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际 > 国际品牌 > 正文 
 
  意大利轻奢品牌Furla,首次进入了5亿欧元俱乐部
2018-04-04
分享至:

  ▌受益中国消费者追捧 Furla去年上半年亚太区销售猛涨63% 

  虽然全球时尚零售动荡,但至今已有90周年的意大利轻奢品牌Furla近两年俨然成为行业的最大黑马,去年首次进入了5亿欧元 俱乐部。

  在截至12月31日的12个月内,Furla 2017年营业额实现4.99亿欧元,较2016年按恒定汇率增长20%,按当前汇率计算增长18.3%。得益于可比店面销售额实现高单位数的增长 ,核心利润实现了大幅上升34.1%。

  按市场分,Furla所有市场销售额均实现增长,其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市场销售额实现了50%的明显增长,占总营业额的24%; 日本市场销售额增长15.4%,占总营业额的23%; 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销售额增长12.9%,占总营业额的46%;美国市场销售额增长9.6%,占总营业额的7%。

  零售额占集团总销售额的70%,而旅游零售额在2017年持续上升,实现了14.5%的增长。

  目前,Furla集团的产品已在100多个国家,并拥有467家专卖店,其中253家直营店, 177家加盟店,还有37家旅游零售店。Furla财报显示,在2018年第一季度,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将开设新店,特别是在德国和捷克,美国也有开店计划。

  集团的首席执行官Alberto Camerlengo表示,Furla的逆市增长得益于动态策略 ,从市场营销的重大投资开始,全方位涉及从数字、社交和电商 的所有渠道,以及店铺橱窗和媒体宣传。

  早前有分析人士指出,有了爆款产品的Furla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2011年,Furla推出的果冻包是品牌打破僵局的敲门砖,色彩丰富多样的PVC材质包包已经推出就获得了一种年轻消费者的喜爱,成为Furla史上第一个爆款,令品牌当年销售额大涨20%。2014 年,Furla又推出了史上第二个爆款,Metropolis链条包,同样色彩丰富、更加个性化的Metropolis斜挎包现已成为品牌最受欢迎的手袋系列。

  得益于产品的高性价比,Furla迅速获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有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出境游的消费巨大,很大部分目的是购买奢侈品牌,Furla是国内消费者在欧洲代购最热门的品牌之一,来自中国消费者的代购为Furla贡献了高比例的收入。

  为更好地激发Furla在中国地区的市场潜力,Furla于去年8月14日正式宣布入驻阿里巴巴开设旗舰店。消费者可以在该平台选购当季系列产品,涵盖手袋及配饰等品类。继Furla在天猫上的七夕手袋预购活动获得积极反响后,9月21日,Furla将特别发布两款天猫旗舰店独享产品。

  有业界人士认为,Furla入驻后,或将改变轻奢品牌在中国线上市场的格局。

  中国线上市场可能会是Furla的下一个强劲增长动力,前景较为乐观。原因之一在于品牌与中国消费者早前保持的适当距离感与神秘感。得益于Furla对品牌形象的把控,早前品牌没有在中国疯狂开店和打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品牌的稀有性和神秘感,不少中国消费者甚至不知道Furla属于轻奢品牌,而在得知其价格区间后反而对其增添不少好感。 这也许是Furla与转型前的Coach等轻奢品牌最大的区别。

  而Furla最直接的轻奢配饰类竞争对手Coach、Michael Kors和Kate Spade目前还未进驻中国最大的零售在线市场天猫。据时尚头条网早前报道,Coach是2016年9月退出了天猫,Michael Kors主要是通过在中国的官网推出在线购物,而Kate Spade则没有进军中国的电商市场。

  在过去的一年中,Furla越来越注重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综合考虑到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品牌决定停止使用动物皮毛 。这一决定也是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强烈要求时尚品牌应承担社会责任作出回应。

  Alberto Camerlengo强调了Furla近年来取得的技术进步使品牌可制造同等的替代品,使用动物皮毛正变得毫无意义和没有必要 。她特地展示了Furla的标志性Mantra手袋,并称这是最畅销的产品之一。据悉,这款手袋使用植物纤维制成,售价为550欧元。

  在环保人士和公益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呼吁下,反对使用动物皮草已逐渐成为整个时尚界的共识。

  Furla由Aldo Furlanetto于1927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建立,去年是值品牌创立90周年,目前仍由Furlanetto家族拥有,早前外媒分析Furla是未来2年最有潜力IPO的品牌之一。据TIP Tamburi投资基金预计,Furla或会在2018年递交IPO申请,不过一切取决于市场条件。

(来源:时尚头条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