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从“织造”转向“智造”
南城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纪实
2013-09-11
分享至:

  “过去我们称纺织服装产业,现在我们叫高档轻纺产业,这不是名称的简单改变,而是产业整体升级之变。”日前,南城县工信委一位负责人对作为该县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的轻纺产业进行解读。

  纺织服装产业是南城的一项传统产业,在持续的产业“土壤”和政策“阳光”共同作用下,近年来,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拥有规模以上轻纺企业32家,初步形成一条从纺纱、织布到高档服装、鞋帽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全县拥有先进生产流水线210多条(套),完成新技术开发12项,出口纺织服装企业28家,获得自主经营进出口许可权的14家。

 

  依托“小工厂大研发”模式实现转型

  走进南城工业园区的江西欧锦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操作工穿梭在一排排纺织机之间,熟练地换纱锭、接线头……在这家主要生产涤纶绣花线、人造丝绣花线、尼龙绣花线的企业内,震耳的轰鸣声、扑面的粉尘丝絮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安静的生产环境。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的公司负责人刘冬国介绍说,企业依托“小工厂大研发”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织造”向“智造”的成功转型,目前企业完成的订单额就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它的转变是该县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80、90年代,该县纺织服装产业粗具规模,但由于没有工艺标准规范、技术指标和质量指标,生产方式简单粗放,20多年来始终停留在生产、加工的业态上,与沿海福建、浙江等地成熟的社会化研发体系、完善的多元化商业模式、有效的生产控制系统差距很大。

  越是这样,越不能停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为了摆脱产业发展窘境,该县紧紧依靠科技“强筋健骨”,围绕产业输出做大“蛋糕”,按照“设备提档、产品出新、产业延伸”的思路积极努力提升当地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南城金达色织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改制企业,在市场大潮中,该企业主动转型,寻求多元发展,从德国引进了全县首条现代化色织布生产流水线,又组建了一支由中高级专业人才组成的研发团队,并频频参与国内外相关展会,如今其所生产的色织布、色织手帕(不含印染)、针纺织品等产品打入欧美、非洲等国际市场,去年企业实现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

 

  破解技术难题,抢占高端市场

  一流企业卖牌子,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占用了市场。在目前该县引进的最大规模轻纺产业项目——卓成纺织,企业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这家以生产高档仿真丝化纤坯布为主的科技型轻纺企业,由于大胆开拓新产品、抢占新市场,订单持续不断。“只是因为我们有高精技术的优势和全球纺织网优质供应商的‘牌子’才一直让我们屹立产业潮头。”

  如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抢占属于自己的“阵地”,该县不断为轻纺产业“清障”:通过建立轻纺产业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破解融资难;通过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在大中院校共建人才工程“借智生蛋”,破解技术难;通过“春风”行动为企业提供“原动力”……在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发展已有5年的抚州富贵晖轻纺有限公司原来只是行业中的“小弟”,在政府全力支持下,企业目前拥有先进的针织面料、服饰、服装生产设备及各种专用设备700套,拥有先进的CAD打版设备和高端研发中心,拥有各类技术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员工近700人,年生产能力60万件(套),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抢占高端市场是轻纺企业发展的“不二法门”。据了解,上半年该县高档轻纺完成总产值20.9亿元,同比增长11.9%;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增长48%。在实际出口的纺织品服装中,初级产品仅占6.8%,这充分表明该县服装纺织业实现了从以总量增长为主的发展格局向总量效益双增长的良好格局成功转型。(大江网-江西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