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6岁的王同和是高平市北城办事处冯庄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在他的家中目前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纺织工具。作为这门传统手艺为数不多的传承人,王同和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这门濒临失传的古老手工纺织技艺传承下去。
走进冯庄村的一个普通院落,一阵有节奏的咔嚓声便传入耳中,这就是王同和家的简易纺织厂。
冯庄村的村民,过去大都以养蚕缫丝为生,每家都有纺织机。王同和的父亲王成维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北京一家店铺当学徒,利用在京的一些人脉,回到村后搞纺织为北京一些店铺提供水纱。后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原本红火的纺织业日渐消落,一些纺织机甚至被打砸损毁。改革开放之后,王成维修整了几台被毁坏的织机,重新飞起了梭子,为过去的老客户继续提供优质水纱。
20年前,父亲王成维去世。出于对纺织这门手艺的热爱,王同和子承父业,与村上的老伙计们一起继续运转着父亲的手工纺织,并且由原来的两台织机增加到了四台。他说,他不仅是继承父亲的事业,更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王同和介绍说,手工纺织需要抡经、上套、打纬、印染等多道工序,特别是用的颜料,必须是天然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细活”。
纺织厂里年近七旬的老工人郭松火,年轻时就跟着王同和的父亲干,现在整整干了30多年了。老人坐在古老的纺织机前,熟练地用手将一根根丝线穿过去。在原始纺织技术濒临失传的当下,能在这里感受着古老的纺织气息,让人感慨万千。
王同和对手工纺织有一种深沉的爱,但是,看到目前的现状,他又忧虑重重。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人愿意干这些又苦又累的活儿,厂里仅有的四个工人都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而且由于原料和成本很高,手工纺织挣不了几个钱。因此,王同和有一个朴实的愿望,他说:“现在的工人也都已经老了,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到我们这一项事业中来,把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太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