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不止于传统守望者,非遗刺绣如何破圈“秀”出来?
2022-03-07
分享至:

  手工刺绣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如今,随着中国不断掀起一轮又一轮“国潮热”,传统手工刺绣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全国两会前夕,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为刺绣如何“破圈”发声,强调刺绣传承人不能止步于传统文化守望者,应通过产业化使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资料图为2月17日,贵州省铜仁市,石丽平在位于碧江区的松桃苗绣馆接受记者采访。 瞿宏伦 摄

  如何传承:技能与文化并重

  苗绣是中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上千年历史的苗绣将族人的创世神话、迁徙历史和细腻情感镌刻在服饰之上。

  “苗绣服饰元素很多,比如过河用什么图案、翻山用什么图案,都有规矩。”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非遗项目彭水苗绣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告诉记者。对于苗绣服饰,她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苗绣背后代表的不仅是一件衣服或一项技术,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要传承好。”李绍玉说。

  针对苗绣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对记者表示,现阶段部分传承人仅流于表面,“作为传承人,除了技能,还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现在我们不缺手艺,缺的是有文化的人才。”

  石丽平强调,人才培养是关键环节,官方需要通过系统规划完善传承体系,人才才能实现源源不断供给。

成新湘正在刺绣。唐小晴 摄

  如何定位:不止于传统的守望者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代表湘绣最高技艺的双面全异绣,更是被誉为“魔术般的艺术”。然而,传统艺术如何“牵手”现代生活“出圈”,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湘绣生产部主任成新湘一直思考的问题。

  从事湘绣行业30余年,这位湘绣“代言人”每次赴北京参会,都会穿着最新湘绣服装、佩戴湘绣文创饰品,以此介绍湘绣创新。“传统湘绣已走进现代生活,通过产业发展繁荣传统艺术正在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成新湘对记者说。

  “不能止步于做守望者,必须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品牌,最终以产业发展反哺非遗。”徒步3万多里走村串寨记录苗绣历史的石丽平对此深有感触。近年来,她不断提倡“苗绣+”的发展模式——以“苗绣+服饰”为例,以中药材板蓝根原料为染线,除了苗绣本身,还可以拉动板蓝根种植、织布、服饰销售等产业链的纵深发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针一线何其精彩。”石丽平说,“作为传承人,我们相信所传承的既是文化又是产业。”

  如何破圈:拥抱大众化与年轻化

  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精致高级”一直是手工刺绣在大众眼中的印象。如今,告别“曲高和寡”,拥抱大众化与年轻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刺绣传承人的共识。

  “‘90后’‘00后’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自信,爱国货、用国货,关注国潮。”成新湘认为,湘绣“出圈”,需通过“传统文化现代化”方式创新,结合科技、艺术进行多元跨界走进现代生活。床上用品、婚庆礼服、书签、蓝牙音响、车载香氛、背包……成新湘带领团队开发诸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湘绣文化衍生产品,成为年轻人“新宠”。

  面对刺绣产品存在设计单调、制作简陋等问题,李绍玉进一步指出,非遗要发展,必须要通过创新拥抱年轻人。相比于服饰上“做文章”的传统苗绣,李绍玉把当地旅游景点或《清明上河图》等中国画绣在产品上,并用真丝面料、桑蚕丝线等创作,彭水苗绣越来越“年轻”。

  李绍玉表示,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她将提出建议希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要树立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推动非遗更加全面融入生活。

  (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360.png
聚焦羽绒服主业 波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