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人民日报关注:纺织企业以新技术应用赋能生产全链条
2025-02-19
分享至:
掌握数字化装备操作法的纺织女工在巡检中。长源纺织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产业要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在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我们选取了相关案例,呈现相关企业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经验体会。——编 者
  装备制造企业——数智化激活传统制造“基底”
  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额定水头724米为世界最高,单机容量425兆瓦为国内最大。为该电站打造精品抽蓄机组,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电集团”)再次实现技术突破。
  机械轰鸣的厂房内,总重量达254.2吨的首台导水机构,形如巨型椭圆柱,静“坐”在装配平台上。
  “导水机构是机组核心部件之一,是控制进入机组水流方向和大小的‘阀门’。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机组的导水机构体积庞大、重量沉重,设计和装配难度前所未有。”哈电集团电机公司天台项目机组主任设计员曲扬说。
  迎难而上,曲扬和团队持续科研攻关。导水机构顶盖采用法兰结构,连接螺栓制造首次采用屈服强度达1000兆帕级的锻件材料……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地,保障了抽蓄机组顺利研制。
  成功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保驾护航。近年来哈电集团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老企业”展现出“新活力”。
  以抽水蓄能领域的发展为代表,历经近10年科研攻关,哈电集团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成功填补我国在超高水头、高转速、大容量抽水蓄能机组设计制造上的空白。同时,哈电集团持续发力新型储能技术,各类新技术路线的工程化应用正在加快推进。目前,哈电集团共参与47座抽水蓄能电站、177台抽水蓄能机组的研发制造,国内抽水蓄能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稳居国内第一。
  哈电集团积极拥抱“数智”技术,持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去年,抽水蓄能先进制造产业基础再造一期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抽水蓄能机组制造、关键部件加工等插上“数智”翅膀。其中的冲剪数字化车间,就有45台明黄色机身的机器人在“工作”,在它们的精准操作下,自动上下料、冲片缺陷检测、废料压块等重点工艺流畅进行。
  “数智化激活了传统制造‘基底’。”哈电集团电机公司智能制造工艺部经理魏方锴说,“数智化”优化了生产资源配置,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今,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建设正成为哈电集团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路径。2024年,哈电集团建成了4个数字化车间、1条数字化产线和8个数字化单元,实现产能平均提升1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哈电集团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哈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曹志安说。去年,哈电集团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市场订单、全员劳动生产率均创历史新高,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纺织企业——新技术应用赋能生产全链条
  “千人纱,万人布”曾是传统纺织产业的真实写照。如今,依托数字化、智能化,纺织产业加速向技术密集型蝶变,纺出向新向绿的新画卷。
  走进福建长源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源纺织”)智能化示范车间,上万平方米的厂房干净清洁,上百台纺织机器整齐排列,生产线上仅有十几名工人在巡检。
  只见,“粗细联”上的粗纱排队“搭乘”空中自动化轨道,精准定点送往对应的细纱机。随着细纱机锭子高速运转,粗纱被牵伸成细如蚕丝般洁白的纱线。络筒机械手将两端线头握在“掌中”轻轻一捻,眨眼间就完成了从管纱到优质筒子纱产品的卷绕接头工作。整个生产流程的数据信息都在主控室屏幕上滚动,实现质量实时监控。
  近年来,长源纺织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产全链条,实现提档升级、节能降耗。
  除了应用新技术改造生产环节,长源纺织还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步伐,致力于功能性纺织品用纱的研发与创新。
  长源纺织总经理助理王兆生介绍,公司正在加快推进阻燃莱赛尔纤维纺纱关键技术攻关。“阻燃莱赛尔纤维是一种高新技术纺织新材料,不仅具备柔软、透气、吸湿、亲肤等优良特性,还具有持久的消防阻燃、热防护性能和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以及低碳排放等工艺技术创新性,在阻燃纤维产品中独树一帜,产品在消防安全、医疗保健、抗灾救灾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王兆生说,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的抑菌防臭纱线、聚乳酸纱线、石墨烯系列纱线等混纺类创新产品,都备受市场好评。刚开年,第一批印有“长源”“皓光”品牌的产品就已经运往海外市场。
  扎实的研发源自不懈的投入。为了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驱动作用,长源纺织计划每年把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3%的资金,作为创新研发专项资金,持续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联合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长源纺织还开展了多个科技项目“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截至去年底,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76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9项。
  如今,以智能装备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支撑,纺织产业链各环节正全面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面向未来,长源纺织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研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功能性短纤纱特色产品,满足国内外纺织品市场新需求。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17日19版,本文有删节)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大家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