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将行业发展嵌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画卷中?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理论转化为行业发展可遵循的具体指南? 近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正式发布了《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该《行动纲要》提出了七项重点行动,解行业思想之渴,答企业实践之惑。中国纺联会刊《中国纺织》、《纺织服装周刊》及官网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特推出“以纲为要 行至2035”专栏,采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各专业协会、地方协会、龙头企业、院校、产业集群,探究产业发展各参与主体的具体思考与实践,进一步凝聚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共识与力量。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漫漫征途,是一场接力赛。不仅需要一棒接着一棒跑的坚毅执着,也需要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开拓进取。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理解纺织现代化,并踊跃投身强国建设的洪流,这是行业的使命与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列出,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相互打通,并提高到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地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中提出加快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继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的三十三条工作指南,对此,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院士表示,这为纺织高校的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浙江理工大学把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转化为加快学校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扎实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纺织“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路径,培养具有新时代纺织内涵的科技创新、艺术创意、营商创业“三创”卓越人才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浙理模式”,多次获国务院相关领导和浙江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肯定性批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浙江模式”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陈文兴院士表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浙江理工大学主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紧跟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优化专业布局,深度推进课程体系与建设改革,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全程化、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加强产教科教融合,增强创新实践能力,探索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将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培养紧跟时代的自主型、创新型人才;三是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建立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青年人才三个层级的人才梯队,以服务“四个面向”为导向,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项工作的理念思路创新,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生态。 在人才资源建设方面,浙江理工大学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共建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成功入选首批省技术创新中心(全省六家),服务现代纺织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浙江省省属高校唯一。实现了高校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地方产业和政策优势与企业创新主体的高效叠加,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形成了浙江理工大学“三校区一中心”的发展格局,在高校人才和地方产业之间建立起了长效合作平台和机制。
陈文兴院士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纺织行业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配套最完整的产业链,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行业仍然面临原料市场波动频繁、贸易壁垒增加、引领性高端产品与装备及前沿技术缺乏等诸多问题。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双碳”战略背景下,必须争分夺秒,把握新时代发展脉搏,抢抓发展机遇、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研发前沿制造技术、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瓶颈。 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陈文兴院士认为,像浙江理工大学这类行业特色地方高校,除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外,更要注重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集中优势力量,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内部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和资源配置,着力打造以“纺织+”为核心的高峰学科群,积极推进高层次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推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培育高质量创新人才,努力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参与重大任务攻关、建设重大科研平台,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和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文兴院士表示,《行动纲要》作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一份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引领性的纲要性文件,有利于高校以政策和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浙江理工大学将根据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不断优化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艺术创意、营商创业知识素质能力的“三创”卓越纺织人才。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持续深化推动高校科研服务地方产业、区域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供技术牵引、转化支持,进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行动纲要》中提出七项行动:推动行业进步的纺织科技创新、突出文化引领的纺织时尚升级、践行纺织绿色制造和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协调联动的纺织区域融通发展、推进双循环的国际化供应链提升、促进数字经济与纺织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撑现代化发展的纺织人力资源建设等。 对此,陈文兴院士指出,七项行动是中国未来纺织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我们都需要认真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以“纺织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为支撑,瞄准科技、时尚和国际化,在学科培育、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七项行动”的具体实施贡献了理工力量。 《行动纲要》中提出要“推动行业进步的纺织科技创新”“践行纺织绿色制造和履行社会责任”等行动。作为中国纺织科技创新和科研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理工大学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以支撑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行动纲要》突出了纺织科技创新的关键核心所在,对高校科研团队瞄准真问题,推动重大科研任务攻关,做到科技创新成果与国家、区域发展需求相结合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行动纲要》中提出要“突出文化引领的纺织时尚升级”“支撑现代化发展的纺织人力资源建设”。为更好地服务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助推杭州建设时尚之都、世界名城,2022年8月29日,浙江理工大学正式启用临平校区(时尚学院),2022年7月13日,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成立,至此,浙江理工大学“三校区一中心”发展格局形成,为培养高素质纺织和时尚产业人才,助推浙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了浙江纺织产业在全国的引领性和示范性。 《行动纲要》中提出要“推进双循环的国际化供应链提升”。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致力于国际化发展视野,已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155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马兰戈尼学院(法国)举办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浙江理工大学马兰戈尼时尚设计学院”,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项,与毛里求斯大学、苏里南大学共建2所孔子学院,为纺织国际供应链的建设提供专业人才。
陈文兴院士建议,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需要在“政产学研用”协同效应上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一要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资源、人才和产业布局,集聚创新要素;二要坚持产业引导,优化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推动产才融合;三要坚持市场导向,加快成果转化,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四要坚持企业主体,增强自主创新意愿,做强做精生产制造;五要坚持高校赋能,发挥人才与科研优势,助力产业创新发展。五个方面既独立又统一,既要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协同作用,共同推动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纺织产业链完备但缺乏现代化。随着产业分工深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表面看是产品和产业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产业链的竞争。产业链现代化要具备产业链完整性、供应链安全性、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价值链高端化。当前我国纺织产业在中低端制造领域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和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产业大而不强,传统竞争优势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亟待举全行业之力,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品牌建设还没有实质性突破。我国纺织行业份额不断扩大,但主要为国际大企业和大品牌进行代加工,加之国外各种品牌的入驻和冲击,致使中国品牌发展空间一直被挤压,迫切需要建立成熟完备的品牌发展体系,打造自身品牌并与国外品牌竞争市场,提高企业及产品影响力,从根本上提升产品价值。 陈文兴院士指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套才能有效推进。一要持续优化制造业生态,在工业用地、金融财税、产业集聚、法律咨询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二要重点支持大平台大项目、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生产节能减排等行业重大项目,鼓励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纺织产业提质增效;三要支持柔性人才引进,不断强化高精尖等人才内培、外引支持力度,建立完备的人才保障制度,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