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企业信息 > 正文 
 
  吉林化纤:老国企“高精尖”创新焕新生
2020-04-30
分享至:

  您佩戴的口罩、您身上衣物的面料、您平时使用的毛巾浴巾、您爱车的碳纤维构件……或许都与这家企业有关——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吉林化纤集团(下称“吉林化纤”),这里生产的人造丝、腈纶、竹纤维、碳纤维,被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变成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吉林化纤曾是吉林市民眼中的“好单位”,收入高,待遇好;但面对化纤行业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行,企业也曾面临连年亏损的困境。

  老国企不服输。这些年,吉林化纤不断创新,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从传统产品中转型,冲击高性能、高附加值纤维以及碳纤维等高端产品,效益逐步提高。今年以来,吉林化纤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保持连续生产,有力支撑了当地经济发展,员工收入持续稳定,2020年一季度实现产值28.37亿元,同比增长0.6%,纤维直接出口2.4万吨。

  不能就这么“趴窝”

  吉林化纤厂区不远处,松花江蜿蜒流淌,见证着这家1964年建成的老国企一路走来。吉林化纤曾是国内化纤行业的一面旗帜,生产的纤维产品远销各地,身着蓝色工装的化纤工人,收入高,待遇好,很令人羡慕。

  但在2009年前后,化纤行业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行,吉林化纤陷入连年亏损的泥潭——下属A股上市公司戴上“ST”的帽子,面临退市风险。

  财务负担沉重,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企业贷款无门,甚至到了求助于小贷公司的地步,万名员工人均月收入不足2000元……采访中,几位公司管理人员对记者说,那个时候,心里会觉得未来“黯淡无光”,有人甚至离开了单位。

  偌大的厂区,灰色的厂房,工人们上班下班,曾经的自豪,变成了“自卑”。“那时候挣得不多,家里捉襟见肘,有人下班跑出租、出小摊,贴补家用。”一位工人说。

  “实体经济来不得半点假、大、空。”吉林化纤集团董事长宋德武说。企业陷入困难,有全行业产能过剩的外因,也有自身冗员多、效率低、高端产品缺乏等内因。

  从最棘手的、最紧迫的困难入手,宋德武带队调研沟通,在各级部门支持下,企业经过努力,两次定向增发成功募集了20多亿元资金,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和财务费用,更重要的是,这些资金,为企业上项目、调结构注入了启动资金。

  市场不停在变,短期内拿出拳头产品并不现实,在最困难的时候,最紧要的是“活下来”。降人力成本、降采购和销售成本、降能耗成本,企业“铁腕”推进“三降”,为创新发展赢得时间。企业对无效工作、无效岗位、无效人员全面清理,对低效岗位、低效劳动和低效人员进行优化,调整的人员全部充实到生产和基建一线。原来仅一个股份公司就拥有8000名职工,现在优化整合为6000人,产值还提升了1.3倍。在销售环节,企业取消代理商、中间商,拿回了很大一块收益,有效降低了销售成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了资金,理顺了体制,就为创新发展赢得了机会与时间。

  “有中生新”促转型升级

  “不就是一根根线,纺成一块块布?”常人眼里,纺织材料似乎和“高精尖”不沾边。但殊不知,高端的化纤材料,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

  “比如一家日本品牌的面料,在吸纳汗水后能够给人热感;再比如,一些高端的纤维材料纺织成的面料,既防水又透气,用在知名品牌的户外服装上,附加值非常高。”吉林化纤集团副总经理金东杰说。

  市场竞争激烈,普通化纤产品虽然用量大,但利润低、收益小,很容易陷入价格战。高端的化纤材料,利润高,但技术门槛也很高。“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使企业永续发展。”宋德武说。企业开始压减落后产能,淘汰了近10条落后生产线,花大力气向高端挺进。

  在吉林化纤,传统的人造丝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单个丝饼重量已经达到原来的2倍多,近万米甚至几十万米的丝线从头到尾粗细一样,越来越多的产品用在了高端纺织品中,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腈纶,是吉林化纤的优势产品。以前,虽然腈纶产能全国排名靠前,但优质的细分产品不多,“大路货”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

  从2013年开始,企业开始全力研发差别化腈纶产品。研发人员介绍,他们下大力气开发了原液染色纤维,根据下游客户的需求直接给纤维上色,省去了下游印染环节,既环保又省钱。

  人造毛皮的原料是扁平腈纶纤维,触感柔软,和动物毛发相似,是腈纶产品的金字塔尖。但国内许多企业的技术不过关,一些高档的人造毛皮材料只能依靠进口。2014年6月,吉林化纤成功开发出了国产扁平纤维。2015年11月底,2万吨扁平腈纶纤维项目建成投产。

  吉林化纤腈纶生产车间门口处,皮毛帽子、秋冬大衣整齐的摆放在展示台上,如果不是经人介绍,通过触感和观感,很难分辨出这些都是化纤产品。“动物皮毛的保暖性在于其纤维蓬松,我们全力研发替代产品,美观和保暖性都能与之媲美。”吉林化纤吉盟公司经理孙小君说。

  优势领域“拔拔高”,抗起球纤维、抗静电纤维、华绒纤维等一批差别化产品凭借质量和价格优势闯市场,使企业从容应对腈纶原料成本上涨、常规产品缺乏竞争力的挑战。

  扁平纤维以低于进口价4000元/吨的价格拿到了国内10%的市场份额、大有光腈纶的市场占有率达30%、超柔超亮腈纶打破国外产品垄断、阻燃纤维打入澳大利亚市场……“有中生新”的产品背后,是企业着力注重科技研发的努力。企业建立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内设的技术研究所扩建为富博研究院,持续围绕人造丝、腈纶纤维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

  “无中生有”冲击“高精尖”

  碳纤维材料,强度大重量轻,是一种常见的高端材料。这种“高大上”的材料,其实是用一根根碳纤维原丝,经过成型处理后制成的。以汽车应用为例,碳纤维技术不仅可以使车身轻量化,同时还可以强化车身强度。

  “企业腈纶产能比较大,碳纤维则是在腈纶工艺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一种新型纤维,我们具备向下游‘无中生有’的能力。”宋德武说。

  下定决心研发碳纤维产品,是这家老国企冲击“高精尖”的方向。从2006年开始,科研团队开始全力研发碳纤维原丝。

  吉林化纤集团碳谷公司经理张海鸥表示,团队成立之初,没有设备、没有样品,通过各种途径找资料、测试,艰苦研发。

  碳纤维原丝的生产需要连续,纤维产出不能有断点,否则就要重来。50米、100米、200米……到能连续生产5000米原丝时,研发团队成员热泪盈眶。张海鸥说,过了5000米这个门槛,就意味着企业的碳纤维原丝产品能够达到市场应用标准。

  掌握了技术后,吉林化纤5000吨碳纤维原丝项目于2011年投产,确定了“大丝束、高品质、通用化”发展方向,推动这项新材料产业加快成长。目前,吉林化纤碳纤维原丝产能超过2万吨,碳纤维碳丝产能达到4000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产品受到市场认可,25K碳纤维成为国际风电设备巨头丹麦维斯塔斯的专供产品。吉林化纤还与下游企业联合开发碳梁、碳纤维氧气罐、碳纤维无人机等一批新产品,与一汽集团、中车长客在汽车和轨道列车轻量化方面开展技术合作。

  2020年一季度,吉林化纤碳纤维原丝产量同比增长57%,实现销量3126吨,大丝束碳丝实现销量997吨,同比增长233%。碳纤维板块成为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

  一家老国企,撑起了一片天。吉林化纤所在的吉林经开区规划了碳纤维及差别化纤维产业基地,规划面积1362公顷。“目前基地正以‘碳纤维+汽车、轨道交通、冰雪装备’等产业为重点,吸引企业集聚。”吉林经开区科技局局长徐波说。

  (来源:经济参考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