、取得技师资格等级证书、企业工龄在5-10年之间、年龄在31-40岁之间的职工。40岁以上的职工,随着工龄的增加,工资收入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增长,而现实生活中这部分职工的生活开支却在不断增加,这直接影响了职工生活品质的提升,也会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因此,虽然2020年职工流失情况有所减少,但仍有40.9%的职工在是否“愿意继续从事纺织行业工作”的问题中选择了“看情况”这一选项,显示出对长期从业的信心不足,而缺乏发展机会,薪资水平不满意是一个重要原因。

  全省纺织企业社保缴纳覆盖率较高,基本能够实现“五险”全保,但绝大多数职工是按照社保缴费基数下限进行缴费,近三年按全部应发工资缴费的职工不足两成。这在短期内对职工收入的影响可能不会太大,但遇有职工退休等情形时,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收入差距势必进一步拉大,造成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有悖于共同富裕原则。

  招工难、留人难、贷款难,纺织企业经营压力加大

  调研认为,纺织行业职工收入,受到一些因素影响。美元贬值,使纺织品出口优势减弱,海洋运输价格飚升,一柜难求。为此不少纺织企业不得不到东南亚、到非洲办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家办公”“非必要不出门”等举措,抑制了消费需求,内需和出口增速放缓;棉花等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成品价格无法同步上涨,能源动力紧张,全省纺织企业大面积错峰用电,部分区域拉闸限电,导致企业不敢接单。纺织企业长期面临招工难留人难,职工培训等用工成本增加,纺织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这些都免不了向劳动者转移压力。

  近年来,印染等行业的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倒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2021年1月起,最低缴费基数由3800元/月上升到4250元/月,企业“五险一金”缴纳成本将增加26%;进行绿色化、数字化车间改造,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是缓解招工难、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纺织企业利润薄,银行严格控制纺织企业贷款,“招工难”和“贷款难”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纺织从业人员收入只有制造业的80%,与金融行业、IT行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63.5%的职工被按“社保缴费基数下限”缴费,即使退休依然“进入社会底层”;工资收入低、加班加点多等因素,使年轻人对纺织业望而却步,职工队伍年龄断层;一些企业管理粗放,存在收入预期、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全省纺织企业农民工多,82.8%是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0%的职工没有资格等级证书;纺织行业低端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甚至相互打价格战;除一些知名品牌外,不少企业都是贴牌加工,产品附加值低;部分企业装备陈旧、工艺落后,车间噪音大、粉尘大,劳动生产率不高;相当多的企业靠加班加点拼时间、拼人力,只要不跳槽,就不主动增加职工工资。

  要切实增强职工获得感,推动实现体面劳动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出要提高产业工人的经济地位,纺织一线职工迫切希望增加工资。但这项工作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此次调研提出了一些建议。

  要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纺织总量世界第一,要抓住机遇,通过纺织行业协会、行业工会组织,在国际市场上发声,增强纺织产品国际定价权、标准制定权;要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抵制“新疆棉”制品等问题,制定反制措施,保障纺织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纺织工人的就业岗位,避免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单打独斗甚至相互压价。要加强纺织品牌建设,引领企业逐步改变贴牌加工的现状,实现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要通过品牌建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扩大职工增加工资的利润空间。要提升纺织行业的准入门槛,通过对技术含量、绿色发展、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审核把关,防止新增低端产能,形成恶性竞争。要推动数字化车间的建设,研究无锡一棉集团、南通大生集团等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的经验,缓解企业招工难,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要狠抓政策落实,推动建设纺织强省。围绕江苏省政府重点扶持的高端纺织等13个产业集群,在企业融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大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投入,配强师资,增加实训基地,提高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培养未来的产业工人和在职职工的继续教育凝心聚力。要加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宣传“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价值导向;组织纺织企业经营者开展“爱国企业家”张謇事迹的研讨,依法合规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确立共同富裕的理念,做得到社会认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大力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

  要切实增强职工获得感,推动实现体面劳动。要积极推动纺织行业、企业集体协商,落实《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探索制定纺织行业集体协商指导意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纺织行业、企业围绕行业最低工资标准、纺织技能人才最低工资标准、工资增长线、劳动时间、休息休假等方面,开展行业、企业集体协商。要加强劳动执法检查,督促纺织企业在劳动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畅通职工发展通道,针对职业发展的“天花板”现象,设立管理、技术、技能、销售等四个通道,建立能级工资制度,引领职工“要涨工资,先长本领”,使最优秀的职工能享受到企业中层、甚至副总级经济待遇。 要反映职工合理诉求,通过职工代表提案等形式,加强职代会机制建设;要调动职工积极性,加大职工参与QC攻关、技术改革等活动的奖励力度;要反映纺织行业职工与其他行业、特别是与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来源:工人日报-中工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2.jpg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
360.jpg
【专题】发展新质生产
sy.jpg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
sy.pn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