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族服饰俚俗 大东北满族的服饰俚俗,集这个古老民族几千年之大成,又谱写着近千年来其服饰俚俗之新篇,它既是本民族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传统服饰俚俗起源于生活,扎根于民间,承载着人们传承久远的生活习俗。 满族的服装,具有浓厚的北方骑射民族的特色。早年,满族男女老少日常的主要服装是旗袍。旗袍在清朝曾作为“国 服”在全国推广。这种袍服有棉有单,适合北方骑射民族的生产生活。 清初时,满族人的衣着服饰是十分的原始简陋。《柳边纪略》记载,顺治年间流配关东的陈敬尹说,他在顺治十二年(1655)被流配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时,这里还没有汉族人。那时,满洲人的衣着十分简陋,主要是以兽皮或缉麻为衣从不知晓还有布帛。到了康熙中期,满族人的衣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居宁古塔者,衣食粗足,则皆服绸缎。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狲、狼皮打呼(皮长外套)。惟贫者乃服布,而敬尹则至今犹布狍,或着一半羊皮缎套耳。” 衣着服饰对于人类来说十分重要,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便有了服饰。服饰,虽然主要的功能是遮寒蔽体,但也有美化人、美化生活的重要功能。故而,人们在日常的衣着服饰上都很下功夫。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服饰之所以称为一种民族文化,就是因为它与每个民族的历史、地域、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状况及民风俚俗等,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在服饰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满族是世代居于白山黑水之域的北方渔猎民族,这里崇山峻岭连绵,大江大河纵横,又是气候严酷的高寒地区。这些自然条件,都是形成满族服饰文化的重要因素。满族又是中国北方的马上民族,骑马、狩猎、尚武,是这个北方民族传承久远的精神风貌。有人认为满族是渔猎民族而不是马上民族,这是一种误解。 唐代时,满族先民靺鞨人,以弓马骑射之功创立了渤海国,并留下了“渤海三人成一虎”之尚武之誉。辽金时期满族先民女真人,不但以弓马骑射打败了契丹辽国,还骑马挥戈攻入中原占据了大片领地,与南宋王朝南朝北国地厮杀了几十年。清代,“ 国语(满语)骑射”曾是大清王朝的基本国策。后金立国之初,皇太极曾谆谆告诫诸王说:“ 凡言语(满语)、衣服及骑射之事,时谕子孙勤加学习”。正是这骑射之俗,使得满族的服饰特点是有别于汉族及许多其他民族。
满族的许多袍、褂、衣、裤、鞋、帽等服饰,皆是因“骑射”之艺而产生的。如袍服前后或四面高开衩,是为了骑马方便,故有“马袍”之俗称。长袍外面罩穿的褂子,叫“马褂”。衣袖上可以掸翻下来的部分,叫“马蹄袖”。骑马时穿的乌皮长靴,俗称“马靴”。紧身坎肩,又叫“马甲”。满族女人穿的特色高跟四闪底的鞋,又叫“马蹄底鞋”。 满族的“衣介”(旗袍)是男女皆穿,男人穿的叫“长袍”。其实,许多北方民族因气候的原因都有穿袍服的传统。与满族生活习惯有些相近的蒙古族也穿袍服,蒙古的袍服长过膝及踝,厚重肥大,只有一个开衩。 满族的袍服虽然也是长过膝及踝,但与蒙古袍不同的是满族的袍子稍窄稍薄些,而且开有两个衩或四个衩,袍领口则有圆领、立领。满蒙两族袍服上的差异,是因居住的地域及生产生活环境不同所形成的。 满族地处东北稍南,气候条件比蒙古高原要好些;满族明清之后已转入农耕经济,冬季除了狩猎之外已可在温暖的室内“猫冬”,蒙古族则得在冬天也进行牛羊的放牧畜养,故而袍服厚重保暖才是第一需要。 中国古代,汉族的服饰基本上是衣与裳两分的,即上为“衣”,下为“裳”,故又称“两截衣”。满族的袍服是“衣皆连裳”的旗袍。入关前以皮袍为主,入关后则随着物质材料的丰富,分为了单、夹、皮、棉四大种。 满族男人的袍服很长,过膝至脚脖附近,为圆领口、掩襟、窄袖、紧身、箭袖、扣襻、右衽,二开衩或四开衩,腰间系带。 满族袍服的所有特点,都是其先民为适应严酷的生产生活环境而逐渐产生的,它既适应东北的严寒气候,又有利于山野江畔的渔猎活动。满族的“布贡齐德力”(长皮袍子),长长的大袍两侧开衩,便于行走奔跑;前后左右四开衩,利于上下马及骑马射箭。长袍长过膝及脚脖上小腿附近,可以使人体最怕受寒的胸、腹、胃及膝盖全部得到遮盖,以便在疾驰的马背上挡御风寒。 袍服的“衣连裳”遮挡风寒的作用,避免了汉族上下“两截衣”进寒风的弊端,其右祍(右抿襟)而不是中间扣扣襟,也减少了寒风的侵入。此右祍与金女真人时有了变化,金女真人时是左祍。《金史·與服制》中载: 金人之常服四:带、巾、盘领衣、乌皮靴。上衣谓之团衫,用黑紫及绀,直领,左衽,掖缝。 金女真人的团衫长袍,二百多年后传至明女真人时,已是改为右祍之俗了。皇太极改女真族称为满洲之后,这右祍之俗一直未变。除衣襟左祍改成了右祍,金女真人的团衫长袍衣制,其余则均未改变,像带、巾、盘领、掖缝等。 满族袍服腰间系腰带很重要,而且有很多作用。一可紧身行动方便;二可使袍贴身防止寒风的侵入;三可以拴挂许多满族出行时必佩的一些物件,像解食刀、筷箸、火镰、烟袋、荷包及腰刀等物。另外,满族男人的旗袍扎上腰带后显得人雄武精神。后来,满族人腰带还成了人们身份尊卑的象征。清代,受汉族传统封建礼制观念的影响,原来八旗固山(旗主)共议的制度渐之消除了,清廷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改女真为“满洲”,改后金为“清”建立了帝制,登上了皇位。皇太极很注重吸收汉族的传统文化,使清朝的礼制制度更加详备了。他不但确立了清帝唯我独尊的崇高地位,即是皇室爵位也分为了十二个等级。其分别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皇家爱新觉罗氏的子孙繁衍兴盛,人数不断地增加,宗室的成员越来越多。于是,清廷颁布定制: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后代统称为“宗室”,而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其余的后代统称“觉罗”。 清时,盛京即分别办有“宗学”和“觉罗学”,教爱新觉罗氏子孙后人以“国语(满语)骑射”。清廷定制,宗室成员袍服腰间系的腰带为黄色,故人们称之“黄带子”。觉罗成员的袍服腰间系的腰带为红色,故人们称之“红带子”。以示宗室与觉罗之间的区别。清廷的封建制度十分严格,宗族成员犯罪,严重者即会被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于天命元年(1616)因功被封为贝勒。可好景不长,不久因谋逆大罪被夺取爵位,子孙也被降为了系红带子。 清廷大义灭亲的封建礼制十分严厉,到了康熙末年,宗室成员被削降为红带子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加。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宗室人员毕竟是流着皇族的血,是太祖努尔哈赤的一脉后人。为了维护整个皇室的尊严,和这些原为黄带子宗室的尊严,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廷规定,被革去黄带子的人员名字,也要记录于皇家族谱《玉牒》之中。只是这些人的名字被排在最后,并以红带子为记。为了让他们和原即系红带子的觉罗人员有所区分,这些已革的黄带子人员被称为“已革宗室红带子”。 满族的袍服承载着其先民久远的民风俚俗,即使小小的腰带也承载着昔年的记忆,甚至记述着当年的荣华富贵或是辛酸血泪。 旗装皮袍 满族文化源远流长,其源甚至可以追溯至夏商之前的远古时期。由于时代的变迁、民族的迁徙、南北文化及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等众多因素,满族文化融合了许多北方民族及汉族文化,其中女真文化一直是其发展的主体和基础。 满族众多的文化中,语言、骑射、服饰、饮食、风俗、萨满教信仰等几个方面,是其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直观的文化特征。对一个民族来说服饰是其一种极为重要的表征,许多民风俚俗在其服饰上表现出来。旗装中的袍服是满族的重要服饰。所谓旗装即是明清以来满族人所穿的服装,因当年满族人都在满洲八旗之中,故而有旗服旗装之称。 明朝中后期时,满族先民女真人崛起关东。当时,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居住地十分广阔,基本上分为三大部分。生活在长白山以西辽沈等地区的,为建州女真诸部,生活在长白山西北及松花江等地区的,为海西女真。海西女真又称扈伦四部,由叶赫、辉发、哈达、乌拉四大部组成。此外,还有生活在黑龙江广大地区及其入海口、滨海一带的女真人,人们称之黑龙江野人女真和东海野人女真。 在众多女真部族中,建州女真居住最为靠南,距辽南、辽东汉族人居住地区最近。故此,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势力也最为强盛。 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为报父、祖之仇攻打尼堪外兰,从而开始了建立后金、大清王朝的几十年征战。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改编了女真人狩猎的临时性组织“牛录”。他将 300 人定为一牛录,设一牛录额真管理。这便是明末女真人最早的“初定国政”的基层单位。当时,设有 40 个牛录,分黄、红、蓝、白四色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由于人口的增加及兵员的增加,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四旗基础上又增加了四旗,创立了八旗制。即在黄、红、蓝、白四色旗之外,又增设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八旗制自从建立以来,便是一个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国制,后金的诸申(女真人)皆编入旗,平时为民渔猎生产,战时为兵执刀枪出征。因女真人皆在此八旗之内,故被称之旗民。 1635 年皇太极将统一后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黑龙江野人女真及东海野人女真改族称为“满洲”。次年,皇太极又改后金国号为“大清”。于是,这大清国里的满洲人(今之满族人)便都成了“旗下人”,被汉人称为“旗民”“ 旗人”或“在旗”。 有清一代,中国的满族基本上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留守东北广大地区驻防,由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所辖的八旗兵及其眷属;二是京师北京城的满洲八旗及京郊三营八旗;三是分驻于国内各重要战略要地的八旗驻防营(即满城)。这几大部分分居各地的八旗兵及家眷,皆各分旗属集中而居,讲满语、读清书、习弓马骑射、穿满族旗服。由于朝廷不许满汉通婚,故而,这几大部分满族生活环境相对独立,相对汉化的时间较晚。因此,这些满族人穿满族旗装、吃满族饮食,满族民风俚俗保持得较为厚重。 今人提起旗袍,好多人以为只是满族女式袍服,而且还是身材较好较修长者才可以穿。其实,旗袍应解为“旗人之袍”,是满族男女老少皆穿的外衣长袍。旗袍,又称袍服,满语为“衣介”。 早年间,满族人的男袍叫“长袍”,女袍叫“大衫”。后来,夹、棉的称长袍,单层的称长衫。今天,女人们喜爱的旗袍,便是由八旗妇女所穿的单层长衫发展而来的。满族的袍服传承久远,至少可追溯至千余年前的辽金时期,那时的女真人服饰,已与清代以来的满族袍服很是相似。 据《金史》载: (男人之衣袍)窄袖、盘领、缝腋、·下为襞积,而不缺袴。其胸臆肩袖,或饰以金袖……其长中骭,取便于骑也。(女子之衣袍)上衣谓之团衫,用黑紫或皂及绀 、左衽,掖缝,两傍复为双襞积,前拂地,后曳地尺余。 满族的旗袍是人们主要的衣着,男女老少的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它,故而做旗袍所用的原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讲,早年间东北地区还是比较落后的,制作袍服的材料也比较匮乏。流配东北的汉人杨宾所著之《柳边纪略》载: 我于顺治十二年流宁古塔,尚无汉人,满洲富者缉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狍、鹿皮,不知有布帛……狍、鹿之皮出鱼皮国者佳,大与狐等,每皮价四五钱,拔枪毛为帽,塞外御寒在貂上。 早年间,满族的旗袍分为皮、棉、单、夹四种以应四时之需。满族的“布贡齐德力”(长皮袍子),是男女老少皆有,尤其是进山打猎、采集、江边打鱼或农人所必备的。那皮袍甚是实用,冷了可以毛朝里穿,热了可以毛朝外穿,干活累了可以铺在地上躺着,既隔凉又隔潮。毛朝里朝外都可穿,人们称之“里外发烧”。
明末清初之时,满族人的长袍几乎多是兽皮及羊、犬之皮。朝鲜人申忠一曾到过努尔哈赤建州时的早期都城赫图阿拉,其在《建州图录》中记载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努尔哈赤)头戴貂皮帽,着貂皮护项,身穿五彩龙纹天盖,上长至膝,下长至足,皆裁貂皮为饰。诸将亦有穿龙纹衣者,只其缘饰则或以豹皮、或以水獭、或以山鼠皮...... 至于当时的女真百姓,便是羊皮、狍皮、狼皮、鹿皮等,有什么皮便用什么皮做袍、做帽、做靴了。后来,努尔哈赤的仗越打越顺手胜利连连,建立了后金政权。努尔哈赤死后,他儿子皇太极改元大清,他孙子又定鼎了北京城。于是,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满族人旗装袍服的材料也丰富起来。 皮袍的外面有了布匹及绸缎的挂面,里面有了什么大毛、小毛之分,有了貂、獭、狐、鼠、羊等贵贱之别。高官贵胄已是穿不厌精,开始按春、秋及冬季的时令、气候的变化,来更换毛皮薄厚的皮袍。有的春秋之季穿的夹的袍服,还特意用貂、水獭等名贵裘皮来装饰袖口、衣襟,称之为“出锋”。 作为一个北方渔猎民族,满族穿皮衣皮袍之风传承了几千年,清定鼎北京之后,满族的皇帝、高官贵胄和八旗兵将,又把它带进了中原内地。未进关之前,满族人只要打着野兽想穿什么就穿什么。进了北京城之后,清帝高坐龙椅君临天下,于是,按中原历代汉族皇帝的等级制度出现了。皇帝乃九五 之 尊 ,皇 子 皇 孙 乃 龙 种 ,怎 可 与 众 臣 穿 着 一 样 ?那 众 臣 也 分 出 了 个 三 六九等。 清代官服制度甚明,皇帝、皇族一脉皆用紫貂皮为面,用明黄及金黄缎作里。不仅官员要按等级而穿毛皮不同的服饰,就是皇家侍卫也是按等级而穿戴的,如等级最高的一等侍卫,穿的是猞猁孙间以貂皮为面,用月白缎作里;二等侍卫用红豹皮为面,用素红缎作里;三等侍卫用黄狐皮为面,用月白缎作里。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家的审美观念似乎又有了变化。自康熙朝以后,又开始看重玄狐,貂皮次之,珍贵的猞猁孙是更次了。清廷定律,玄狐之皮唯有王公以上方可穿戴,并且非阁臣不得赏赐。当年,平民百姓只能穿着狍皮、鹿皮、豹皮、羊皮以及獐、糜、狼、兔之皮。那些商家富贾虽有钱但也不可随意穿戴,因为越规即有犯上之罪。社会在前进,清代的官服制度、等级观念,早已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失了。 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又掀起了穿裘皮之风,只是今人穿着貂、狐、水獭等皮裘,是为了追求美观时尚,而非早年间满族人是为了遮体蔽寒而穿戴。时代不同了,只有东北山区里或乡野间的一些人,还在穿着布面羊皮裘里的皮袄。他们才是真正在传承着早年满族等北方民族食肉衣皮的古俗。 旗服箭袖 在满族的袍褂中,箭袖具有显著的北方民族代表性的特点。箭袖,满语称之“哇哈”。早年,满族男子所穿的袍、褂袖口上多半都带有这种箭袖。箭袖产生于满族先民长久以来的狩猎生涯,这是一种适应北方冬季山林狩猎的发明创造。 满族的袍褂袖口较窄,这是源于长久寒区生活狩猎经验的积累。在较窄的袍褂袖口上,又连接着一个半圆形的袖头,这就是哇哈。平时哇哈卷起搭在袖上,既美观是一种装饰又干活做事灵便。冬季时人们将哇哈放下来,无论是骑马驰骋还是开弓放箭,哇哈都会遮挡手背的风寒,又不会影响手指的操作。尤其是射箭时最为适用,故人们又称之“箭袖”。 箭袖一般为半尺长,前长后短,放下时如马蹄形,所以人们又称之“马蹄袖”。这种马蹄袖服饰已成为满族民族传统的象征。这一点,清代的皇帝们认识得很清楚。 在清入主中原定鼎北京之后,满族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除留守关东三省的满族人还骑射狩猎之外,进入北京及全国各满城驻防营的八旗百姓,已完全进入农耕生产不再射猎。再则北京及中原内地,冬季的气候也不像东北那样寒冷,袍褂袖口上的箭袖实用性小了。尤其是受汉服宽衣大袖的影响,满族的袍褂衣袖渐宽,有的人日常所穿已是平袖服装。 清代诸帝告诫八旗 贵 胄 ,不 要 忘 了“ 国语(满语)骑射”乃立国之本的同时,也想到了自己北方马上民族的服饰特点,并在官服制度上进行了明确规定。清《会 典》规 定 ,皇 帝 、皇 后 的 龙 袍 ,亲 王 、贝勒 、文 武 官 员 的 蟒 袍 ,都一律带有箭袖。上朝及重要典事时,朝官一律都要穿带箭袖的朝服。朝中的汉官也是这样相同的服制。当时,还出现了这样的趣事。平时人们觉得穿着平袖服装随意,便特意做几套精致的带有箭袖的“套袖”,有重要的场合或年节礼拜时,将套袖带在平袖衣上事毕再摘下放好,很灵活方便又增加了服饰的特色。人们称这种套袖为“龙吞口”。这种龙吞口不但在官员间流行,后来皇室人员也开始穿着。
在沈阳故宫的清代服饰中,就保存有质地精良的“龙吞口”套袖。可见当年此服饰流行之广。箭袖袍褂清代很流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满族礼节很多,而且必须按程式行礼,否则,满族人认为行礼者是侮慢的行为,称之“行丧礼”,没规矩。 满族礼仪之中,男人有一种拜见礼,讲究的是“放哇哈”,是见到长辈或官长所必行的。此礼是清代的常礼,先肃立掸下箭袖(称“掸哇哈”或“放哇哈”),之后哈腰,左腿前弓并弯曲,右腿曳后;然后左手扶膝,右手下垂,此时唱喏:“ 请某某安!”所以,当年有一定身份的满族人,都会有几件带箭袖的袍子为礼服,平时将箭袖卷起,遇有行礼之事时,便敏捷地将箭袖掸下,行半礼或全礼。 清定鼎北京之后,不仅仅满族行此礼,汉族官员在庄重场合也行此礼,故而,带箭袖的旗装袍服清代很时兴。有的人即使平时穿平袖衣,也要做几套“龙吞口”准备着,以备不时之需。到了民国年间,带马蹄袖的满族袍服彻底不见了。但满族人的礼仪未改,在行这种“放哇哈”的拜见礼时,只是象征性地用手左右掸两下袖口然后行礼,成了真正的“掸哇哈”。民国年以后东北地区的满族人,无论男女仍以穿皮袍、棉袍、夹袍、单袍为基本装束。人们管夹袍、单袍叫“大褂”,皮袍、棉袍则叫“皮袍子”“ 棉袍子”。再后来,满族的单袍、夹袍因穿着干活不方便,于是渐渐很少有人穿了。满族的皮袍、棉袍由于御寒效果好,还是在大东北广泛流行着。只是有了不少的改进,由原来的右衽扣扣襟,改成了中间对开扣纽扣。 早年满族男旗袍特色标志的箭袖,也改成了袖口部缝一圈珍贵的裘皮,既美观漂亮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又具有显著的满族袍服传承的民族特色。此时,皮袍子、棉袍子之称又随时代前进而改变了,人们称之“皮大氅”“棉大衣”。满族传统的袍服,伴随着人们走过了久远的历史岁月,令许多老年人对其难以忘怀。民国年间,有些满族老人虽然平时早已不穿袍服,但在临终之时仍嘱 咐 家 人 ,一 定 要 给 他 准 备 袍 子 ,穿 着 本 民 族 的 传 统 服 饰 去 见 自 己 的 祖 宗先人。 满族的袍服箭袖,承载着祖辈先民的渔猎生涯,承载着其弓马骑射的北国雄风,承载着大东北白山黑水间的传奇故事。 马褂、马甲 说起满族的长袍,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马褂,“ 长袍马褂”,已成为清代乃至民国年间一种男人代表性的服装。 民国年间,国民政府甚至还把它定为了“国民礼服”。马褂,满语称为“鄂多赫”。马褂与长袍一样,也是满族一种较有代表性的满装旗服。 马褂,顾名思义便是便于骑马的短褂,马褂常与长袍搭配而穿,人们称之“长袍马褂”。 满族是北方的马上民族,养马、驯马、骑马、弓射狩猎有着久远的历史,大东北的白山黑水之域又气候严寒、森林广袤,基于这些自然及民族特点,满族先民渐渐创造出了长袍服及与其搭配而穿的马褂。 马 褂 原 为 满 族 骑 马 时 穿 的“ 行褂”“ 外褂”,由于早年间男女老少皆有骑马的习俗,故马褂是男女老少皆穿 了 。马 褂 是 一 种 外 褂 ,它 身 长 至脐,袖长至肘,褂之前后左右皆开衩;为圆领、对襟、扣襟。马褂有衣袖长短两种款式,长袖者及腕,短袖则及肘。袖长则窄瘦,袖短则宽大些。 早 年 间 ,满 族 的 马 褂 有 单 、夹 、棉、皮等多种。满族先民常年生活在长白山等崇山峻岭的林海雪原之中,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唯以狩猎为生。这种紧身、窄袖、轻便灵活的短衣马褂,既便于骑射又可以御寒,故而对满族先民来说十分地适用。马褂在清初的康熙朝以前,曾是八旗将士的军服正装。关于马褂如何由军服变成了常服说法很多,民间亦有多种传说。马褂有一满族俗称,叫“额娘袋”。
传说,当年康熙皇帝为统一中国亲征蒙古噶尔丹作乱。有一员将官奉命随御驾出征,其额娘(母亲)知其肠胃不好恐不胜风寒。于是,额娘便给他缝制了一件紧身而穿的,身长、袖长、对襟、窄袖,十分适合野战的“长袖马褂”。此将因思母心切故从不脱下。 一天军情紧急,康熙帝命急议会商,那将官来不及换战袍便奉旨前来。康熙帝见其穿了马褂便前来会议,心中甚是不快。会议之后,康熙帝严厉问其何故,那将军心中忐忑地回禀道:“ 此马褂乃额娘所做,故而朝夕穿在身上,因领旨甚急来不及换袍服。请皇上赐罪!” 康熙帝闻听后不但未治罪,反而十分高兴,道:“ 难得你有如此孝悌之心。”康熙帝见他穿的马褂与人们常穿的马褂略有不同很是适用,便问其故。那将讲道,自己肠胃不好,故额娘细心缝制了这种贴身的马褂。 康熙皇帝听后道:“ 此马褂乃系尔额娘一片慈母之心,就叫它‘额娘袋’吧!”并特许他今后可穿此“额娘袋”前来见驾。于是,这种长袖贴身的马褂便有了“额娘袋”的俗称。早年间,满族中老年人为表示对母亲的孝心,都非常喜欢穿此额娘袋马褂。 满族还有一种马褂,衣稍宽些,袖稍宽且短些,穿着显得十分雍容大气,人们称之“得胜褂”。说起这得胜褂也有一个传说故事。人们常说到清代之“康乾盛世”,这满族的马褂虽小,却传说与康乾盛世的两位清帝有关。 那“额娘袋”马褂乃康熙帝所名,而另一种马褂“得胜褂”,则与康熙帝的皇孙乾隆皇帝有关。乾隆皇帝在清代也是一个颇有作为的清帝,他不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卓有成效,而且在平定叛乱、巩固边防、维护中国国家的完整统一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乾隆皇帝晚年时,他曾夸耀自己为“十全老人”,曾建有“十全武功”。那十全武功即是乾隆皇帝在位时进行的十次大型战争,即:两次平剿准噶尔蒙古分裂叛乱,一次平定回部(今新疆)叛乱,两次剿灭大小金川叛乱,一次平定台湾叛乱,征讨缅甸、安南(今越南)各一次,在西藏两次受到外国廓尔喀进攻时,清政府两次派大军进藏击败了廓尔喀侵略军,维护了国家的完整。 清乾隆朝的这十次战役均以胜利结束,不但使国家有了一个和平发展的盛世环境,而且也维护了国家的完整统一,使中国有了一个国土广阔的疆域版图。传说,在乾隆帝平息金川叛乱时,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傅恒奉旨率兵出征。当时出征的将士,皆穿有一件既灵活便利又可遮风挡寒的马褂。傅恒在领兵打仗时,也是一件马褂从不离身。得胜班师之后,傅恒认为这件马褂很吉利,穿它方得以得胜还朝,故更是常穿不换。乾隆帝见多了便问何故。傅恒道:“ 穿此马褂方得金川之胜利,故不愿脱换”。乾隆皇帝笑道:“ 很好,那就叫它得胜褂吧!”由于皇帝是金口玉言,所以这马褂也算是皇封的吧!于是,这种马褂便被满族人称之“得胜褂”。 在乾隆皇帝之后,原为军服一种的马褂在民间很快地盛行起来,不分男女老少、地位尊卑,人们都喜欢穿马褂。由于有这么多人穿,又是男男女女各种身份之人皆有,所以马褂的形制也是渐渐丰富起来,有长身、短身,长袖、短袖,宽袖、窄袖,圆领、立领,对襟、大襟、琵琶襟等诸多制式。马褂当年很是时尚,但有一种马褂是不可以随便穿的,那就是黄马褂。《清稗类钞》记载: 凡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前引十大臣、护军统领、侍卫领班,皆服黄马褂。巡幸扈从銮舆,籍壮观瞻。其御前,乾清门大臣、侍卫及文武诸臣,或以大射中侯,或以宣劳中外,必特赐之。 由此可见,那黄马褂乃清代身份的象征,只有朝廷重臣及御前侍卫方可穿着,这种马褂是因工作需要而穿,故人们称之“行职褂子”。只要这些人离开司职或不与皇帝出行,则就没有资格再穿了,颇有些今日岗位制服之意。那些有重大武功者也可得到黄马褂赏赐,人们称之“武功褂子”。像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清末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重臣,都曾得过此皇赏马褂。那所受赏赐的黄马褂,又有谁敢穿着招摇过市?那又犯了大忌,只可在家中供着以显示皇恩浩荡。
在满族的褂子中,最为有名的还当属马褂。满族有句俗语:“内穿袍,外着褂”。这是清代满族男人主要的礼服。满族人在穿袍时,主要场合都要外罩一件上衣马褂。早年,不同身份的人会穿不同的马褂,官员们穿的称之“补褂”。这种褂比较长些通常过膝,袖子亦长,通常过肘。褂上有表示级别的“补子 ”,那 些 无 补 子 的 褂 则 称 之“常褂”。 百姓穿的常褂最大的特点是:“长仅及腰,袖长及肘,袖口平齐宽大”。清中后期以后,马褂大致分单、夹两种,用缎、绸、细布等制作。有对襟、大襟、缺襟等样式,对襟马褂罩袍服外面,多为礼服。大襟马褂多为常服,缺襟马褂又称“琵琶襟马褂”,多为行服。
马褂与袍服配穿,形成了上短下长的对比关系。因马褂的袖比袍 袖 短 ,故 露 出 了 美 观 漂 亮 的 箭袖,又形成了袖部小面积的对比。满族人习惯叫它“大小袖”。长袍在内为大襟,马褂罩外为对襟,又形成了上有中缝下为一体的对比关系;而长袍多为深蓝、竹青、灰色者众,马褂则以黑、褐绸缎为多,两者搭配起来显得人甚是庄重大方。 满族还有一种与长袍搭配而穿的传统服装叫马甲。 马甲又俗称“马夹儿”“ 坎肩”“ 背心”。马甲的样式与马褂基本相同,只是马甲没有袖子。早年时,满族人穿长袍外罩马甲,是为了骑马奔驰时增加一件遮挡前心后背风寒的衣服,而弓马射猎时又十分灵便。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这些功能,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其美观和其装满族镶边偏身长马甲饰性。
马甲与马褂一样是男女皆穿,有单、有夹、有棉、有皮多种,款式也是底摆有直翘、圆翘,领口有圆领、鸡心领及有领、无领多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一些细微变化。清初时马甲穿于内,如今人之 背 心 ;而 清 中 期 以 后 则 多 穿 于外,罩在长袍上。清初时马甲多是立领、短而紧身,后来则变为底摆有多样,衣领有多种,身长也是有长短诸多式样。有对襟、捻襟、一字襟、缺襟(琵琶襟)等多种。马甲无袖、简单适用又穿着方便,故而男女老少、贫富贵贱的人们都喜欢穿。小孩子穿的坎肩人们又俗称其“囤子”。 有一种“巴图鲁坎肩”(巴图鲁为满语,“ 勇士”之意)满族人十分喜欢。这种巴图鲁坎肩也属一字襟马甲,是四周精工镶边,于正胸上方横开襟缀有一排扣襟,加上侧襟总计十三颗,故人们又俗称“十三太保马甲”。这种十三太保马甲庄重大方,套穿在长袍外面益显前胸开阔大度,早年曾是皇室贵戚、朝廷大员等穿用之服饰,后来一般官员也穿了。再后来,满族富户大贾也流行穿了起来。 马甲是满族男女老少皆喜穿之服饰,具有简捷、实用、美观等特点,蕴涵着北 方 马 上 民 族 的 审 美 取 向 ,故 而 ,今 天 此 服 饰 也 在 中 国 的 北 方 地 区 广 泛 流行着。 由于人们的喜爱,马褂、马甲的制作也是越来越精良。清代,马褂多以如意头图案来镶边缘,清末兴起大镶大沿边。自清中期以来,对襟马褂罩长袍,已渐渐成了“长袍马褂”的正式行装。重要场合只有穿这种服装才为成体统。 到了民国年,虽然清王朝已经灭亡,但长袍马褂还是深受国民的喜爱。正因如此,民国元年颁布的《服制案》中,仍将长袍马褂列为国家男子常用礼服之一。国民政府还特意将蓝色长袍配黑色马褂列为“国民礼服”。 悠悠几千年,伴随着北国山乡野民,既御风寒又利于骑射狩猎的马褂、马甲,从关外走进了关里,从皇室贵戚到百姓庶民,从清朝到中华民国,承载着满族旗装服饰的昔年往事,传奇故事。 (来源:腾讯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