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首届国际丝绸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
——发展丝绸文化 弘扬丝路文明 聆听一场丝绸之路上的纺织品对话
2020-11-30
分享至:

  近日,首届国际丝绸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以“丝绸之路上的纺织品对话”为主题的研讨会,可谓大咖云集。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丹麦皇家科学与文学学院、美国纺织图案研究基金会、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华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印度德里安贝德卡尔大学、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考古所浙江理工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同时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大英博物馆、以色列国家文物局的4000余人在线上观看了直播。

  浙江理工大学校副校长、党委委员陈文华表示,首届研讨会以发展丝绸文化、弘扬丝路文明为主旨,为展开考古、科技、艺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研讨会成果丰硕,报告内容涵盖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的学术协作、丝绸文化传播与丝绸之路、纺织考古与文物保护、丝绸遗产多元属性与时空规律等领域。

  英国牛津独立学者克里斯托弗·巴克利深入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的织机。他认为,丝绸之路沿线豪华纺织品贸易刺激了新织造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美图案和五彩图案的偏好,促使编程织机问世。在过去两千多年间,中国、中亚和地中海地区开发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织机。虽然这些机器不同,但用来记录图案的系统非常相似。这也带出了一个问题,这些织机究竟是独立发明的,还是通过丝绸之路交流后问世的。

  8至15世纪的纺织品,如何通过东南亚海运路线进行交易?美国纺织图案研究基金会主席桑德拉·萨尔佐诺带来了她的演讲。图案和技术不同,它很容易就能从一种媒介复制到另一种媒介上,这些图案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恰好能够映射出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路线。

  中国丝绸博物馆作为研讨会的协办单位,馆长赵丰也带来主题为《蚕桑丝织的起源及全球化》的演讲。自然界有着许多种类的蚕和蚕丝,通常称为桑蚕和野蚕,其中只有前者在公元前4000年前的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被驯化成为家蚕。中国中原地区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后,养蚕和丝织业开始向中国之外传播。最早向朝鲜半岛的传播故事是商代的箕子带去蚕织技术,而最早的经锦和刺绣则发现在属于斯基泰时期的俄罗斯巴泽雷克墓地。赵丰着重阐述了以养蚕和丝织生产两个方面为主的丝绸技术,沿丝绸之路从公元前2世纪迄今的全球化过程。

  东华大学副教授王乐讲解了北朝至唐代丝绸上反映的艺术和文化交流。汉代织锦上的动物纹大多均为中国的传统题材,及至魏晋,随着丝绸之路上佛教的传入以及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新的题材开始出现在中国的丝绸上,体现出外来艺术在文化对中国丝绸艺术的影响。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专业人士的沟通交流,为丝绸之路及丝路之绸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来源:天目新闻)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360.png
聚焦羽绒服主业 波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