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中纺院:63年坚守 纺织科研“国家队”的炼成
2019-10-08
分享至: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是当时的面孔,从硝烟中走来的中国人民虽满目疮痍,但对未来充满期待。70年,白驹过隙,转眼沧海桑田。70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纺织工业已经无比自信的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是谁创造了这一切?

  是他们——这一批批在中国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砥砺奋进成长起来的一个个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优秀企业。

  他们是中国纺织工业迈向强国的实力!

  他们是中国纺织工业实现强国的底气!

  他们是中国纺织工业坚守强国的脊梁!

  风云激荡不忘初心,岁月有痕记忆难忘。1951年创刊的《中国纺织》杂志作为中国纺织工业历史最为悠久的行业媒体,见证了他们的崛起。在举国同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本刊编辑部特别策划了“中国纺织行业影响力企业巡礼系列报道”,致敬每一个他。谢谢他们70年不放弃,不退缩,不认输......他们是中国纺织行业的宝贵财富,是当仁不让的行业旗帜!

  70年追梦,70面旗帜,我们期待他们能够带领中国纺织工业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纺织强国梦。

  “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前苏联名将巴甫洛夫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诠释科学研究的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

  科技兴则产业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业大国的崛起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而纺织工业70年所取得大成就的背后同样离不开一批以科技创新为使命,聚焦行业科技短板,探究行业科技难题,力求通过科技改变产业命运的科研机构。而他们之中,他临危受命,历史悠久;坚持坚韧,专注专业,始终心系中国纺织工业未来,在70年发展中功勋卓著,他就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63年:变化的身份不变的使命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在2017年进行公司制改革后的新名字,去掉后面四个字——“有限公司”,他就是陪伴行业60多年,对行业科技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纺院)。

  不夸张的说,没有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就没有中国纺织工业今天的行稳致远。

  1956年的中国,纺织工业部虽然才成立没几年,但是部委领导已经强烈的感受到用科技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建设行业专业的科研团队的紧迫性。为了配合落实我国第一个《纺织工业中长期科学规划》,2月17日,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在京成立。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重点发展的产业,纺织工业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群众缺衣少穿的境况,中纺院也一同带着这样的使命,踏上了漫漫征程。从1956年建院开始,中纺院以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为主线展开了一系列工艺研究、工程设计、装备研发、标准检测等相关工作,以梅自强院士为代表的第一代中纺院科研团队研发了中国第一台国产梳棉机,开启了中国纺织棉纺工业化、高品质生产的黄金时代。

  按照这个路线一直到70年代。70年代正是我国化纤产业蓬勃建设的年代,为了配合行业对化学纤维的大量需求,中纺院开始了以石油为基础原料的合成纤维产业化研究,中纺院涤纶长丝成套装备国产化推动了整个化纤行业,乃至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今天中国已是化纤大国,聚酯涤纶产业更是稳坐头把交椅,而这其中离不开中纺院一代人打下的基础和留下的汗水。

  1999年中纺院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进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完成公司制改革。今天,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已经是我国纺织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和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下属四大业务板块:化纤纺织装备制造与工程服务、纺织新材料、纺织化工与生物技术、检测与技术服务。但是,无论业务如何拓展,中纺院以纤维为核心进行科技创新的底色始终鲜明,以纤维为载体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使命始终不变。

  63年:变化的路线不变的责任

  作为科研院所,预言未来、论证未来,走在人类发展的最前端,“先天下之忧而忧”是科研院所必备的觉悟。而在90年代,生物基概念都还没有出现,中纺院就已经意识到石油基原料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长期来看,全球纤维需求肯定是一个递增的趋势,仅仅依靠天然纤维来满足未来石油基不可持续后的需求缺口显然是不可能的。

  作为“国字头”的纺织类科研院,为人类、为国家进行未来需求的技术储备,中纺院深知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998年中纺院便开始了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研究,2004年又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发展战略大讨论。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中纺院在院发展战略委员会上提出了“以生物基、绿色环保、可再生为核心的新的工艺研究方向”——聚焦Lyocell纤维。

  知易行难。科学研究的高山更是充满未知与坎坷。2016年12月23日,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Lyocell纤维项目工艺路线一次性全线打通,产品性能达到预期指标,这是一条中国人完全凭借自己智慧和努力实现的创新成果,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装备国产化率100%。

  Lyocell纤维是全球纺织界最没有争议的绿色纤维,而我国长期依靠进口,中纺院18年磨一剑取得的成就对于产业来说不仅仅是解决了国产化这一“面子”上的问题,更对未来纺织工业发展的原料结构调整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也成为中纺院建院以来的第三次伟大转折。

  据悉,目前中纺绿纤已经在河南新乡建成了3万吨的生产线,年产6万吨生产线也已开工,并将在3~5年内形成年产50万吨的生产能力,预计在2023年建成年产100万吨Lyocell纤维的产业规模。

  从天然纤维到石油基化学纤维,再到生物源纤维,随着纺织工业的进程,中纺院的科研路线也不断升级调整,这一切都基于其“国字头”科研机构不变的历史责任。即使在完成公司制改革的今天,中纺院依然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科技进步的中流砥柱。

  63年:变化的队伍不变的传承

  中纺院取得今天行业地位的背后,得益于多年来积累形成的强大科研体系和一支极具战斗力的人才队伍的沉淀与传承。目前,中纺院研发体系由本部和下属企业两级研发机构组成。本部研发体系主要包括研究开发中心、绿色纤维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下属企业研发体系由中纺院下属生产经营性企业的研发团队组成。两级研发体系共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打造了中纺院科研开发的综合优势和整体竞争优势。在院支撑科研体系高质量运转的正是中纺院的人才队伍。

  63年,中纺院人一代又一代传承创新精神,创造了中国纺织工业史上一个又一个传奇。现在,中纺院研究员、教授级高工59人,高级工程师132人,工程师348人,专业技术人员1803人。中纺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庄小雄告诉记者:无论他再忙,每一年新员工培训他都会抽出时间给大家讲一堂中纺院的历史课,这就是一种传承。

  庄小雄说:“中纺院63年经历多次变迁,一路风雨,但是中纺院存在的价值与背负的使命永远不变——那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曾经,我们需要解决中国人民有的穿,后来是要解决穿的好、穿的漂亮,今天人们对于穿着的需求越来越丰富,不仅要穿的舒服,还要穿的环保……63年,中纺院始终围绕国家对纺织品的需求开展工作,时代在变,需求不变;内容在变,使命不变。”

  2019年,在北京的延静里中街3号听到这样的话,一时间恍惚穿越到了1956年中纺院成立的那天,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群人的那个梦想,今天已经照进现实。

 

  寄语

  “不忘初心谱华章牢记使命启新程!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首走过的路,我们因坚持梦想而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拥抱使命、充满信心。”(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庄小雄)

 

  (来源:中国纺织)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