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科技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国旗尺寸检测方法的研究
2011-03-28
分享至:

    国旗是国家的标志性旗帜,是国家的象征。它通过一定的式样、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2004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了GB 12982–2004《国旗》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标准国旗的尺寸、允许误差、颜色和染色牢度等多项指标的检测方法,其中涉及国旗的尺寸检测项目达十多项,明确规定了国旗大五角星星斜长度的检测需要纵向和横向分别对折测量。为了达到国旗悬垂、飘扬的效果,标准中还规定国旗的制作材质为质地比较轻薄的化学纤维织物(不含人造纤维织物)或丝绸。由于国旗的材质特点,在用标准规定的方法检测大、小五角星时,很难准确定位其中心,且折叠后进行测量极易打滑,因此难以保证国旗尺寸检测的准确性。为了快速检测国旗尺寸,同时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本文尝试使用自制的国旗测量定位板对辅助检测国旗的尺寸方法进行了探讨。

1 国旗测量定位板结构

    按照国旗标准规定,标准国旗的尺寸分为1号、2号、3号、4号、5号、车旗、签字旗、桌旗8种。国旗测量定位板是一套透明的平板,有两块,一块用于检测大五角星尺寸(图1),一块用于检测小五角星尺寸(图2)。在每块透明平板的面上印刷或刻制有若干同心圆,并标注有同心圆的圆心点,8个同心圆分别对应8种尺寸的五角星外接圆直径及误差值。大、小五角星具体尺寸见表1。

             表1 各规格国旗大、小五角星外接圆直径尺寸   mm

尺寸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车旗

签字旗

桌旗

大五角星外接圆直径

576±10

480±10

384±10

288±10

192±10

60±10

42±10

30±10

小五角星外接圆直径

192±4

160±3

128±3

96±2

64±2

20±1

14±1

10±2

国旗尺寸检测方法的研究

图1 国旗大五角星尺寸测量定位板

国旗尺寸检测方法的研究

图2 国旗小五角星尺寸测量定位板

2         国旗尺寸的测量方法

    国旗的检测采用对折测量。将带有若干同心圆的透明国旗大、小五角星测量定位板放置在大、小五角星位置上,压住国旗,使折叠的国旗不易滑动,尽可能将五角星的五角对准相应规格国旗的标准尺寸的圆内,按照国旗标准测量相应的尺寸,保证国旗尺寸检测的准确性。

2.1大五角星外接圆直径的检测

    测量时将国旗沿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对折(旗套除外),把国旗大五角星定位测量板放置在国旗大星上,使其任意一个角尖与相应定位测量板圆周相对应,通过角尖和圆心两点可测量出国旗大五角星外接圆直径(如图3所示)。

2.2 大五角星上角尖距旗面上边距离的检测

    在测定完国旗大五角星外接圆直径后,不用挪动定位测量板,直接用钢尺测量国旗上角尖与国旗长度方向的垂直距离。即为大五角星上角尖距旗面上边距离(见图3所示)。

2.3 大五角星的星斜长度的检测

    在测定完大五角星上角尖距旗面上边距离后,大五角星上角尖到长度方向对折后轴线的距离与大五角星上角尖对应谷底到对折后轴线的距离之差(AB-CD)即为大五角星的星斜长度(见图3所示)。

2.4 大五角星上角尖距旗套距离的检测

    大五角星上角尖与旗套的垂直距离可在国旗定位板上直接测量(见图3所示)。

2.5 小五角星外接圆直径的检测

    把国旗小五角星定位测量板放置在国旗的小五角星上,使不同规格的小五角星任意一个角尖与相应的定位测量板圆周对应,通过角尖和圆心两点可测量出国旗小五角星外接圆直径(见图3所示)。

2.6 小五角星下角尖距旗面高的中心线距离的检测

    最下方小五角星下角尖与到高度方向对折后轴线的距离(见图3所示)。

2.7 小五角星的定向测量

    将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定位测量板中圆心两点连接,看圆心两点直线上所通过的四个小五角星星尖与两圆心三点(OEO)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见图3所示)。

2.8 旗面长度的测量

    旗面长度可直接测量,测量尺寸乘2即为旗面长度(见图3所示)。

2.9 旗面高度的测量

    旗面高度可直接测量,测量尺寸乘2即为旗面高度(见图3所示)。

2.10 旗杆套宽度检测

    可直接测量(见图3所示)。

国旗尺寸检测方法的研究

图3 国旗尺寸测量图

3 结论

    由以上可以知道,用五角星定位测量板可以直接测量得到国旗大五角星外接圆直径和小五角星外接圆直径是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可以直观地判断出待检样品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因此,通过自制的国旗测量定位板结合钢尺,可以简单、方便、快捷地检测国旗各个部位的尺寸,满足国旗标准的适用要求,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测的准确性。

(中国纤检 刘莉 李俊海 程会英 梁志会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专题】连续8年创历
360.jpg
2025中国纺织服装数字
sy.jpg
中国首届棉服AI设计大
sy.jpg
京津冀纺企齐聚高阳供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