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新中国成立前到今天,从国内人民缺衣少穿到世界纺织大国,中国纺织工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艰难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制造”的纺织品服装已经遍布世界,享誉全球。这种沧桑巨变,离不开几代纺织人的共同奋斗,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亟待重生(1949年前) 关键词:落后 依赖进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纺织工业十分落后。当时,棉纺业仅仅有500万纱锭,毛纺业有13万纱锭,丝绸业有9万绪,麻纺、针织、印染、纺机、服装等行业规模也都很小。 旧中国的纺织工厂大都集中在少数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等。纺织原料、设备几乎全部依赖国外进口,官僚资本和外国垄断资本占有主导的支配地位。
↑1919年,天津敦庆隆号纪姓商业资本家联合隆顺、隆聚、同益兴、瑞兴益、庆丰益、万德成等 7家棉布商号创办北洋纱厂。图为北洋纱厂梳棉车间。 ↑旧时纺织厂的工人有的为养成工。所谓养成工就是在厂内尚未熟悉生产技术﹑处于学习阶段的童工。 图为无锡申新纱厂的养成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为解决人民穿衣问题,在党中央的带动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推动纺织生产,一个以棉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产业链在全国逐步形成。 为适应纺织加工发展的需要,缓解“粮、棉”争地的矛盾,我国纺织工业开始发展化纤工业,中国四大化纤重点项目的投入,为中国化纤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图为毛泽东主席(中)在中南海观看纺织工人操作。
↑1959年,陕西一棉女工赵梦桃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周恩来总理(左)亲切接见。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在纺织机械方面已能够生产成套棉纺织、印染、针织和其他产品。 图为1954年8月1日经纬纺机举行开工典礼。
关键词:取消布票 推行承包责任制 大纺织格局 扩大出口 压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到2000年中国纺织工业已经形成一个行业齐全的产业部门,其发展的规模、发展的速度以及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是旧中国无法比拟的。
——北京服装学院在北京成立。 李维良 摄
进入21世纪,中国纺织工业以其全面有效的发展,启动了建设纺织强国的历史进程,并继续对国民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品牌创新、加强行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促使着中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腾飞。 ↑2011年3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中)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左)等陪同下参观CHIC展。李涛 摄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左二)参观2010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李涛 摄
↑新世纪的纺织业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纺织企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 ↑自2005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并通过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 掌握销售渠道等手段,扩大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图为江苏阳光集团现代化车间。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体制活力充沛、 服务设施齐全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图为中国羊毛衫名镇——浙江省濮院镇。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