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人物访谈 > 正文 
 
  “章镇文化”钟小英:“牛仔+非遗”推动服装与文创产业融合
2022-03-17
分享至:

  3月12日,在广州市增城区瓜岭古村幽静的小街上,一只活灵活现的牛仔长颈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走进这个叫做“章镇布艺”的店里,各种由牛仔布制成的动物布偶、手工天然药草养生锤、牛仔花、牛仔椅等布艺制品映入眼帘。记者与章镇文化总经理钟小英交谈得知,增城的牛仔产业已经有了“新花样”。

章镇文化董事长、总经理钟小英

  2000年,钟小英从老家浙江省绍兴市章镇镇举家南下,在广州市火车站一带开设档口,做牛仔服装生意。“广州的服装市场非常成熟,可以辐射全球,由于生意的拓展,我们在2005年自己开厂为自家的生意供货。”左脚踩踏板、右手把摇轮,将牛仔布一点一点裁成片再缝合拼接成形——有了多年的经验,钟小英对牛仔的布艺加工渐渐熟悉起来。而在送女儿去澳大利亚出国读书时,钟小英无意中发现:手工艺品在国外很受欢迎,并且可以卖到很高的价钱。

  回国后,钟小英尝试把自家工厂剩余的牛仔裤边角料制作成各种可爱的小物件、小画,并在在一次牛仔裤展销大会上进行装饰点缀。“展览时,客人询问最多的商品不是牛仔裤,而是这些装饰”——正中了钟小英下怀。虽然已过去十余年,客人们对牛仔装饰爱不释手的模样仍深深刻在钟小英脑海里。这个契机让钟小英意识到,牛仔裤工厂需要加入传统文化与工艺,进阶为文化产业。

用牛仔布制作的木棉花在小蛮腰展出

  为了更好地在牛仔裤中的推动传统文化传承,2002年,钟小英开始带着工匠师傅四处学习非遗工艺,拜访了浙江、广东、贵州、云南等多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她们用牛仔裤的材料作为非遗制作技艺的载体,同时宣传传统布艺的发展历程。扎染、蜡染、夹染,广绣、潮绣、香云纱……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技艺陆续在钟小英这里交汇,化作玩偶、耳环、衣服、包包,在一张张布上交织出传统+新潮的魅力。“蓝染其实可以说是牛仔布染色技艺的前身。”钟小英介绍说。

  2019年,广州市妇联赴贵州毕节市、黔南州开展扶贫对接,启动为期三年的“锦绣协作计划”,钟小英所在的“章镇布艺”等企业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单亲妈妈、下岗工人、残疾人……越来越多人在非遗活化的针线里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她与几千名绣娘签约合作5万个牛仔布艺手锤,让她们可以在家里边带娃边工作,不用为了赚糊口钱把孩子放到老家去外地打工。而就在瓜岭村,也有6名残疾阿姨加入了钟小英的牛仔布艺队伍,收获劳动的快乐和果实。

“牛仔+非遗”走出了文创新路

  “我2005年在增城的新塘镇办厂的时候,最多有300多名工人,现在全职的工人只有几十名,订单量也比之前小了很多,但利润却比之前提升了。”钟小英介绍,多年来,她在增城新塘结识了不少牛仔厂的老板,他们很乐意无偿提供生产剩余的布头——既环保,又在无形中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她们制作的工艺品在国内外都有市场,“对方需要什么,我们就制作什么,比如,我们为荷兰的一个客户制作过牛仔郁金香花,为上海崇明的客户制作过土布艺术的公仔,也制作过广州的市花——木棉花等。”钟小英指着店内一头高大的梅花鹿介绍:“这种鹿最高我们做过5米的,可以卖到七八万元一只的价格。”此外,章镇文化还将牛仔与非遗结合的手工艺课程带入学校和企业进行培训和团建,也能收到课程服务费。牛仔手工艺技术结合时尚美学,钟小英在广州趟出了一条由单纯的轻工业向文旅创意产业和文化事业转型的新路。

  (来源:广州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sy.jp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