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活记忆》陈煜 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8月定价:58.00元
|
|
男工装(左),女工装(右),这种工装裤宽松肥大,便于劳动,再配上白色毛巾、蓝色解放帽,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代里,这种工人装束是十分时尚的。
|
|
纯毛华达呢中山装,这种服装是当时的中国男子的正装礼服。
|
编者按: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5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中国生活记忆》,着力于反映这样的点滴进步。上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朴素简单。如当时一首民谣所唱:“四个兜的中山装,小米高粱吃得香,几户人家一个庄,走亲访友靠步量。”本报特摘录几篇1950年代流行的服装,让读者一窥当年生活的点滴。
中山装取代了西装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在服装上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衣服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渐渐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几十年。男人开始以中山装为主装,不再穿长袍马褂;女人穿对襟袄,不再让旗袍“裹足不前”。特别是中山装,成为中国男人最庄重最常见的服装。
孙中山曾经阐述过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钮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测)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钮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凸出的袋盖呈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整片无拼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共和国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中山装。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的就是中山装。
于是,受革命的感召和对共产党干部的崇敬,中山装在一些青年学生当中引起追捧。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谁要是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更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
这种服装及其衍生变化后的服装,成为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直到今天,中国的领导人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穿中山装。
年轻姑娘爱上工装裤
1949年以后,随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完成,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工人阶级地位较高。年轻姑娘穿工装裤成为一种荣耀,那不仅代表自己已然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还表明自己进入了全民所有制的工矿企业。因为一般来说,只有大型全民所有制企业才会定期发放劳动布工作服,而工装裤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款。
工装裤选用的布料是纯棉藏蓝、结实耐磨的劳动布,款式为背带式长裤,胸前有一口袋。极少数头脑活络的爱美姑娘会偷偷将工装裤宽松的裤腰往里缝上几针,隐隐约约掐出个腰身来。
在工装裤里配一件红白小格子或者蓝白小格子长袖衬衫,下班之后在厂里洗完澡,将湿漉漉的头发高高挽起,端个脸盆,脸色红扑扑地从厂里走出来,这种形象让很多没能进厂的女孩羡慕,让更多男人悄悄心怀爱慕。
那个年代的女工不会知道,世界上第一条工装裤是一名美国犹太人发明的。天生具有经商禀赋的李维在1853年用搭建帐篷的牛津布,为一位西部淘金者裁剪出一条长裤,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工装裤,当时它被工人们叫作“李维氏工装裤”。如今,这种工装裤已经成了一种世界性服装—Levis牛仔服。
国际大牌明星艾薇儿、麦当娜等人的低腰工装裤,钉上水晶、亮片,臀围稍收,腿部开始放宽松,到裤脚口有宽宽的翻边,被她们穿出了性感和华丽,透出了大牌范儿。
上世纪50年代与女工们的工装裤相配的,除了上身的长袖格子衬衫,还有头上的圆顶有前檐的工作帽,脚底是黑色布面露白边的手工布鞋。如今工装裤成了性感的代名词之一,在搭配上比长裤更讲究,视觉效果奇异的高跟鞋搭配法是它的制胜法宝,一双跟部纤巧且高十厘米以上的金色高跟鞋、一件蔽体值最小化的吊带背心,让工装裤的女人味绽放十足。
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当年都穿中山装。
穿“布拉吉”的漂亮女孩,神情洋溢。
舞会的灵魂“布拉吉”
1955年5月17日上海《青年报》刊登了署名“启新”的文章《支持姑娘们穿花衣服》,文章认为,现在有条件可以打扮得美丽一些了,然而姑娘们的服装大都还是“清一色”,有的姑娘全身一色蓝。我们不但要把国家打扮得像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那样,也要把姑娘们打扮得像一朵鲜花、一颗宝石一样。文章最后呼吁:姑娘们,你们大胆地穿起花衣服来吧。
1956年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举办了花布、丝绸、织锦图案展览会,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其中有不少鲜艳丰富、健康而富有生命力的花布图案,如红枫小菊、小玫瑰等,深受人们喜爱。1月10日上海《青年报》报道了这次展览会,并再次提出:
姑娘们,别老是穿得灰溜溜的,穿得漂亮些,把自己打扮得和鲜花一样。
当电影《护士日记》中的女护士简素华哼唱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时,看过这部影片的中国男性,也为这位有点小资情调的美丽护士所倾倒。
1956年,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宽松的短袖、褶皱裙、简单的圆领、碎花、格子和条纹,腰际系一条布带。
“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50年代,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多是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那里面人物的着装和专门开辟的时装专栏间接影响着中国大众,身穿“布拉吉”的援华女专家则成了大众直接模仿的对象。
当苏联女英雄卓娅穿着飘逸的“布拉吉”就义时,“布拉吉”成为一种革命和进步的象征,也因此成为上世纪50年代最流行的女性服饰。电视连续剧《金婚》里的小学教员文丽,就以一身“布拉吉”引领了厂区家属的着衣时尚。
大街小巷、建设工地,上至知名女性、社会名流,下至基层女工,都曾穿过“布拉吉”,甚至幼儿园的小女孩也会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布拉吉”。“布拉吉”在女性之中几乎人手一件。一群年轻的女孩子,脸上写满笑容,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满怀着革命的激情,他们梳着油黑的大辫子或刘海齐眉的短发,穿着五颜六色的“布拉吉”,嘴里唱着流行的歌曲,上学、上班、开会、集会、游园,投身于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建设之中。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大城市盛行周末舞会。那时的舞会正规、优雅,而“布拉吉”就是那种温馨浪漫的舞会上的灵魂。
后来,由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布拉吉”的名称不用了,但“连衣裙”即“布拉吉”的意译名一直沿用下来。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