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以汉服“破圈”带动经济“扩圈”——解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曹县路径”
2024-08-01
分享至:

来自山东曹县的工作人员在“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2024韩国推介活动上向韩国民众介绍马面裙制作工艺。 记者 姚琪琳 摄

2023年9月26日,在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山东手造”精品展区,与会人员在介绍国家级非遗曹州面人作品。 记者 郭绪雷 摄

  今年以来,“曹县马面裙供不应求”“大学生回曹县卖汉服”“曹县汉服走向全球”10余个话题登上社交媒体、新闻门户网站热搜榜,传播量数以亿计。伴随着汉服市场份额快速攀升,山东曹县不仅成为“汉服宇宙”的中心,当地更是以汉服“破圈”带动经济“扩圈”,构建“以文兴业,以业弘文”发展格局,摸索出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曹县路径”。

  文化自信带动曹县汉服热销

  淡季不淡,产销两旺,这是记者走访曹县汉服商家时的感受。曹县安蔡楼镇霍庄村一处新建的工厂里,4台提花机正在运转。山东花千约下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安鹏说,这段时间忙的没在凌晨1点前睡过觉。

  今年年初马面裙大卖,巨量订单之下,马面裙布料供不应求,“一直都是客户上门送订单”。今年4月,安鹏购置了6台提花机,计划未来3年内上满22台提花机。他告诉记者:“现在机器24小时运转,工人两班倒,我们正在安排提前备货。”

  产品好不好,消费者最知道。在曹县汉服展厅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没有标签的新款。“这是今夏的新品之一,一经上市就供不应求,至今都没来得及起名。”有爱共同创业基地负责人李字雷介绍,这款长裙使用仿醋酸面料制作,对比传统马面裙,没有褶、更轻薄,垂坠感更强,适合全年龄段的女性消费者日常穿着。

  走进曹县大集镇,道路两旁的门面房鲜有空置,布料销售、服装制版、剪裁缝制、数码印花、快递物流等商铺密密麻麻,绵延数公里。得益于10多年的演出服装产业发展,曹县以家庭为单元,形成了精细完备的市场分工。

  “曹县常住人口超过135万,是山东人口最多的县之一,曾是山东劳务输出第一大县。十几年前,村民尝试生产影楼服、表演服等专用服装,东奔西走到处推销,虽然有一定销路,但市场份额有限,直到不经意间叩开电商的大门,服装产业插上了翅膀。”大集镇孙庄村党总支书记孙学平介绍。

  受市场行情带动,以演出服生产销售出名的曹县已经全面转向汉服生产。曹县辰霏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县汉服协会会长胡春青说,曹县大集镇、安蔡楼镇及周边乡镇方圆5公里内,集聚了从制版、布料、裁剪,到印花、缝制、成衣等所有配套。

  产业集聚乡镇,成就曹县汉服成本低、出货快的优势。“这种轻资产创业模式,只要敢想敢干,人人都能上手。”安蔡楼镇最早一批经营汉服的从业者闫得印说,他的团队先后有10多人独立开店创业,“相当于培养了十几个老板。”

  农村墙面上,“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宝”“网上开店卖天下,电商服饰富万家”等标语,替代了过去的“不恋家乡三分田、外出打工挣大钱”“一人外出打工、全家脱贫致富”。在电商作用下,曹县发生转折性变化,不仅崛起服装加工完整产业链,还快速占据国内市场。据统计,上半年曹县汉服网上销售额40.6亿元、增长18%,市场份额占全国的50%以上。

  过去,汉服是小众产品,一套售价超过千元的不在少数。如今,曹县汉服一套多在100元至300元不等,解决了学生、青年“穿不起”汉服的问题。

  文化自信,服装先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学院院长李杰认为,曹县汉服火爆的背后,是包括汉服在内的新中式服装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中国传统服装正在现代化。在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满足后,人们对民族文化、民族自信的精神需求不断上升。

  “以文兴业”蔚然成势

  曹县有“商汤开国地,华夏第一都”之称。纪念从一介奴隶厨师“逆袭”成商朝一代名相的伊尹的元圣祠墓,坐落于县南的大集镇;“商祖”范蠡曾常年在曹县北部的定陶经商,身后安葬于此。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曹县,以汉服产业为引领的传统文化相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我们注重做好传承文章,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曹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倩说,曹县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非遗3项,省、市级非遗53项。这些非遗老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新魅力,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载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曹县江米人是一种以面粉、糯米粉等为主要原料的手塑艺术,并由单一的动物造型拓展为人物、花、鸟、虫、鱼等多种造型。在过去,曹县江米人生意非常好,当地用俗语“一根扁担两条绳,走遍天涯不受穷”来形容生意火爆。

  一个技艺的发展,离不开传承,更离不开创新。“曹县江米人起初只有‘签举’式这种基本样式,只用一根竹签做基座,方便手艺人走街串巷售卖,却并不适应当前市场。”曹县江米人第五代传承人杨继华说,“我们将雕塑技巧与江米人制作结合,把刀、剪、梳子等工具融入制作中,同时探究了揉、捏、剪、挑、压、粘、贴等多种塑造方式。几名传承人组成团队不断创新工艺,研发了案置式江米人,在艺术市场上一炮而红;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还陆续突破了生产难、保存难、运输难等瓶颈,成立工作室、建立加工厂、开设网店、亮相国际展览,带动更多人传承技艺、拓展就业。”如今,曹县米面人年创收400万元,4件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位于曹县孙老家镇的山东省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是曹县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单位。在“入木三分创新中心”展厅,匠人们手工雕刻的佛像、木雕屏风及各类家具雕刻装饰组件琳琅满目。20余年来,曹县木雕技艺“开枝散叶”,云龙木雕公司董事长、曹县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蔡秀芳带出的手艺人已有300多人。曹县木雕从家传手艺,发展为菏泽标志性文化符号和全县支柱产业之一。

  在被誉为“中国木艺之都”的曹县,林木加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形成“一园、两核、多区”发展格局,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曹县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园”是曹县家居产业示范园;“两核”包括以庄寨镇为主的城西部板材、家具核心区和以普连集镇、青菏街道为主的城北部木制工艺品核心区;“多区”指青堌集杂木加工区、古营集杞条加工区、邵庄弯曲木加工区和倪集工艺品淘宝集汇区等。

  据介绍,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指导曹县木雕、草柳编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强化创意开发,布局跨境电商,积极打造爆款产品。目前,曹县是全国唯一的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带,其中曹县棺木产业占据日本90%市场,木制工艺品、木雕、草柳编3万多种花色的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产值逾百亿,带动10余万群众就业。

  借助人才优势,呵护营商环境

  山东曹县的“逆袭”令人瞩目:10多年前还是山东经济洼地、省级贫困县,如今摇身一变,GDP排名跃居菏泽市第一,还跻身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依托原创汉服、演出服、木制品和农产品等特色产业,曹县在全国形成了专属名片。

  专家认为,曹县触网犹如催化剂,让历史积淀的商业意识、民众的首创精神、政府的务实创新与传统优势产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人文活力和产业创新的动能,不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发展“能人经济”激发产业升级动力。曹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豫两省交界处,户籍人口169万,是山东省第一人力资源大县。近年来,曹县不遗余力吸引“能人”返乡,真用善用“能人”,激励“能人”带头担当,一批“发展的领路人、产业的带头人、农村的明白人”加速了曹县县域经济发展。

  像带领村民发展电商经济的“山东省劳动模范”孙学平一样,李八庄村党总支书记李建鲁、安蔡楼镇王善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云营、火神台村党支部书记魏向安等一批致富带头人,在村民支持下走上村党组织工作岗位,成为曹县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

  “如果说产业的集聚成就了曹县汉服的优势,青年返乡则快速补强了销售、设计、运营等环节,助推品牌化、品质化发展。”留学返乡的李字雷说,有爱共同创业基地吸引了主播、运营等人员300余名,有展销、物流、设计中心和近百个直播间,还引进了卡奥斯智能制造汉服生产线,以数据与技术推动汉服产业高质量发展。“85后”黄晓燕曾在南方打拼10余年,如今成为曹县穿越大唐汉服云仓经理。她说:“虽然是在乡镇工作,但贴近市场、节奏非常快,每天顾客络绎不绝。”

  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把返乡创业就业作为首选。目前,曹县从事电商的高学历人才有3名博士、近百名硕士、近万名大学生。近年来,曹县已累计吸引5万人返乡创业,带动35万人从事电商行业。

  ——营商环境创新焕活民营经济。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落地的“落地办”、引导电商产业发展的“电商办”、改善营商环境的“营转办”……针对电商经济发展速度快的特点,曹县近年来创新推出了多个新机构、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打通“绿色通道”。此外,曹县还规划建设了e裳小镇·曹县数字经济产业园、以大集镇为中心的农村电商产业示范片区和e裳之都·中国(曹县)华服智创城,曹县电商“一园”“一区”“一城”高质量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

  胡春青说,为避免同质化竞争,曹县成立汉服协会,帮助汉服制造企业与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等建立合作机制,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为保护自主创新,曹县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将专利申请办理时间从传统的180天缩短至10天。

  “我们打造营商环境的目标是:办事不求人、未来可预期、方便又高效。”曹县县委书记赵福龙说。如今,曹县成为北方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经营主体达14余万户,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相当于10个人中就有一个经营主体,大约30个人就有一家企业,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曹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3亿元,居菏泽全市第1位,同比增长6.2%。当地人士认为,曹县立足文化“两创”,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求真务实、因地制宜的思路,让产业富民且充满活力,才从“一时红”变成“长久红”,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 王阳 参与采写:杨以锋)

  (来源:经济参考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360.png
聚焦羽绒服主业 波司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