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什么款式,你自己决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在新疆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乌恰村小微产业园的无声世界商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36岁的车间负责人苏买亚·阿木提正与客户洽谈业务,言语间自信满满。苏买亚·阿木提自信的背后,是阿图什公路管路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鼎力的支持。 乌恰村是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低、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等短板问题比较突出。阿图什公路管路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依托村情实际,因村制宜、找准定位,积极探索发展民族特色手工纺织产业,通过引进“小微企业”,加强贫困劳动力技术培训、拓宽纺织产品销售市场,为本村和邻村村民提供了近百个工作岗位,走出了一条在家门口发展产业促就业促脱贫的新路子。 工作队改变传统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造血工程”。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赋闲在家的村民多是有缝纫基础的妇女,便决定在村里引进“小微企业”发展民族特色手工纺织产业,帮助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 工作队多方联系、考察,找到了本市小有名气的聋哑人买买提努尔·克德库力当合伙人,双方经过协商,签订了入驻合作协议。2017年初,阿图什市无声世界商贸公司正式入驻乌恰村小微产业园,主营民族特色服装产品。由工作队与村党支部负责提供建厂用地、招收工人。买买提努尔·克德库力的妻子苏买亚·阿木提负责组织生产销售、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技术培训。目前,乌恰村小微产业园已发展到拥有4000平方米厂房、近百名工人、上百台设备的规模,真正为村民种下了一颗“摇钱树”。 “以前我们小作坊只有10台缝纫机、8台纺织机、8名工人,在乌恰村小微产业园,工作队和村“两委”为我们的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便利。现在我们不仅帮助村里的几十名贫困户实现了就业脱贫,而且村委会的集体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实现了互利共赢、良性发展,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经营,争取给村里的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谈起在乌恰村小微产业园前后的变化,苏买亚·阿木提感慨地说。 “我对自己的缝纫手艺很自信,但第一次去小微产业园车间参观,各种机器设备和繁忙的工作场景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我开始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份工作。”村民阿依夏木古丽说。 为了让村民能够早日上岗,工作队组织开展技能岗前培训,邀请技术骨干开展披肩、地毯、民族特色服装等“纺织理论+实操”教学,按照“报名一批、培训一批、成熟一批、上岗一批”的原则严格要求,确保每一名报名上岗的村民真正掌握工厂的纺织工艺流程,学会手工纺织技术。 “多亏工作队组织举办了岗前培训,请来了工厂里的老师傅亲自教我们,经过一个月的培训,我终于学会了制作披肩和衣服,符合上岗要求了。”哈里提·热合曼是村里第一批培训结业进厂的工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她的月工资已经从800元上涨到1500元。为了吸引更多村民走出家门进入车间,工作队还利用农民夜校,开设“民族特色手工纺织”课程,定期邀请技术骨干、培训合格上岗的村民传授纺织技术和经验,宣讲就业脱贫的经历,鼓励更多的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勤奋努力实现脱贫。目前,已有近百名村民顺利通过岗前培训,走上了工作岗位。 考虑到春耕夏种秋收等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工作队主动与入驻小微产业园的企业负责人商议,制定了“计件工资”措施,村民可根据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决定上班时间,每月按照计件拿工资,这样既能保障村民增收,又确保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两不误”。 “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我们工厂生产的民族特色手工和各式衣服已经销往了周边各县市,生产、销售纺织品达到5万余件,看着公司天天发展壮大,经营状况越来越好,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苏买亚·阿木提笑着说。 为了扩大产品销路,除了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工作队还建议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将传统和时尚元素相融合,增加服装、帽子等产品类型,针对男士、女士、学生、中老年等人群分类设计产品,进一步扩大产品覆盖面。同时借助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工作队积极与国内旅行社沟通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将特色披肩作为纪念品推广给游客。工作队还指导企业建立产品售后回访制度,通过电话回访、顾客反馈进一步吸纳市场意见建议,合理处理产品问题,赢得了良好声誉。 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强说:“目前我们的‘小微产业园’经营状况良好,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发‘互联网+’的电商业务,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确保经营良好,村民稳定增收。” 如今,在村内“小微产业园”务工已成为乌恰村村民的重要就业渠道,有了稳定收入,生活质量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日子滋润了、心里更甜了。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