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服装 > 国内服装 > 正文 
 
  服装时报:商场转向 假洋品牌根基动摇
2010-06-11
分享至:

 
记者:李 华
主 持 人
本报首席记者 李   华
嘉     宾
浙江汉帛服饰营销公司经理      邓   韬
奥康集团商场渠道拓展经理      蒋奇峰
 
邓   韬
 
蒋奇峰

 
      国外注册国内运营,标榜自己“外国血统”,却在“国际”毫无影响力的“假洋品牌”于国内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然而,经过了以往的黄金发展周期,现在,假洋品牌正越来越多地陷入运营困境中。
      这些以往的搅局者,在很多业界人士看来是,有违商业道德的运营者,随着消费市场的成熟,他们带有“欺骗性”的、耍小聪明般的“创意”之举,正显得难以为继。
  事实的确如此,商场已不像前些年那样热衷于假洋品牌的暴利创造,尤其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纯正的国际国内品牌正迫使更多的“欺骗者”出局。
  主持人:20多年发展,假洋品牌一直被当做过街老鼠,消费者对于这些“欺骗性”销售的品牌,大多持否定态度,您怎么看待假洋品牌截至目前的发展?
  邓韬:存在即有合理性,不过现在假洋品牌已经过了其高速发展期,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仍将存在。
  在我看来,现在假洋品牌更多是取一些洋名,由国内公司运作的品牌。我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只要是认真在做品牌、培育品牌就没问题。这起码代表了品牌的国际化决心。
  因为在国内的消费者意识里,洋名确实要好记忆些。纵观市场,品牌有个好记忆的洋名字,对快速成长有帮助。
      同时,对于很多新品牌而言,生存是首要的,在资金实力有限情况下,定位为洋品牌可以打点擦边球,节约点推广成本,招商相对也比较容易。
      招商时,因为有相近的大牌做参照,而招商的条件相对又低,再加上产品开发、店铺形象再模仿精细些,尤其是在批发市场上可以吸引不少人加盟。
      根据我的测算,定位洋品牌,在二三线市场中,大致可以节约10%–15%的推广成本。
      因此,在现在国内服装消费多元化明显的情况下,不同类型品牌各取所需,假洋品牌也可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但要区别那些傍大牌的假洋品牌,这些品牌如果以较高价格销售确实有欺诈嫌疑。他们的机会就是依赖消费者的不能认知。不过,这类品牌很难在主流市场获得发展。
  因为他们完全以赚钱为导向,不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和塑造。这样的品牌生命周期较短,操作公司往往每年都会推出新品牌做代替。它们不可能成为市场主流。
  主持人:那么,假洋品牌的出现,到现在来看,是否已对国内商业环境,乃至纯正本土品牌的发展造成冲击?
  蒋奇峰:要说完全没有,不太现实。假洋品牌对国内品牌的冲击肯定有,在进商场、建渠道网络方面,假洋品牌还是对纯正本土品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由于国内商场前些年纷纷都把定位拔高,普遍都只招国际品牌,假洋品牌迎合了这股商业氛围,导致纯正国内品牌很难进入商场。
      但这种冲击是区域性的,因为假洋品牌很难发展壮大,一般都在区域范围内活动,全国性的假洋品牌很少。而随着现在纯正国内品牌实力的提升,不断成熟,很多已做成全国性的品牌,且它们开始重视百货业的发展,越来越迎合百货业。因此,假洋品牌在全国层面上,对纯正国内品牌的冲击已很小了。
  同时,由于假洋品牌的目标渠道都是力图将定位拔高的商场,这在另一方面,也造成假洋品牌在商场通路建设方面的局限性。
      主持人:目前,假洋品牌的生存状态可能处在这么多年来最糟糕的时刻,为什么会这样?
  
      蒋奇峰:我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对假洋品牌的冲击非常大,因为,这部分改变了国内商业运作模式,从而挤掉了假洋品牌的生存空间。
      我们都了解,前些年,国内服饰市场的大环境很好,是做什么都能赚钱。因此,很多商场,尤其是二三线商场开始放很多假洋品牌进入,这些假洋品牌是真正的投机者,也是纯粹的模仿者,他们的运营成本不高,但利润巨大。商场能从这些品牌手中抽取更大的利润分成,而不断推出新假洋品牌的背后运作公司也能凭借此模式分享高利润回报。
      现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服饰市场形势趋淡,由此造成,商场不太可能再像以前市场形势大好那样随便放假洋品牌进入,他们也不得不考虑业绩。因此,商场开始逐步改变过去的运作模式,开始青睐有市场影响力基础的国际国内一线品牌,以此带动其业绩提升。这直接挤掉了许多假洋品牌,尤其是恶意欺骗消费者的假洋品牌的生存空间。
      邓韬: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增强是一个很明显的因素,他们能够识别这些假洋品牌了。
  从假洋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分布强弱可以看出消费者品牌意识增强对假洋品牌运营的影响。
  现在,我的总体感觉是,假洋品牌在北方市场比在南方市场做得要好,这是由消费市场决定的。因为北方人更注重品牌和别人的认同,南方人更注重实惠。因此,对纯正的国际大牌南方人的鉴别能力稍强,进而,这导致了假洋品牌在南方市场的萎缩,且落后于其北方市场。

(服装时报)

(E01)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2.jpg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
360.jpg
【专题】发展新质生产
sy.jpg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
sy.pn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