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流水线上“量体裁衣”:定制化成浙江制造升级新方向
2017-03-03
分享至:

  《摩登时代》中高耸的烟囱,标准化的流水线曾是工业化的象征。如今,在“智能化”工厂中,同一条流水线上的产品,却有可能每件都不同,这种个性化定制正成为浙江制造的“新标签”。

  眼下,信息化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已成不可逆的大趋势。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浙江“新制造”正在信息化的助攻下,从“大规模、标准化”向“个性化、定制化”转型。

  这种新形势的定制,并非一对一“量体裁衣”式的制作服务,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和自助式设计平台,采用模块化产品设计形成数据库,以柔性化的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助推企业从低利润“血拼”迈向高利润成长。

 

  个性定制颠覆“传统制造”

  在浙江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机器发出阵阵轰鸣。

  指着一台汽轮机,杭汽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钟感慨:“不要小看这上面的数十个叶片,它们的尺寸大小、倾斜角度都是不同的。”

  近年来,杭汽轮开始通过数据积累,将汽轮机拆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可像搭积木一样实现撬装化快装。“用这种方式生产,交货期可以缩短30%,库存减少30%,新产品开发效率提高40%。”叶钟说。

  而在距离杭州130余公里外,宁波旦可韵服饰有限公司的“魔幻工厂”里,繁忙的流水线干的是“私人裁缝”的活儿。

  “以前,一个服装品牌没有一两个爆款都不好意思说话,但是以后,可能就没有爆款的概念了。”宁波旦可韵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旦丹说,取而代之的,将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定制。

  在旦可韵的“云定制”平台上,客户在电脑前、手机前拍照,上传图片,后台就可通过图片数据测出人体尺寸,数据将直接传输到工厂制作。从下单到服装制作,全程可通过计算机管理来实现。

  诚然,随着信息化技术、定制化需求提升,在浙江,无数的“杭汽轮”和“旦可韵”们顺势而动,在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中纷纷开始“定制化”的转身。

  宁波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德平评价道,数字化和柔性化生产让个性定制“走下神坛”,并在满足用户需求及成本控制之间寻求到了平衡点,这打破了传统标准化的大工业流水线生产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产业链再造。

 

  从“规模红利”转向“效率红利”

  其实,无论是动辄千万的汽轮机,还是一件标价百元的衣服,在走向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的路程中,都与“中国制造2025”的转型大方向一致。

  曾经,在传统大批量生产时代,“浙江制造”以其低成本优势快速占领全球市场。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由于要素成本上升、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冲击,这些强项正在弱化。

  低成本一去不复返,优势如何再造?浙江省副省长冯飞曾表示,浙江要利用数字经济的优势,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开展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试点示范,抢抓发展新机遇。

  为了迎接制造新时代,浙江多措并举稳步前行。2013年,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准浙江为全国第一个“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2016年,浙江省级财政安排支持“两化”融合和信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2.42亿元……所有这些脚印,都为浙江打造“制造强省”夯实了基础。

  此外,浙江省经信委还组织开展了2016年浙江省级个性化定制示范试点企业培育工作,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助推企业从低利润“血拼”迈向高利润成长。

  “在浙江的鞋服、装备、装饰、家电等行业,不少企业摒弃低成本、高能耗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往信息化、定制化方向发展。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这有利于减少库存、提高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浙江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庞为兴说。

  取势、明道、优术,浙江经济不断探索智造之道,从“规模红利”渐渐转向“效率红利”。

  庞为兴认为,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同时也是互联网大省,借助这“双重基础优势”,可以产生“1+1>2”的集聚效应。对浙江来说,以智能化发展替代野蛮的增长模式,抢占“个性化定制”高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子更快了。

 

  服务协同渐成产业新生态

  如今,在定制领域耕耘多年,不少制造企业也逐渐向服务型、协同式制造等模式转身,这也直接勾勒出未来制造领域中的新生态。

  在浙江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者史晋川看来,定制化将带来对商业模式等方方面面的重构,这就要求企业以用户为中心创造价值,把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破旧,在于立新。手握定制大旗,众多传统制造企业开始往“服务型制造”转变。

  近年来,浙江温州康奈集团将个性化定制搞得风生水起,并启动“智能云店”项目,顾客可通过一对一量脚,将脚型数据永久保存于康奈的数据中心“中央大脑”。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康奈正利用“定制营销”、粘合“粉丝经济”,向服务型制造升级。

  此外,定制化的网络协同也正在打通产业价值链,主要表现为制造业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公司越来越多,浙江力太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专门为制造业提供物联网技术改造升级的公司,力太科技董事长李善通说,公司目标是实现一个企业一个大脑控制,最终达到“云制造”的概念。比如消费者想定制一个皮包,只要在网上下订单,系统就会向工厂生产线发出指令,还可全程监控生产过程。

  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柔性化生产的概念深入,主动上门联系力太科技的制造业企业越来越多。“万向集团、万丰奥特、宗申摩托,春风动力等都是我们的客户。”李善通说。

  在这一浪潮中,熊德平认为,未来,大规模定制必然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只要将大数据连接云端,企业间可进行平台化协作,一起做大这块蛋糕。”

  从标准制造到个性定制,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从传统制造到服务型、协同式转型……在不断翻新的“流水线”上,浙江的一家家“智能工厂”正转动起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齿轮”,“定制”出新的未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