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总让人最先想到“收获季”。伴随着渐浓的秋意,在浙江这片创新热土上,一场“淘技术抢成果”的盛会又将如约而至。
10月28日,2017年浙江省秋季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纺织新材料与装备技术专场活动将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届时敲响的2017科技成果秋拍系列活动“第一槌”,在加快推进我省纺织新材料与装备技术成果转化的同时,也为该校建校120周年献上贺礼。
此次活动由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浙江理工大学主办,浙江科技大市场(浙江伍一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理工大学科技服务中心承办。活动分为浙江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路演推介会和竞价(拍卖)会两部分组成,共征集到路演推介科技成果5项、竞价(拍卖)科技成果10项,主要涉及纺织材料、装备制造等技术领域,参与竞拍的科技成果起拍价从50万元到120万元不等。
据悉,竞拍项目中起拍价最高的成果是“节能型流程离心泵关键技术及运行优化控制”,起拍价为120万元,也是此次路演推介的科技成果之一。这项技术主要针对化工流程系统中流程离心泵及其运行“做文章”,开展产品研发及节能运行优化控制。通过基于流程离心泵和现场运行状态,建立流程泵系统的能量供给平衡策略,从而开发出能够适应系统运行需求的节能型流程离心泵装备及运行控制策略,从而有效降低流程系统的综合运行能耗。
而另一款比较有趣的项目是“具有抗冲击保护性能的舒适性无缝针织运动服装”,这项成果可以说是“易摔跤者”的福音。这款运动服集护肩、护肘、护膝等防护功能于一体,能够最大面积地保护人体肌肉和关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们运动不当带来的身体损伤,如日常跑步、健身、骑行等摔伤扭伤,同时具有吸湿透气性、美观性、弹性、柔软舒适性等性能。目前该成果已经获得发明专利,起拍价为80万元。
目前,大多数针织服装还需要进行裁剪、缝制、上领、上袖等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比较长。起拍价为100万元的“一次针织成型关键工艺及其装备”,依托针织成套装备绿色工艺和制造方法设计平台,开发节能高效转杯纺纱机、高速倍捻机、精密络筒机、精密并纱机等针织物生产典型前道装备,研制能够实现一次针织物成型新型工艺的针织圆机和无缝内衣机等典型成型装备,实现覆盖针织物生产全工艺链高效节能成套装备开发,并建立成套装备示范线。据了解,该技术产业化后能够实现对针织物的一次原位加工,有效缩短生产流程,提高效率和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损耗。
“一直以来,浙江理工大学高度重视成果转化工作。”高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2008年,学校就成立了科技服务中心,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模式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思路、新举措,并取得良好效果。今年,浙江理工大学被批准为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首批示范单位。目前为止,浙江理工大学已服务企业2500余家;与企业合作取得的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奖3项;有效发明专利1200余项,在2016年全国授权发明专利量前50名高校中居第40位,展现了强劲的自主创新能力。
本次活动邀请了浙江大学技术专家及浙大网新、赛伯乐和普渡资本等投行专家对路演成果进行点评。届时现场参与的企业还可以与路演专家深入交流,洽谈合作。
浙江伍一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路演和竞拍的形式,为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搭建了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的桥梁,既能够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今年上半年,浙江通过竞价(拍卖)成交科技成果121项,成交金额2.06亿元;竞价成交企业技术需求23项,成交金额0.31亿元。
(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