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EI网讯 6月5日至10日,苏绣精品展由恭王府博物馆与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同举办,展览分为“静态”展览和“活态”传承人现场展示两个部分,围绕“小镇里的苏绣故事”、“指尖上的传承”、“非遗回归生活”3大主题展开,由姚建萍、姚惠芬2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8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齐心协力,系统性地梳理出了历代苏绣针法的传统技艺,对经典的历史代表作品实现了完美再现,充分展作为刺绣之乡苏州镇湖的深厚文化底蕴。

展览现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手把手互动,让人感受手工技艺的温度和文化的传承。

国家级非遗苏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文联委员姚建萍介绍,苏绣的镇湖绣娘团队和几位工艺美术大师共同梳理出来42件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的苏绣精品进行展示,不仅仅把苏绣艺术性地呈现,更践行了“非遗回归生活”的理念。

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品之一。艺人们将一根头发粗细的绣花线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细线绣,并将千万个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无论从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小猫调皮活泼的神态。绣猫最难的是一对猫眼睛,艺人们需用20多种颜色的丝线才能把猫睛绣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此外,姚建萍国礼系列、《荷花》系列、《青藤》系列、《翡翠》系列、《牡丹》系列等等各具特色,风格鲜明。
国家级非遗苏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与邬建安、还有绣娘团队,经过3个多月的创作,在不断创新讨论中完成《崖山系列》作品,采用50多种传统针法,与传统的刺绣创作理念完全不同。姚惠芬说,这是我们与当代艺术家首次合作,表现全新的当代理念。虽然作品每一个局部、每一个组合针法与针法之间都蕴含冲突和矛盾,却可以“不同而和”,颠覆了传统创作习惯,是反传统创新理念。
手工技艺的历史像一调和从远古走到今天,充满人文主义的思想、精神与情怀,每一个细小的物品都传递着情感的因素和观念的诉求。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割裂一样,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样不能割裂,民族的文化是手工技艺走向未来的坐标,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前人的智慧感恩的思想和慈悲的情怀,将会永远给我们深刻和无尽的启示。
记者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