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多年前,闻名世界的蜀锦就是由蜀锦花楼提花织机编织而成的。那时的织锦工作原理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古人的智慧非常了得!”走进位于依格尔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不同时代的提花织机、古代丝绸生产流程、南充丝绸发展史等一应俱全,不禁让游客穿越千年,感受到厚重的丝绸文化底蕴。 近年来,嘉陵区各丝纺企业在挖掘丝绸文化、推出工业旅游的同时,还采取技改扩能、拓展市场、培育品牌等系列举措,让嘉陵丝绸在国际国内市场赢得一席之地。上半年,全区19户规模以上丝纺服装企业实现产值59.26亿元,同比增长16%。 A创新为本技改扩能提质增效 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科技创新助顺成纺织、依格尔等企业持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发展一直保持平稳,用公司董事长赵燕辉的话说,是自主创新、联盟发展让企业有了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底气。 1998年,顺成纺织成立初期,专做丝绸贸易。2003年,公司开始转为贸易和生产相结合。2006年,顺成纺织作为首批入驻嘉陵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其真丝绸缎产量跻身全国前三甲,出口量位居全国前五。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欧美市场迅速萧条,不少行业遭到重创,顺成纺织虽逃过一劫,但赵燕辉意识到,仅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难免显得势单力薄。于是,赵燕辉与公司管理层一致决定,引进名企名品,升级重组,走产业联盟发展之路。 2011年,该企业先后与金富春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丝绸女装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主要从事真丝绸面料、服装、蜀绘丝绸制品及床上用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引进国内先进的剑杆织机,生产效率提高至原来的四倍,其生产的绸缎较以前品质更高、应用更广泛。目前,企业主导产品包括提花绸等九大类30多种丝绸产品。其产品技术、质量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此外,顺成纺织还完成了“大丝之道”“绸都顺成”“三鹿头牌”“C2”“同鑫缘”等商标认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近年来,赵燕辉还带领公司参与国、省、市技术研发项目16项,获专利发明2项,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技支撑。 2015年,该公司全面完成转型升级,绸缎年销售量由2006年的100万米增加至现在的千万米,服装服饰从2006年的零起步增加至现在年产1500万件,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10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亿元。 顺成纺织借助规模和成本优势,以及国内市场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持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顺成纺织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上缴税金241.5万元。 依格尔作为嘉陵建区时首家招商引资企业,发展至今,经历了多次华丽转身。 “最初,我们公司只做外贸,主要给瑞士、德国、美国等国家代加工生产窗帘、丝巾等产品。”依格尔公司生产主任王裔国回忆,1993年,企业抓住南充企业改制重组的机遇,四处收购破产企业的织造设备,招引下岗技工,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成本、充足的原料和完整产业链的优势,批量生产品种繁多的丝绸面料。短短三年时间,企业产品已拓展至欧美和印度、巴西等国际市场。1998年,该企业的出口创汇就实现1000万美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造成国外市场需求一度紧缩,丝绸业面临出口退税不断下调、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等多重压力,公司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乘风破浪,再续辉煌?依格尔管理层经过反复论证,决定走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此时,公司董事长张和才到国外考察,发现特宽幅高经密大提花面料走俏市场,这种面料最宽可达3.4米,是传统绸缎的两倍多,且密度较高、面料较厚、花纹较大。价格上,当时宽幅绸每米800元,是普通面料的十六倍。 回国后,张和才组建了企业内部研发团队,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经过反复试验,该公司于2005年研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27项,在国内率先生产出特宽幅高经密大提花面料,填补了我国此类高档真丝家纺的空白。 2009年,经多方考察,该公司相继购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意大利宽幅剑杆织机、法国电脑设计系统、西班牙的精密印花机等共计260台(套),实现了织造无梭化、印染数字化,使传统制造很快实现了升级换代,产能得到大幅提升。从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该公司产值、销售收入、税金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B文化为魂工业旅游应运而生 随着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蜀绘文化博物馆和民族服饰博物馆的亮相,为丝绸企业带来不菲的旅游收入 8月22日,一批来自广安、成都等地的游客走进位于嘉陵区依格尔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欣赏到精妙绝伦的龙袍、年湮世远的织机,了解了丝绸与汉字、丝绸与四大发明的联系。从养蚕、缫丝、织造、制衣等展厅一路走来,大家仿若置身于时空隧道,感悟到丝绸文化的源远流长。 “2013年,我们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古丝绸之路相结合,开始筹建这个丝绸文化博物馆。在传承丝绸文化的同时,我们也打出了工业旅游这张牌。”据王裔国介绍,从2013年开始,该公司在传承丝绸文化的过程中,投资200多万元,用于复原2000多年前成都老官山汉墓织机。6年来,为真实再现当时的织机技术,企业派出技术骨干和十余名工人从事织机复原,于2015年取得重大进展。该织机有望在今年国庆节期间展现在游客面前。 据统计,自2015年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工业旅游的新路子。 来到位于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的“蜀绘文化博物馆”和“民族服饰博物馆”,一股浓郁的蜀绘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蜀绘的追根溯源、主要特点、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等,同样让游客目不暇接。 “蜀绘文化历史悠久,是南充独有的丝绸绘画工艺,作为丝纺服装企业,我们有责任让这种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2014年开始,我们公司投资上千万元,建立了蜀绘文化和民族服饰博物馆。”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尚雪介绍,蜀绘是经染化料熬制、绘画、蒸画等八道工艺流程后形成的丝制品,具有色彩丰富、独一无二的特点,且广泛应用于床上用品、服装服饰、生活用品等领域,因此倍受游客青睐。 为摆脱传统的销售模式,顺成纺织将蜀绘产品进行了规模化生产,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下一步,该公司将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开发文旅产品,做大做强蜀绘文化产业,促进时尚服装的推广。 C发展为要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从蚕茧到丝绸,作为一条贯穿农、工、商的传统产业链,农户、企业等多方受益 说到丝绸纺织业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蚕桑业。为保证丝绸原料的供给,早在两年前,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就作出了积极探索。 2016、2017两年间,蚕茧价格波动较大,给成长中的银海丝绸带来不小的影响。面对原料供应难题,公司管理层立即到绵阳、南部等地考察,发现建立蚕桑基地不仅可以稳定原料供应,还能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2017年2月,借助脱贫攻坚的东风,银海丝绸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在嘉陵区新庙乡麻感坝村、合兴嘴村、新庙村、粉笔山村流转土地2500多亩,建立优质蚕桑园;流转2000亩的果桑园,建立桑叶(养蚕)综合利用示范园。“蚕农不仅可以收取土地租金,还可以赚取务工收入。此外,我们把租来的土地免费送给贫困户,让他们赚取额外收入。”银海丝绸办公室主任彭伟介绍,去年,基地开始养蚕,共养了100余张,今年扩大至1000余张。如今,蚕农除了冬季维护管理桑园,4至11月都忙于养蚕,一年四季他们都有钱可赚。目前有800余户农户参与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年户均增收逾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蚕桑基地规模,以不断满足我们企业的原料需求。”彭伟介绍,目前该企业与水星家纺、富安娜合作,正在开发平板茧和黄金茧技术,以提高蚕茧乃至丝绸的品质。今年4月,银海丝绸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同时又与省农科院蚕研所合作,启动蚕丝资源多元化研究与发展,以通过蚕桑基地提高蚕茧产业,实现蚕桑多元化种植。 从蚕茧到丝绸,是一条贯穿了农、工、商的传统产业链,涉及了农户、企业、商贸等多个领域。 在发展蚕桑基地和生产蚕丝被的同时,银海丝绸采取电视购物、电商与实体门店等方式,广辟销售渠道。今年1至7月,仅电视购物渠道该企业就实现销售收入500余万元。 顺成纺织每年的丝绸用量达600余吨,由于本地供应量不足,80%以上的原料都是从广西、云南等地采购。“今年我们计划建立智能化、集约化蚕桑产业基地,同时加大文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实行线上线下销售,打通整个产业链。”赵燕辉如是说。 作为丝绸行业的“老大哥”,依格尔也加大了国际国内市场的拓展。目前,公司产品已拓展到美国、加拿大、德国等40个国家,在欧美市场建立了数以百计的销售网点。与北京、上海等地的80多家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市场份额达40%以上。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仅今年在国内增加了3个直销点,下一步计划在全国建立直销点100个。”王裔国说。
(来源:南充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