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流行 > 流行资讯 > 正文 
 
  【时尚评论】大学生时装周观象
2014-05-13
分享至:
    宏华数码·2014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已经落幕,6天的毕业生作品发布秀和穿插其间的各种活动吸引着业内人士和大批年轻人在时装周主场地——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聚集。

   24场中外院校的毕业生作品秀,从创作思想、创作内容、表达方式、发布会组织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综合水平;而发布会之外的正式论坛、非正式会晤乃至同行之间的闲聊,则是信息量极大的交流与碰撞。聚集在此的相关人士共同将这6天时间变成一场跨越了秀场内外、白天黑夜、有形无形的“中国服装院校设计教育研讨会”。

   差距比较大,差别不够大

   每天4至5场、总共23场国内院校的发布会看下来,一个突出感受是:差距比较大,差别不够大。

   差距方面,一边是那些紧紧把握时尚潮流与创新语言的作品,一边是固守过时审美、拒绝时代交流的作品,甚至这一场和那一场秀的表现手法、设计概念可以相差数年乃至十年。当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不管是自然气候还是经济条件都差异很大,气候影响穿衣审美,经济影响院校投入,再加上各校创建时间不一、历史积累不一、侧重发展方向不一,概括而言,彼此间差距比较大也是自然而然的。

   差别方面,说的是很多学生的作品表现趋于雷同,相似或相同的材质、手法、廓型等一再出现。环保概念、数码印花等当然很好,但几乎每场必有的疲劳轰炸就不能不让人慨叹设计创造力的薄弱。那些在传统和常规的设计里找不到的设计风格,那些从材料、造型和新技术的运用方面展现未来概念的作品,还都少见。而内容编排也很重要,往往因为编导或老师的取舍不够果断,一部分失败的系列影响了整场秀的效果。对主题的挖掘提炼不够,也让人常有“看了半场好秀”的感觉。

   学生是表,院校是本,表面如有毛病肯定是生成于本里。所以不能不再说说各校差距。也许一般人最容易联想的是“老字号”名校与“名不见经传”的后起者的差距。但似乎从近年的赛事成绩、服装品牌创建、学生毕业后媒体曝光率等多个角度来看,每个人心目中的“院校排行榜”都在刷新。面对用人市场的洗牌,不进则退,这是每一个院校都要面对的共同挑战。在传统的“部属八大院校”和几个老牌美院之外,像中华女子学院的与企业合作定向设计、中央民族大学的以民族服饰的现代化探索为主题、江西服装学院的着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都展现了各自的进步。理工型院校中,大连工业大学亦能发挥所长,在设计中将市场化、功能化、时尚化融合。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资深老校中的武汉纺织大学,近年来体制创新带动业务创新,综合实力的快速升位已势不可挡。

   定位求发展,有用是王道

   差距如此大,差别化不明显,怎么办?初步想到的对策是:定位求发展,有用是王道。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师资生源、历史沿革、硬件条件、所处区域等客观条件下,各校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是发展的基础。可以做小而精的“贵族校”,也可以做大而全的“基础校”,可以将思想引领、概念突破作为旗帜,也可以将制版精良、市场嗅觉作为特色。院校所处的地区的服装产业可以成为该校的实践基地,所处的城市的消费特色亦可以成为学生们成就区域品牌的试验田。从杭州、武汉到厦门、广州,产学研互相促进的成果一直在涌现。服装市场是如此丰盛、产业链条是如此精细,每一个学校和学生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怕的是大家都想做高价礼服入殿堂,愁的是众人都把拗造型当做唯一的设计。一旦进入企业、面对市场,多少毕业生会因企业主营中老年服装、做跑量的大路货而失落,甚至对设计之路产生迷茫;又有多少人在毕业设计时重外表轻里衬,到了企业发现竟连一整套里衬衣服系列都做不出来。其实,在学校和学子们面前,一直就有着“实用型”和“创造型”两条路,两条路都是康庄大道,因为它们殊途同归,培养的都是有用的设计师,服务于各自的消费者,只看你如何选择。

   有用是王道,学以致用是院校教育的目标,也是莘莘学子负笈求学的目的。23所院校遍布全国尤其是服装产业集聚区,而中西部地区的院校所辐射的市场并不比东部地区的院校小,再加上全球资讯的获取已是如此便捷,只要能结合自身条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就能发掘出自己的就业市场。不论地理位置何在、不论名气资金何如,有自己独步天下的一门功夫——不管是制作、工艺还是面料、版型,学而专、专而精,就有用、用且广。上文提及的几个院校,就已在行业内外树立起了自己的“功夫派别”,渐渐明晰了自己的基因识别和品牌口碑。而就学生来说,以中国如此广大的消费市场为基础,什么风格流派、什么价位定位、什么老少男女装不能成就自己的适销对路呢?每一个设计者,只要你不急功近利,而是以什么为出发点就吃透什么,那么自然而然地你就会有想表达的东西。也不必担心你的审美观是否高级,你就代表着一群与你有着相似生长环境、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的人群。尤其是未来社会,以90后为开始的新人类,他们的个性化、小众化需求将更加明显,服务好“朋友圈”、身边人,就拥有了一块市场。

   文化耀东方,影响在未来

   多年来,东方文化作为一种风格元素已经被无数人运用。不管是西方设计大师的猎奇,还是奢侈品牌为带动中国市场销售的使用,抑或是大学生们将其作为一种热门元素的使用,东方文化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对世界影响力的增强而传播。特别是在西方社会受到环保警示、物质至上、现代困境的考验,东方文化渐渐被重新认识。越来越的人认同:东方文化将深刻地影响未来。

   当技术性服装不能给人带来思想上的新鲜启迪,当视觉夸张、极端概念、大肆抄袭已被人们司空见惯的时候,中央美术学院的“融合”出场了。它既有美院其他门类艺术的滋养、生发,又有服装本质的深入探究,更有东方文化的灵动为魂,一日出现,便以一种安静、隽永、自然而然的力量感征服了我们。

   “时装艺术(FASHION ART)”是央美对时装教育的一个新探索。现当代时装界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与当代艺术密切相关,像亚历山大·马克昆等人的作品已经超越了时装界限而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而宫崎骏的动漫创作亦影响了日本建筑、时装的设计。中国服装设计目前尚未取得如法国、日本在国际上的认可,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中国服装设计尚未拿出对世界文化有贡献价值的成果。设计就是人与物之间的对话,而人与衣的关系如此贴近,以至于近似人与人的关系,服装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满足着精神需求。央美如此关注“时装艺术(FASHION ART)”就是为了“让品牌不空洞”,设计师的作品要有自己的观点表达。而同时,央美亦开设“品牌模拟”这样一门贯穿三年的课程,再加上有出类拔萃的版型教学在背后支撑,技、艺、道、法的贯通和作用,才成就了本届时装周上这股清新之风。

   有中国美术学院的继续坚守设计创意的思想高地,有北京服装学院专注于服装的全面发展,有武汉纺织大学的兼容并蓄务实开拓,我们对年轻人才充满信心。未来,大学生时装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冀望它:保持实验性,建立自己的基因,继续探讨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关系,并且保持一种人文艺术精神的跨界融合,带领中国的服装院校走向一个新高度。

 

  (纺织服装周刊 记者 刘萍)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时尚赋能,瑶海蝶变—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