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期三天的世界鞋业论坛上周五在厚街落下帷幕,林毅夫、龙永图、郑力、张华荣等业界精英针对东莞乃至全国制鞋业,做出了有前瞻性的预测和判断,其中不少建议和方案深受这个被称为传统制造业末端的行业人士们所赞赏。精通中国制造业的人士们普遍认为,制鞋业必须进行2.5时代即就地产业升级的探索与尝试,否则,这个曾经为东莞经济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产业将在新一轮的经济竞争中遭遇如玩具也一样的淘汰。
记者调查了解到,实际上,为了扭转鞋业制造的成本上升压力下的被动局面,东莞部分制造业正在努力往着产业升级的道路上挺进。
制鞋产业就地升级 创新经营模式找出路
就产业升级探索而言,主办本次世界鞋业论坛的世界鞋业总部基地本身就是千万鞋企为了摆脱贴牌生产、扭转为国外品牌从事低端加工业的一个例子。2008年该基地总裁张华荣认识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他联合一些制造企业的同行们,开始运作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同时,第一届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也在应运而生。
“我们举办这个论坛的目的,就是要向全世界的同行宣布,东莞和中国的制鞋业一定要循序发展,从制造到研发,再到未来统领世界制鞋业的高端市场,这些都是我们的目标。”张华荣说,筹备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就是鞋业转型升级的最好路径。
世界鞋业总部基地的发展目标可谓包括了鞋业产业的所有产业链条。“这样的经营模式就是为了直接从贴牌生产、靠劳动力赚取加工费的模式过渡到更多利润的产销研一揽子服务里面。”张华荣说。
与张华荣等人筹备总部基地的做法不同,更多的制鞋厂则开始走见效快、投资小的品牌创建、电子商务之路。另外,也有一些制鞋厂老板通过采购机械化生产设备来升级,并借此解决劳动力不足、招工难的问题。
增加企业科技含量、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才是长久之计
与上述企业家们就地升级的做法不同,近年来,东莞鞋企还有相当一部分将工厂部分或者整体迁出东莞。
然而由于存在当地政策、宗教信仰以及交通物流成本等方面的变数,不少东莞鞋业制造老板们的外迁并非一片坦途。美国零售业协会前主席皮特在论坛中透露,越南等国的劳动力相对来说较为丰富,但是经不起近年来各国企业的蜂拥而入。据他了解,近五年搬迁到越南的制鞋厂,基本上没有成功的。“那些站住脚跟的都是欧美知名大企业,他们去得早、财力雄厚、懂得精细化管理。”
皮特说,目前越南胡志明市的土地价格已经和东莞相差不大,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开始进入上涨的快车道。作为一名采购业的中国通,他告诫内地的企业家,不要轻易丢掉现有企业的环境优势,尽力在管理上、品牌上和综合发展上下功夫。这样有助于规避风险,带来更稳定的发展。
“企业外迁根本就不是一个企业的长久发展之际,要适应新的环境,还要丢掉在东莞多年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去了之后,很快又要面临成本上涨的竞争。”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建议企业家留在国内。
同时,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教授郑力也认为,企业在缺工时代,真正该做的是购置自动化设备、增加企业的科技化、同时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
抱团取暖 擦亮“鞋都”招牌
据本届世界鞋业论坛组委会统计,参与本届论坛的嘉宾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14个国际行业协会、45个国内行业协会,以及525家鞋业企业,总计逾700位的嘉宾。论坛更邀请到全球最大的鞋业贸易公司布朗鞋业、派诺蒙以及迪宝·阿治奥、达芙妮等国际知名贸易商和品牌商出席。
当前,东莞以及沿海一带,制鞋业企业在市场压力下,都面临缩小生产线,提高产能和产品升级的问题,在论坛举办前组委会组织了工作人员对珠三角、长三角一带的鞋业企业老板进行了走访,并了解他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市场需求,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是,这些鞋企在今后的发展中,多数都抱着悲观的心态。为此,如何利用行业信息,抱团取暖,将东莞“鞋都”这一极具行业号召力的品牌发扬光大,力求今后在世界鞋业经贸长期具有号召力,是一个值得严肃对待的话题。(广州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