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7国200专业人士共话羊绒检测的绿色、智能与标准
2025-07-22
分享至: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山羊绒生产、加工和出口国,山羊绒产业在畜牧、纺织及高端消费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为切实提升羊绒产品品质、确保公平交易、规范消费市场,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坚持以绒毛检测技术为抓手,通过组织毛纺行业绒毛纤维比对试验,开展国际性羊绒检测技术交流等活动,不断促进检测人员能力提高;通过推进数字化、智能化、AI技术、基因技术等检测新技术、新仪器应用创新,大大促进了行业的检测效率和标准化,成为了全球羊绒产业技术风向标。
  7月19日,由中毛协和羊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国际山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在鄂尔多斯召开。会议聚焦"绿色、智能、标准"三大核心议题,汇聚来自7个国家、近200位顶尖学者与企业领袖,探讨检测技术如何赋能羊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规则深度接轨。
  多方共话羊绒检测新技术与产业发展
  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刘克表示,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严格执行国家公证检验制度,组织实施多种纤维的质量公证检验,在新疆、内蒙古等多地通过相关举措推动了当地纤维产业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山羊绒生产国和出口国,山羊绒产业意义重大,山羊绒公证检验制度经长期探索建立,2024年按计划完成了山羊原绒和分梳山羊绒公证检验,规范市场,促进了产业发展,同时检验制度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完善提升。未来将从扩大覆盖范围、优化服务、修订标准、升级技术、建立证明商标等方面推动山羊绒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山羊绒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体系。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博士、讲师付驰宇介绍了基于图像识别的羊绒羊毛纤维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目前,该技术能自动提取并识别纤维表面形态特征,能客观、快速地鉴别羊绒羊毛纤维,仅需处理 5000 张纤维图像即可完成模型训练。针对当前存在的先验能力不足、成像条件受限等挑战,团队提出未来将通过建立全产业链样本库、统一图像采集平台等方式持续升级模型。
  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总工程师李晓梅介绍了近红外净绒率检测技术的深化与国际标准进展。她表示,净绒率是评定山羊原绒品质性能的重要质量指标,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可实现对山羊绒净绒率的快速检测,同时使用手动方法进行校准和数据库维护。近红外检测技术与手动方法配合使用,可显著提高山羊绒净绒率的检测效率。
  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曹楚凤表示,损伤动物纤维鉴别存在技术不成熟、缺乏快速准确方法、行业标准不完善等问题,给市场监管带来挑战。她建议鳞片损伤先排查褪色或前处理原因;能鉴别具体种类的,出具种类并备注异常;无法鉴别则出大类名称并备注异常。
  北京和众视野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智宏以多个案例介绍了AI技术在多个毛绒检测项目中,能有效实现降本增效并提升测试稳定性。随着AI技术的应用,其在更多混纺测试中有望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毛绒检测行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但AI技术并非全能,需要结合具体的测试项目建立使用原则。未来有更多的测试项目可以运用AI技术,需要方法标准的同步。
  澳大利亚罗比蒂克视觉有限公司总监托马斯·赫格蒂结合大量案例和应用实践,就OFDA 技术如何应用于羊绒产业进行了分享。他表示,OFDA作为光学直径分析仪,使用CCD摄像头和特殊的 LED 光源拍摄纤维图像,是世界领先的图像处理软件,主要分为OFDA2000和OFDA4000 型号。其中,OFDA2000主要用于纤维直径检测、产量测量等;OFDA4000主要是长度测量,可了解不同纤维混纺对细度和长度分布的影响,精确计算短纤维百分比等。
  西安交通大学领军学者/陕西科技大学原校长马建中表示,未来皮革是相关领域交叉融合的代表性物质,以解决环保、功能智能及应用受限问题为任务,具有科技创新主导,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点,依托多种技术,目标是实现行业“再升级”,呈绿色、高端、智能趋势,应用新场景涉及品质生活、医疗健康、军工航天、文物保护等。后续需多维创新,推动行业转型。
  宁夏新澳羊绒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车丽介绍了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实践。近年来,宁夏新澳以绿色低碳为核心,从生产、溯源、原料、回收、化学品安全及碳排放量化六大维度,构建起全链条可持续发展体系,为羊绒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她表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生产链,除产品本身之外,还要提供与消费者价值观相契合的产业链各环节的公证信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情绪价值需求。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化可持续发展实践,引领羊绒行业向更环保、更负责任的方向迈进。
  品牌与质检双重机制提升产业竞争力
  全国纺织品标委会羊绒分标委会秘书长孟令红表示,山羊绒、绵羊毛相关国际标准化涉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毛纺织(IWTO)等主要组织,二者在成立时间、宗旨、标准体系上各有特点,中国在IWTO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国内羊绒制品分标委积极开展国内标准化工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其秘书处单位主导或参与多项国际标准制修订,助力提升我国在该领域国际话语权。
  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薛元介绍了研究团队在智能配色及全色域混色纺纱技术领域取得的成果。该技术突破了传统色纺纱领域未形成多色系配色体系与数字化配色模式的瓶颈,构建了全色域配色理论与颜色预测系统。目前,该技术已成功纺制出七基色羊绒全色域混色纱、多通道精细混棉彩色纱等产品,并应用于段彩竹节纱织物、渐变色纱织物、彩色纱大提花织物等多种纺织品,为服装、家纺等领域提供了更丰富的色彩选择。
  赤峰东黎羊绒技术质量部总经理李星就山羊绒副产物的创新开发与综合利用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享。他表示,羊绒脂因其独有特性在化妆品领域应用很早,深受消费者青睐,但一直未产量化。随着羊绒脂提取技术、鉴别技术和相关标准的逐渐建立和成熟,未来羊绒脂化妆品将很快面市,市场前景看好。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时尚与服饰科技事业部副总监苏健表示,全球碳减排受法规、企业形象、市场需求驱动,众多企业已设科学碳目标。时尚行业碳中和需经碳盘查、定目标等阶段,企业面临人才缺乏等痛点。建议羊绒行业加强可再生能源和低压无水染色技术应用。可持续羊绒需遵循降低碳足迹等原则,SGS可提供相关服务助力发展。
  内蒙古牧之源农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百川介绍了商标和质检双重保护对产业的重要性。近年来,阿尔巴斯山羊绒产业通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产品质量检测双重保护机制,实现了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阿尔巴斯山羊绒产业将进一步强化双重保护机制,完善条例保障与全流程规范化操作,优化检测技术以提升指标科学性,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阶段迈进。
  蒙古科技大学副教授巴德马纳扬布·兰吉尔介绍了蒙古羊绒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蒙古国是世界第二大山羊绒生产国,但80%的羊绒以原材料形式出口,亟待提升附加值,向成衣生产与出口转型。蒙古国拥有国际认可的测试与研究实验室,且是国际毛纺织实验室协会成员,具备专业的检测能力。未来,蒙古国希望与中国优质企业加大合作,共推羊绒产业可持续发展。
  发布检测技术难点指南
  推动行业发展
  在专题对话环节,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刘焱介绍,针对目前毛纺织行业内关于绵羊毛、山羊绒及其他特种动物纤维,在检验检测过程中暂无统一处理依据的疑点问题;因操作和判定尺度不一致,导致检验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难点问题,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山羊绒专业委员会组织起草了《绵羊毛、山羊绒及其他特种动物纤维检验检测中未明确事项技术处理指引及建议操作指南》。
  会议邀请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主任王莉,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绒纺事业部副总经理高丽忠,天祥(天津) 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技术经理陈继红,从纤维的定性定量、含粗、长度问题,分梳异质绵羊毛标准制定与标准体系协调配套问题,特殊工艺处理(丝光、防缩、拉伸等)、手排长度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解读了操作指南,提出希望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完善指南,尽量缩小检测差异,通过绒毛鉴别和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助推山羊绒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还发布了第九届国际山羊绒检测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推选结果。本次研讨会共征集论文 30 篇,经中毛协组织专家,表决通过《几种特种动物纤维外观形态的鉴别》等 7 篇论文为优秀论文,表决通过《羊毛羊绒纤维鉴别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等 10 篇论文为提名论文。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专题】连续8年创历
360.jpg
2025中国纺织服装数字
sy.jpg
中国首届棉服AI设计大
sy.jpg
京津冀纺企齐聚高阳供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