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服装 > 服装热点 > 正文 
 
  从日本时装行业的变迁反观中国时装行业
2019-06-13
分享至:

  提到时装,或许我们能想到的时尚大国大多来自欧洲,就连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也无法企及,然而,上世纪整个80年代最令人瞩目的时装现象却是日本时装进入国际主流。

  这背后跟当时日本的时装企业开始普遍导入“拉动式业态模式”有极大的关系,促使企业打通了顾客“需求链”和“供应链”,促成整个日本时装行业的经营水准上了一个台阶。

  现在中国的时装行业,同样面临着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但是传统的服装企业还是以高库存率、高毛利率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盈利模式在经营着企业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以日本时装行业的变迁为研究对象,思考我们中国时装行业的未来发展。

  1945年战争结束,日本家庭、个人的消费更多是集中在食品上,对衣服只是最低的需求。所以,当时的服装不叫时装,而叫衣服,解决的就是最基本的功能,保暖和遮羞。

  进入50年代,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战争对特殊物资的需求促进了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日本国民的消费除了吃饭,也开始投入到住宅、衣服等需求上。

  到了6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衣”,逐步将自己的消费转移到穿着上,时装市场不断扩大。同时,时装行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有一些企业通过提高价格,使得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这是否让你联想到中国时装行业的“黄金10年”——2000-2010年?那时,国内多少品牌就是依仗市场的快速扩大,通过不断提高产品价格来扩大企业规模。

  进入70年代,日本国民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感性的时装品牌开始诞生,强调合适、个性。当时出现了很多诸如“三宅一生”的设计师品牌,这也标志着日本的时装行业进入了个性化时代。

  到了80年代,日本进入高感性时代。何为高感性?我们用一个方程式来进行表达:高感性=不同的场景×对应的心理感受,高感性决定了顾客选择不同的着装。因此,场景细分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感性的程度越高。比如:现在大家可能做了商务装、休闲装、旅游装,具有了一定的感性。

  但到了高感性阶段,则是将商务又分为普通上班的场景、主持演讲的场景、宴会的场景等;宴会又分为参加婚礼的场景、庆功会的场景、接待外宾的场景等。

  中国很多时装品牌已经步入感性的品牌阶段,正逐步向高感性的品牌方向进化,特别是中淑装和大淑装的品牌。

  但进入80年代末以后,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整个市场开始下滑,高价格的商品销售额下滑。此时,日本人发现了拉动式业态体系导入的需要,希望能够针对顾客不同的水准创造新的价值,从而明确自己的品牌定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富有层和中低收入层。

  富有层的感性需求不断提高(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价格不断攀升;中低收入层同样对服装的个性化有一定的需求,但消费价格偏低;从而导致服装行业衍生出两个发展方向。

  日本时装行业市场为了应对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始导入的一种新的业态战略——拉动式业态战略。企业通过打通“顾客需求链”和“供应链”,快速应对顾客需求,做到销售最大化库存最小化。而拉动式业态的导入不仅是针对高价格、高感性的商品。

  在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后,日本人的消费观念又发生了变化,低价格带的产品开始好卖,很多低价格带的产品也导入了拉动式业态战略,优衣库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对日本时装行业现状来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这必然伴随着消费者意识的变化。

  中国现在刚好相反,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人们的意识也在快速发生变化。

  日本顾客意识的根本性变化表现在:以前只要是品质好的、有品牌力的就可以卖的出去,但现在顾客不仅要品质好,还要价格便宜,而且要喜欢才买。消费者对时装的感性程度以及期待度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也在快速发生这样的变化,因此对于时装企业来说,导入拉动式业态战略已是必然的趋势。

  市场留给企业自我变革的时间已经不多,所谓“变是找死,不变是等死”!

 

  (来源:东莞网商会)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sy.jp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