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流行 > 流行资讯 > 正文 
 
  【常熟服装城杯】制造者与穿着者之间的桥梁
2014-05-28
分享至:

    5月20日晚,2014“常熟服装城杯”第六届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决出了金银铜等各个奖项,评委团趁热打铁,在紧张的赛程之后又与选手们展开深入交流,在点评会上,他们分享了自己从事服装设计之路的点点滴滴,也为年轻选手们提出了宝贵建议。

 

    评委会主席、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当岐:

   原创设计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从投稿、评选到制作,这个过程对于每位选手而言都是一个煎熬,但正是这个煎熬的过程促使选手获得了进步,本次大赛无疑为选手们的进步和成长提供了沃土。我希望选手们不要太在意得失,而是将目光着眼在享受比赛的过程,给自己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

   选手通过陈述,介绍自己的作品设想和设计思路,让评委和选手有了一个交流的过程,在加强互动性方面大赛一直在努力。

   很多选手选用了比较炫目的大廓型,但大家还是要增强对于实穿性方面的考虑。休闲装的范畴很广泛,除了正装、泳装、内衣等品类,几乎所有衣着都能称之为休闲装,所以选手在做定位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偏差。大赛一直以来都在帮助选手增强设计的目的性,帮助他们把握目标市场,让他们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作品本身。

   “常熟杯”大赛对于中国设计软实力的提升无疑具有推动作用,随着我国自主服装品牌的迅速成长,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设计同质化问题,无法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转型升级问题迫在眉睫,原创设计力量在这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邹游:

   设计元素凸显把控力

      

    设计师需要有一个转化的意识,让艺术成为人们身上所穿的服饰,在“常熟杯”大赛这个平台上,我一直都希望看到整体感很强的作品,有很多选手在某一点的想法是很精彩,如果在把控力上拿捏得更精准就会出现更多的精彩设计。设计教育一直在求新,如何把设计和产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们都需要更多的思考。

   对于本届大赛而言,选手们的作品需要去表达一种观点,抒发自己的想象力,一件衣服是不是能够马上穿上身,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选手们作为即将走向市场的未来设计师,应该在自我修养和审美趣味上多做积累,应该说这是一个设计师文化积淀的问题。设计师最终呈现出来的是其个人经验的一种表达,倘若美学经验、文学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比较贫乏,就很难做出特别好的设计。

  

    法国ESMOD高级时装艺术学院(北京)艺术总监Heiko Michael Buerger:

   感悟小我

      

    本次大赛的主题为“炫·梦”,选手在主题理解上并没有走传统的“高大上”路线,阐述关于国家和民族梦想等主题,而是更加细腻地从自我和生活出发,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小梦想。在这个梦里有美丽的色彩和曾经的生活,只有这样的“梦”才是最贴近设计者本身的,才能激发出选手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感悟。

   在本次大赛中,我看到了更多也更加成熟的男装设计作品,这些成系列的作品,给我们展现了未来中国男装设计的更多可能性。但同时,选手在面料选择和处理上应该更加用心,江苏常熟是一个集面料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专业集群地,在这里展现的服装应该在面料上有更多更精彩的变化。

  

    “金顶奖”设计师、厦门计文波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计文波:

   设计要从生活出发

      

    今年是我第一次担任该大赛的评委,选手的整体水平很高,有些作品对面料和细节的处理比较到位。但是对于一项休闲装赛事,部分选手对面料的选择与运用上需更谨慎,休闲装在结构版型上有自己的特点,要注意适度结合艺术与实用性。

   大部分选手都还是在校的学生,我希望他们在大赛平台上展现出最好的自己,无论是在版型、面料还是理念的表达上都要有清晰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好的设计作品都有共性,学生们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和实践,打好基础,把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展示给观众,有些选手在整体性的把握上还需加强,服装表演的色彩过于浓重,面料与版型的关系、成衣的结构、休闲装的概念等问题凸显。设计要从生活体验出发。

  

    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劲霸男装商品企划总监刘勇:

   开拓表现手法 落地设计理念

      

    全程参加本届大赛的评审工作后我有四点感受:一是,本次大赛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数码印花和转移印花工艺,这种工艺不仅为学生的面料设计提供了方便,也极大地丰富了面料的表现效果,是一个好的设计发展方向。

   二是,中国元素的运用让人欣喜,这些中国元素不再是生硬地照搬到服装上,而是通过软硬材质的对比、激光刻花等更加成熟的手法表现出来,可见选手的设计功力。

   三是,参赛作品中的成衣类廓型比例明显增多,也就是说服装设计的生活化和实用型增强了,这是设计者成熟的表现,我们追求的应该是能够进入生活的时尚。

   最后,多个作品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但在表现方法上还需斟酌,生搬硬套显然不能展现出原作的灵魂。

(纺织服装周刊)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