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评论员 中国纺织规划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行业研究部主任 余湘频
CTEI网讯 改革开放35年来,纺织工业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转型升级的探索,前面用了22年主要完成了体制转型,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到1999年的“压锭改造”,成果是让体制僵化、市场意识淡薄的国有经济逐步退出了市场,客观上为民营经济的成长腾出了市场空间;后面13年,当民营经济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后,则集中精力进行了产业升级,中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力在这13年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不仅产业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壮大,而且通过持续不断的产业升级使得行业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优势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和提升。 如果要将这35年进一步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图13:
同样,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类型、结构分布也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种时期特征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特征。
(一)纺织服装上市公司总体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但价值高 截至2014年4月4日,沪深两市有上市公司共2537家(其中沪市959家,深市1578家),总股本34253亿股(其中流通股本30395亿股),总市值241072.32亿元(其中流通股市值200254.17亿元)。 而在沪深两市上市的纺织服装公司共124家,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的4.9%,总股本729.37亿股(其中流通股本514.93亿股),占沪深两市的2.13%(其中流通股1.70%),从这两个比例可以看出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数量不少,但总体股本规模不大,但从市值占比(纺织服装上市公司总市值5363.56亿元,流通市值3505.78亿元)2.23%(流通市值占比1.75%),特别是股票平均单价来看,又可以看出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市场估价,或投资价值整体高于沪深两市,如下表中,沪、深两市股票平均价格只有7.04元/股,而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平均股价为9.13元/股,高出沪深平均价格的29.7%。 表23: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在数量规模和价值比较
注:乔丹体育过会了但没上市,没有市场价格,所以此处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统计口径为123家
(二)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到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 在2004年以前上市的企业中主要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这一时期行业中的企业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或正处于改制中的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还相对弱小;二是这一时期的股票发行制度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额度管理和指标管理阶段,而掌握这些额度和指标的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最终都将这些额度和指标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分配给了自己体制内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从沪、深两市纺织企业上市的时间分布图来看,从1996年到2000年出现了一个上市小高潮,而这段时间正是纺织工业最困难、同时也是改革攻坚的阵痛期,按常理不应该是上市公司——作为一种经过市场检验的优质资源,产生的高峰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将额度和指标作为一种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融资手段在加以运用的结果。事后的实践检验也证明了这一时期上市的公司是最经受不住市场考验的,后来被借壳重组甚至退出市场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上市的公司。2003年及以前上市的纺织服装企业一共有77家,其中前面提到的19家已退市、被借壳重组和主动转型的企业全部都是集中在这一时期上市的,另外已知的还有7家(二纺机、中纺机、太极实业、舒卡股份、美亚股份、中国服装、迈亚股份)企业目前正处于重组或主营业务调整期,有2家(山东海龙、保定天鹅被恒天接管)由于经营陷于困境被行业内优势企业接管,这样77家企业中超过36%的企业陷于了退市、被迫重组业务的境地。 到2004年以后这种形势开始有所改观,也是基于两个因素:一是行业内的民营企业通过2000年到2004年的快速成长期后开始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从2004年10月开始实行的股票发行制度的保荐制改革,引入保荐人这一市场主体推荐上市公司上市的市场化改革,什么企业能上、什么企业不能上,通过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来作出甄别判断,然后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核准,尽管最后还要政府主管部门核准,但相对于额度制和指标制下的审批制要市场化多了。在沪深两市124家主营业务为纺织服装的企业中,2004年及以后通过IPO上市的有64家、通过借非纺织类公司壳资源上市的2家,共66家,基本为民营企业,超过53%,如果加上之前的部分民营企业、或从国有、集体企业不断改制过来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总占比超过60%,而且其资产质量要大大优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规模更是超过了60%比例,所以民营企业已成为纺织服装上市公司的主体。通过下表的对比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2004年以后上市的企业就基本是民营企业了。 表24:
注:借别的行业壳资源上市的以借壳时间为上市时间,如浪莎股份和恒逸石化。 至于在香港等海外市场上市的企业则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三)从中间产品生产企业为主到以最终产品、品牌型企业为主 从沪深两市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2004年以前上市的企业中除少数几家服装企业(杉杉股份、美尔雅、雅戈尔、中国服装、大杨创世、中银绒业、红豆股份、开开实业、鄂尔多斯等)外,基本都是中间产品生产企业;2004年以后,特别是2008年以后,以服装鞋帽、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及针织行业为代表的最终产品生产企业,上市速度加快,一大批行业龙头品牌企业密集上市,使纺织行业上市企业的格局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香港及其它海外市场上市的企业中这种格局则更为明显。目前在全球各市场上市的服装鞋帽、针织、家纺、产业用等行业企业达151家,占全部248家企业的61%,如图14: 图14:
(四)上市企业向市场意识强的东南沿海地区进一步集中 2003年及以前,特别是2000年以前,由于上市制度采取的是额度制和指标制,在额度和指标分配时管理部门除考虑各地纺织工业发展程度外,还考虑了地区间的平衡,采取撒芝麻的方式,所以在1990年到2003年底上市的77家(其中19家在2013年底已经退市、或被重组)纺织企业被分配到了24个省市(如图15),以江苏、上海、广东最多,而同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一家也没有,这样的分布也大致和当时各地纺织工业的发展程度相当。 图15:
而从2004年实行保荐制开始,到2014年1月沪深两市共上市了66家企业,而这66家企业则只覆盖了13个省市,并且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福建,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省市难觅踪影(如图16)。 图16:
这样到2013年底主营业务(公开资料显示)为纺织服装的124家企业地区分布比2003年的24个省市还减少了两个,只有22个,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山东、福建(如图17)。 图17:
而从全球上市的248家企业来源的地区(运营总部所在地)分布看,也是覆盖了包括香港在内的24个省市自治区,内地省市则以福建最多,达45家,其次是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广东和北京(如图18)。 图18:
这种上市公司不断向东南沿海地区集中的趋势,一方面反映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但它确实进一加剧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目前还有天津市和7个中西部地区省市(黑龙江、青海、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广西)连1个上市纺织服装企业都没有(天津和黑龙江原来各有1个,但一个被重组了、一个退了市)。
(五)走向国际市场将成为纺织服装企业寻求上市融资的重要选项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有一部份纺织企业开始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筹集资金,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后开始有一批沿海民营企业开始进入香港市场,并在2006年到2011年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2004年出现第一家内地纺织企业在香港之外的新加坡证券市场上市成功后,内地企业寻求在其他海外市场上市的步伐有加快趋势。 目前包括香港在内的海外证券市场上市的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已达124家,和在沪深两市上市的企业数一样多,海外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寻求上市的重要去处。
相关新闻:我国纺织服装上市公司总体特征及行业投资价值分析(一) http://news.ctei.cn/bwzq/201409/t20140929_1845674.htm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本稿件版权属于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其他媒体转载,应注明“来源: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② 稿件内容仅代表评论员本人观点。 ③ 欢迎加入CTEI网站特约评论员阵容,共同打造高端视点,报名请点击 http://www.ctei.cn/special/2014nzt/gg/0731ply/ply.html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