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网专区 > 正文 
 
  2017年度“文渊狮城杯”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入围名单出炉
2017-09-28
分享至:

  CTEI网讯 2017年度“文渊狮城杯”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评选活动,作为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系列活动之一,于2017年8月1日正式启动。该项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杭州新天地集团、杭州淳安县人民政府承办。

  日前,近两个月的全面征集、推荐和大会组委会严格初评圆满结束,已确定15位入围候选人名单。按照评选规定程序,现通过大会官方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全媒体平台、杭州新天地官方网站及微信公示入围候选人名单(按姓氏笔划排列,不分先后)及个人事迹,并于2017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进行网络评选和专家委员会综合评选,最终评选出2017年度“文渊狮城杯”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评选结果将于11月28日至30日在杭州千岛湖文渊狮城隆重召开的首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

  本次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得到纺织行业企业家、设计师、纺织非遗传承人、研究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如果您被他们和她们的事迹所感动,请投上宝贵的一票,您的参与就是对纺织非遗事业的支持,更是对每一位从事纺织非遗事业工作者的肯定和鼓励。

  网络公示及投票说明:

  入围人名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投票时间:2017-09-28 10:00:00

  活动截止时间:2017-10-31 00:00:00

  投票形式:每人每日限投票一次

  公布时间:2017年11月28-30日 

  2017“文渊狮城杯”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入围人选及事迹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不分先后)

  1号、巴桑  藏族 专业钦孜派唐卡画师

  西藏哗叽服饰有限公司(山南市乃东区)总经理

  入围理由:抢救保护濒临失传的国家级非遗西藏“泽贴尔”编织技艺,让更多的人掌握“泽贴尔”编织工艺,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泽贴尔”传统编织技艺有着上千年历史,一直以来是藏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泽贴尔”是一种纯手工精羊毛哗叽纺织产品,又称哗叽,因是泽当镇本地独有而得名,是国家级非遗氆氇中的极品,因其质地柔软、持久耐用、纹路清晰、冬暖夏凉、清洗不变形等特性享誉西藏。旧时,“泽贴尔”服饰曾是达赖喇嘛等高僧专供品。

  巴桑克服重重困难,奔走呼吁,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指导与帮助。在近十年的“泽贴尔”抢救过程中,巴桑付出了艰辛努力,使濒临失传的“泽帖尔”编织技艺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他潜心研究制作泽贴尔制作工具,专门聘请泽当86岁高龄泽贴尔技师,招收泽当镇区贫困家庭子女举办“泽帖尔”纺织技能培训班,通过老技师手把手的教授学员“泽帖尔”纺织的全部工艺流程。截至目前,巴桑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泽帖尔”纺织技能培训班,使泽当镇贫困户家庭子女成为受益群体,为当地精准扶贫做出了贡献。

  巴桑于2008年创办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成功挖掘和挽救了泽帖尔这一濒临民族传统手工艺;2010年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泽帖尔”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担任西藏山南地区政协常务委员,同年在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升级成立西藏毛哗叽服饰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2015荣获国家级技能大师奖;2016年担任西藏山南市政协常务委员;2017年担任西藏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委员。

  当第一块“泽贴尔”被成功复原的那一刻,巴桑看到了希望,对“泽贴尔”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相信通过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与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泽贴尔”的编织工艺,使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2号、许建树 汉族 专业服装设计

  北京劳伦斯·许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入围理由:不拘一格用中国传统精湛技艺打造世界传承经典。坚持民族艺术特色,运用西式立体裁剪,中西合璧,使中国非遗云锦及刺绣之美呈现于世界艺术舞台。

  “许建树”这个名字听来有些陌生,但他的另一个名字“劳伦斯·许”可是如雷贯耳。劳伦斯·许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服装设计系,后留学巴黎,是法国知名服装设计师、艺术家弗兰西斯·德洛克郎的得意门生。

  2013年,劳伦斯.许成为第一位受法国服装协会邀请登上了2013年巴黎服装高级定制周T台中国设计师,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位拥有法国高端服装定制发布资格的设计师。

  出生于建筑师家庭的他,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服装设计似乎就是他与生俱来的天分。他不喜欢按常理出牌,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中西合璧,完全西化的立体裁剪,设计元素却极其古典、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西方自由文化的精神和气质,筑成了这样一个绚丽神话的缔造者。

  他在浓浓的中式古典韵味之中,配合西式立体剪裁,完全颠覆了以往的中国风概念,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风和国际时尚。

  他为范冰冰制作的“东方祥云” 龙袍礼服曾惊艳2010年5月的戛纳国际电影节。2011年,这款礼服的立体升级版被英国V&A博物馆收藏,时至今日,依然被奉为中国风的典范之作。

  他会时刻提醒自己,要按部就班地把功底打扎实,把传统文化学好,再去创新。这样诗词般的意境,方能自然融到服饰的创新设计之中。

  2013年,他作为第一位受法国服装协会邀请的中国设计师,登上巴黎高定服装周T台。作品“金云锦”还被国际媒体评选为年度全球最奢侈的15件服饰之一。2015年1月,再次进入巴黎高级时装周发布“敦煌”系列,享誉欧洲。

  “中国定制”劳伦斯·许2017/18秋冬高级定制系列发布了为海航设计的新制服,让高定的概念不再遥远,而是真真切切地融入了日常生活,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时代感和潮流感。

  2015年7月,在世界时尚之都米兰,被誉为中国红毯设计师第一人的劳伦斯·许在米兰举办世博会南京周云锦大秀。2016年8月,应邀为“G20峰会开幕式”的主要服装设计师,为表演艺术家设计了华丽耀眼的礼服。2016年10月,携手“2016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南京瓮城中华门举办国内首次大秀“锦秀中华”。2017年7月,劳伦斯·许与贵州安顺市签署了战略合作,进一步推进安顺蜡染、苗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充分挖掘苗绣、蜡染艺术文化元素,依托劳伦斯·许在国际时尚界的影响力,将贵州苗绣、蜡染推向世界。

  3号、孙冬宁 汉族 专业非遗与民间美术研究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

  入围理由:以大情怀、大格局、大视角看待新时期非遗研究与传统纺织技艺保护工作,创造性提出以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分类保护研究为学术核心的创新工作模式和体系。

  15年以来,孙冬宁每年有近200天的田野调研工作经历,积累了大量的田野考察经验和第一手的研究素材,为各地非遗保护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专业方法和理论支持。他作为学术带头人承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的工作开展,现为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组”成员,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评审专家组”成员,以多视角看待新时期的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完善非遗产保护研究体系。从田野中的坚守到新平台的助力,伴随非遗传承与保护之心一路前行。

  孙冬宁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丰富的非遗田野调研工作经验,特别是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研究和展览策划工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创新推出了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分类保护研究”为学术核心的“一二三四五工作模式”,在专业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他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首批获得非遗与民间美术专业硕士学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非遗师资班成员。作为学术带头人组建“文化部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恭王府)”,承担文化部非遗司委托恭王府开展的系列活动,打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四展三研”特色工作品牌,其自身专业和科研工作优势为相关高校非遗学科的开展提供了专业的工作方法和理论支撑。现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非遗与传统技艺保护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办公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承担过山东省唯一的非遗与品牌设计专业硕士点一级学科申报及团队建设。

  孙冬宁承担着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纺、织、印、染、绣技艺研究项目,同时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非遗档案-中华老字号传统技艺研究”相关研究工作,填补非遗专业人文社科研究领域高级别空白;出版专著9部,完成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多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主编《中华老字号·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二十余卷。

  他承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分类保护研究项目,组织并策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一系列传统服饰及纺、织、印、染、绣类展示、展演及学术活动。2017年6月5日,联合各方资源,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期间,执行策展“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服饰秀系列活动,作为非遗结合时尚设计,走进当代生活的生动典型案例,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4号、刘嘉 汉族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主编

  入围理由:体现优秀媒体人的责任担当,通过新闻报道及新媒体传播,让纺织行业及社会各界感受并认识纺织非遗的无穷魅力及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

  从业多年来,刘嘉深入走访纺织非遗工作室、企业、文化站、院校,采访众多的纺织非遗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承人、从业者以及关注、应用非遗的设计师、企业家,对纺织非遗相关活动进行了大量深入报道。

  在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的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相关活动中,将纺织非遗的信息进行传递、共享、沟通、交流,发挥着传播者、中介者的重要纽带作用。

  多年来,不仅个人关注纺织非遗的生存发展,还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了有关纺织非遗的专题报道和系列报道。2017年,在纺织服装周刊官方微信订阅号中开辟了“纺织非遗”、“非遗传承潮州行”等系列报道,围绕非遗服饰秀、非遗学术研讨、非遗产学研协作等角度展开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报道。

  2016年,纺织服装周刊承办首届华服设计大赛之际,深度对接纺织非遗专家学者、纺织非遗传承人、设计名师,并走进多所纺织服装院校,将名师名家的经典理念和精彩观点传递给年轻学子们,启发更多有关纺织非遗的创意之作;同年,通讯报道《当今技艺古不可及 中国精品刺绣艺术展在巴黎举行》在展现当代刺绣技艺的同时,从现代纺织业与刺绣工艺相互促进创新的角度展开报道,得到被众多媒体转发。

  2014年专题报道《非遗今梦 走近纺织服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系列报道《锦绣沧桑 走进纺织非遗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以故事的形式,细数每项非遗的历史故事、传承人故事、发展现状、推广价值、现代应用情况、对纺织强国建设,获得2014年“长乐杯”第三届全国纺织行业新闻奖一等奖。

  从业十年来,刘嘉通过对纺织非遗的关注与报道,认识到纺织非遗是璀璨的历史瑰宝,更与时尚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非遗传承人们的理想与现实、心怀与困境,以及众多纺织服装产业从业者对传统技艺的自信与热爱,感受到国力的增强,政策的推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升,纺织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5号、许红洲 汉族 专业国内新闻

  经济日报产经新闻部采访室主任

  入围理由:充分发挥中央媒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对纺织非遗保护及创新进行深入采访报道,并形成深刻观察与思考,为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鼓与呼。

  许红洲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号召,对纺织非遗工作及活动进行深入采访报道。以笔和文,为纺织非遗鼓与呼。

  多年来,在《经济日报》及其网站、客户端等新媒体,刊发多篇独家深度报道和分析。主要有:2017年5月20日 6版组合报道:通讯 《创新,让老工艺点染新生活 》+评论《振兴传统工艺需要多方合力》;2017年6月11日 5版组合报道:通讯《传承千年,只为与你相遇》+评论《保护魂与根》;2017年8月 4日 7版 评论:《让“非遗”产品走进现代生活》。

  许红洲通过长期对纺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深入采访认识到,作为我国非遗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纺织非遗不仅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更与现代生活和时尚关系紧密。充分发掘和转化纺织非遗丰富资源,是我国纺织工业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生命力之源泉。让传统工艺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在提升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国家在行动。将非遗传承发展的“保护链”与纺织工业的“产业链”有效衔接,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纺织行业在行动。为纺织非遗鼓与呼,媒体责无旁贷。

  6号、吴元新  汉族 专业绘画

  南通大学非遗研究院院长

  入围理由:用文化视野、文化眼光、奉献精神、责任担当,守望和弘扬传统技艺,40年如一日抢救、保护、研究、创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

  吴元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0多年来竭尽全力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在抢救保护、研究、创新、传承蓝印花布,以及培养年轻非遗传承人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冯骥才先生评价说:“幸有吴元新先生,他出于一种文化自觉和30年来一贯和执着的担当精神,挽留了一批巨量的蓝染遗存,并脚踏实地进行科学整理和原生态的手工传承。”

  吴元新在抢救保护蓝印花布实物遗存的同时,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蓝印花布专业博物馆,保护流失在民间的蓝印花布等传统印染实物遗存近三万余件十万多个纹样,对这些优秀的传统蓝印花布图案做系统的分类、编号、拍摄以及初步的断代工作,并建立了蓝印花布纹样数据库。由吴元新担任执行总主编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已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15年项目已经启动,预计用十年时间出版蓝印花布档案二十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脉,为深入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保障。在技艺研究方面,吴元新在收集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的技艺传承实践,十多年来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民俗系列丛书——蓝印花布》、《南通蓝印花布》等六部专著,并在国家核心期刊等国家省部级期刊上发表相关的论文。将蓝印花布相关技艺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做了深入的研究,把两千年来传统民间印染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出版了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中国蓝印花布纹样研究》。

  在蓝印花布作品的创意设计方面,吴元新创新制作近千个蓝印花布纹样,先后设计了蓝印花布服装、包袋、壁挂、工艺品、鞋帽等系列蓝印花布作品。创新的作品多次荣获工艺美术界国家级金银奖,作品先后应邀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举办蓝印花布展览。向国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央美院、韩美林艺术馆捐赠优秀作品900多件。

  在技艺传承中,吴元新注重培养年轻的传承人,通过染坊中带徒、家族式传承、院校教学、社会培训,传承传播蓝印花布技艺,先后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立传统染织工作室,在中央美术学院、南开大学等开设全院的手工艺选修课程,在天津大学成立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分馆,在苏州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传统印染课程,在南通大学创建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和非遗研究院,承担了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被文化部聘请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及师资库成员。

  7号、李建华 汉族 专业丝绸

  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入围理由:从事丝绸行业30余年,将丝绸文化与产业复兴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主张以文化滋养产业,以产业反哺文化,甘当丝绸文化及产业研究的探索者与传播者。

  丝绸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文化与传统工艺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工艺,是社会课题,也是企业责任。李建华历来倡导、宣传丝织技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希望把万事利打造成一个传播与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人领略丝织技艺之美,让丝织技艺永远流传于世。

  多年来,他致力于丝绸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出版丝绸文化类书籍包括科普类丝绸书籍《柔软的力量》系列丛书,丝绸文化类百科全书《神州丝路行》、《品丝论绸》、《红楼梦丝绸密码》、《丝路密码》、《G20的丝绸密码》、《千丝成锦》、《风光无限》、《中国绸王》等书籍达400多万字。

  2014年将丝绸文化带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红楼梦》中的丝绸密码,推动社会掀起重视丝绸文化,重拾丝绸生命的热潮。近期,受中央电视台再度邀请,将再登《百家讲坛》,深度解密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精神内核。为了进一步促进丝绸文化的传播,丰富拓展宣传渠道,录制了形式多样的丝绸文化类电视节目,其中包括:丝绸文化类访谈节目《字说丝绸》、丝绸文化纪录片《丝行天下》、丝绸文化脱口秀《丝路密码》等丝绸文化类节目近200期。

  2013年,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下,丝绸之路在沉寂了1200多年后,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全球视野。在此背景下,发起举办了以“丝绸路,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华丝绸文化论坛,顺应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开启了复兴中华丝绸文化新征程。共同探讨在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丝绸行业如何传承与弘扬中国丝绸文化,打造中国丝绸民族品牌。

  2017年,组织举办“一带一路”丝绸文化高峰论坛,汇聚丝绸界、文化界、教育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非遗技艺、丝绸文化、产业发展。今年1月,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访问杭州期间收到的“天下第一福”丝绸制品,就是万事利匠心独具,在丝绸上融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雕花天鹅绒工艺,精心制作而成。

  启动敦煌藏经洞“国宝回家”项目,以丝绸文化保护与传播为己任,历时三年时间从法国吉美博物馆复制12幅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百年之久的古绢画,并将其赠与敦煌博物馆。这12幅古绢画曾藏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在百年前与大量敦煌文书一起流失海外,从此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国人难得再见。现今,万事利用高科技将千年古绢画“迎回”敦煌。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不禁感慨:“这对敦煌来说是结了一个善缘,更是对中国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8号、李爱萍 汉族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山西左权县三星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

  入围理由:抢救、挖掘、收集、整理以将军虎为代表的左权民间手工技艺,使省级非遗将军虎获得11项国家外观专利,并被推荐为国礼走向世界。

  以将军虎为代表作的左权民间手工艺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1942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殉难麻田十字岭,民间为纪念左权将军,当地百姓把布老虎称“将军虎”,更象征着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军虎,已获得11项国家外观专利,制作工艺独特,以传统的握金、抽纱,手工绣制而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内涵,文革后濒临失传。

  2000年以来,生长于这片红色热土的李爱萍,从小受左权民间艺术熏陶,对左权民间技艺有着独特的钟爱和理解,开始了抢救、挖掘、收集、整理以将军虎为代表的左权民间手工技艺,挽救了这一精湛的民间瑰宝。2009年将军虎入选“新中国国礼艺术家精品”,并被推荐为国礼使用,将军虎从此走出大山,走出国门。

  李爱萍于1992年创立左权县三星制衣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设计师,潜心研究左权民间手工技艺与服饰文化。在左权这片红色热土上,她走遍全县300多个乡村,请教100岁老人传授技艺,自费投入100多万元,完成了将军虎手工技艺和民间服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在收集整理民间老艺人样品的基础上,复制民间工艺50多种,推出民间工艺品制作新工艺、新流程。

  2015年,李爱萍筹划中式儿童服装服饰项目,弘扬传统服饰文化,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同时带动当地妇女创业就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截至2016年底,累计培训农村妇女3000人次,有500名农村留守妇女通过加工手工艺品实现当地就业,年人均创收3000余元,产业链基本形成,有效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9号、洪肇设 汉族 专业工商管理

  福建柒牌时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入围理由:率先探索创立非遗传承与保护基金,担当企业社会责任,始终以“让中华时尚在世界传承”为使命,不断积累“中国,才是美”的品牌核心价值。

  2008年,在洪肇设倡导与推动下,柒牌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立非遗传承与保护基金,9年来,在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累积了众多优秀课题与科研成果,遍布全国35个地区,涵盖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文化、民族服饰等领域,累计项目60余项。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绮丽,柒牌不断推陈出新,通过一系列策划:非遗系列纪录片、非遗基金五周年展、中国非遗高峰论坛等,让非遗文化回归大众视野,实现保护与传承,并在现代时尚中焕发新的生机。

  2013年,恰逢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提出,“一带一路”的经济、文化、艺术成为街头巷议的热点,柒牌积极响应,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打造“一带一路”非遗之旅(寻梦海丝、寻梦丝路),以独特的视角、深度搜索“一带一路”的非遗文明。

   2013年7月,柒牌与清华大学携手创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成立5周年。通过长达5年的研究,柒牌与清华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项目涵盖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文化、民族服饰等领域。

  2014年7月,柒牌与清华大学共同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高峰论坛暨柒牌非遗基金续约仪式,作为中国男装服饰的标杆品牌,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出发用行动践行承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以发扬。同年10月,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项目整合推广,获得2014年中国广告长城奖广告主奖营销传播金奖。

  2015年6月,柒牌“中国,才是美记录片(第二季),荣获第六届(2014-2015年度)虎啸奖·服饰、运动与休闲产品类·优秀奖。同年8月,柒牌·清华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2015结题会于6月27日在清华大学落下帷幕。此次非遗保护以“寻梦海丝”为主题,并邀请了尚雯婕、任重加入。

  2016年8月,以“寻梦丝路”为主题的柒牌非遗探索之旅在千年古都西安拉开序幕,这是自2015年柒牌“寻梦海丝”后,以“一带一路”为主题非遗探索之旅的又一全新征程。作为中国第一家倡导与实践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承的民营企业,柒牌始终将非遗研究与保护视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主动传承并积极转化。同年10月,柒牌“中国,才是美”寻梦海丝非遗之旅,获得第23届中国国际广告节中国广告长城奖媒介营销奖(优秀奖)。

  2017年7月,柒牌“中国,才是美”寻梦丝路非遗探索之旅,荣获2017ADMEN国际大奖创意策划类实战金案奖。

  10号、周洁 汉族 专业商业企业管理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和信息化管理中心总监

  入围理由:深受丝绸历史文化熏陶,以平凡的工作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发掘传承丝绸文化,持续创新工艺技术,以丰富的产品向世界展示中华丝绸文明。

  位于湖州的丝绸之路控股集团用“丝绸之路”来命名企业,意义广阔而深远。湖州是丝绸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且丝绸之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几千年的历史,几万里的跨度,全世界耳熟能详。周洁进入丝绸之路控股集团工作以来,深受企业文化熏陶,对丝绸之路的热爱成为员工上进的动力。在企业员工看来,丝绸之路象征着创业者艰苦跋涉、万难不屈的顽强意志。一路高唱的是永不言败的胜利之歌。丝绸之路象征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丝绸是中国国粹,周洁作为丝绸之路集团的一员,坚持以“振兴民族丝绸、打造国际品牌”为己任,致力于将中国丝绸文明发扬光大。不断发掘、传承丝绸文化,持续创新工艺技术,并以丰富的产品向世界宣传推广中国丝绸文明。在平凡的工作中,积极参与丝绸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开发、创新及宣传推广工作,深感使命神圣、责任重大。多年来,周洁与企业伙伴们一道,潜心钻研、创新开发、宣传推广丝绸文化与技艺,为促进丝绸非物质遗产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自2008年起,周洁主导并参与丝绸之路集团所有与丝绸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创新及宣传推广相关的工作;参与保护和宣传集团下属湖州永昌丝绸有限公司特殊单品“庐山纱”、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贵宾厅“丝绸国宝”的策划和宣传、2010年首届中国丝绸文化节“全国丝绸创新产品金奖”真丝床品“希亚公主”、“豹羽天香”的策划、研发和宣传;参与集团下属湖州永昌丝绸有限公司(始创于1919年)成功申报浙江省老字号、集团下属湖州浙丝二厂有限公司(始创于1946年)成功申报湖州市老字号;参与集团下属湖州浙丝二厂有限公司(始创于1946年的“菱湖缫丝厂”)工业遗产保护、宣传、开发工作,并主持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工作。

  11号、夏华 汉族 专业政治学

  依文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入围理由:体现优秀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担当,始终如一匠心打造顶级服饰品牌,以引领时尚的态度探索实践可持续、可复制的传统手工艺生态圈建设模式。

  夏华,现任依文集团董事长、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相继被评为《福布斯》“全球时尚界25华人”之一、“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中国商界风云人物”、“中国企业十大女性卓越管理创新人物”、“中国时尚20年功勋人物”、“影响百姓经济生活的十大企业家”、“中国十大营销风云人物”、“年度商界木兰”、“中国企业十大女性卓越管理创新人物”、“中国商界女性年度人物”、 “中国魅力榜知性之魅’人物”。

  夏华15年来倾力于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博大地公益情怀创立了中国手工坊,搭建起传承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平台,并为云贵川地区上千位绣娘在深山中建造手工艺术博物馆,携手她们与现代文明赛跑,以设计和商业的力量保护日渐消亡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以中国刺绣、雕刻、纹饰、蜡染等传统手工艺为基础,追本溯源,弘扬东方生活美学文化,梳理并打造中国文饰及工艺数据库,让中国手工之美影响世界,让中国工匠精神代代相传。在未来发展中,她将继续邀请国际国内知名设计师走进大山,让前沿时尚与传统手工艺碰撞,不断打造臻品,铸就精良,让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一起对话,让传统手工艺术源远流长。

  在夏华的引领下,依文集团自2006年开始,致力于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公益情怀创立了“依文·中国手工坊”这一传承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平台,并以此为核心,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一系列可持续、可复制的手工艺生态圈建设模式。

  夏华倾心打造的绣娘工作室-绣梦工坊计划现已成果丰硕。15年来,她亲自带领依文手工坊团队穿梭在城市和大山之间,挨家挨户寻找绣娘,为她们建立家庭工作室。先后走访了册亨县十多个布依族村寨,在黔西南州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村落,与绣娘亲近交流,亲身体会那些鲜为人知的、最自然淳朴的文化和心手相传的世代工艺。依文集团通过对工作室资金、销售、推广等方面提供支持,真正带动了民间绣娘加入到现代手工艺行业中,通过提供订单和创作条件,树立典型和模范,进而带动更多绣娘加入到手工艺行业中。

  中国手工坊走进大山,把少数民族的图案语言薪火相承、源远流长,在设立绣娘工作室及绣梦工坊的基础上,建立了13痤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博物馆,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绣娘数据库和纹样数据库,共收集了5000条绣娘数据和3000余个具有商业价值的传统手工艺纹样,并将数据信息录入到数据库系统中,为传统手工艺产业的设计提供资源并匹配生产产能。

  12号、倪梦丽 汉族 专业新闻学

  广州文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新媒体主编

  入围理由:作为90后新生力量,以笔尖记录经典、以匠心致敬未来、以热情拥抱非遗。打造新媒体矩阵,多渠道、多角度传播纺织非遗人与事。

  倪梦丽以行动倡导中国年轻一代热爱传统文化,传承经典工艺,担当民族文化与技艺传播的历史责任,甘当手举灯火的文化传播者。几十位非遗传承人的采访,几十篇精彩的报道,几十万字的点滴记录,倪梦丽就这样一步步走进非遗、认识非遗、宣传非遗、推广非遗。

  2014年,倪梦丽进入国内第一家非遗文化传播公司广州文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工作,负责微信公众平台《文木》内容采编及运营。《文木》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全力打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媒体,是非遗领域创建较早的一批公众号,发布非遗权威咨询,政策法规、研究成果等,是全国非遗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自媒体公众号。

  倪梦丽一次次深入走访纺织非遗项目和地区,包括广东香云纱、四川蜀锦、南京云锦、海南黎锦、苏绣、京绣、广绣等,与纺织非遗结下了不解之缘。2017年,倪梦丽担任《文木家》微信公众平台主编,首创中国非遗人物原创采访微刊《文木家》,以笔尖记录经典、以匠心致敬未来、以热情拥抱非遗。无论是阅读量还是传播率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她专著于非遗相关人物的采访和报道,涉及苏绣、广绣、黎锦等纺织非遗原创采访,文章好评如潮。

  倪梦丽全面跟踪报道过深圳文博会、山东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等大型非遗活动。特别是2017年6月5日至11日首个国家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受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邀请,全程参与报道“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采写十余篇专题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3号、程应奋 汉族 专业服装与纺织品文学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入围理由:始终钟情于艾德莱斯神秘的历史文化、绚丽的色彩和经典的图案。边收集整理,边设计制作,致力于让世人领略“丝绸之路”多民族文化之美。

  作为新疆本土成长的服装设计师, 程应奋从事服装设计工作20余年,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技术创新、技能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投身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艾德莱斯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推动者之一,程应奋立足新疆本土,放眼世界,为非遗在当代社会的活化继承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面向国际舞台开始,她就坚持对艾德莱斯的全新创作,让艾德莱斯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一种独特的、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纺织品,被国内外的时尚同行以及大众消费者所认知。艾德莱斯传统技艺与人民生活深度融合之后,获得了长久生命力,艾德莱斯因此也走出了新疆、走进时尚、走向世界。

  在20多年的设计生涯中,程应奋始终钟情于中国传统扎经染色代表之一的艾德莱斯神秘历史、绚丽色彩和经典图案。她一边收集整理,一边用古老的面料设计时尚的服装款式。在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期间,历任助理设计师、设计师、首席设计师、市场部经理工作,服务全国200多家专卖店,积累了大量的服装设计和市场营销经验。

  程应奋作为新疆艾德莱斯研发推广中心负责人、设计总监,还主持了建设世界银行《新疆民族手工艺-艾德莱斯绸制作培训包》工作,解决艾德莱斯织造过程中的色牢度和织物密度等问题;为新疆南疆的少数民族艾德莱斯织造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参与政府举办的大型非遗宣传系列活动-艾德莱斯炫昆仑、艾德莱斯出天山;多次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亚欧时装周、广东时装周、江苏服装节等举办以艾德莱斯为主题的作品发布会。

  程应奋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技术分院任教的同时,还担任学院服装设计技能大师工作室(自治区级)主持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新疆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副会长,新疆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新疆十佳服装设计师。

  14号、蔡中涵 汉族 专业管理经济学

  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入围理由:主张“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嫁衣”,成功延续积淀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传统嫁衣——纯手工刺绣龙凤褂裙的设计与制作,并将中西方婚嫁文化创新融合。

  2010年,蔡中涵学成回国,进入有浓郁艺术氛围的广东名瑞集团工作。名瑞集团前身为1955年的地方国营潮州市潮绣厂,在这里蔡中涵潜心于婚纱礼服的设计与研究。婚纱礼服是彰显女性魅力与气质的一种服饰艺术品,让女人拥有恒久的美丽与自信,这是蔡中涵所带领婚纱设计团队的设计理念。这一将“美”作为毕生使命去追求的名瑞婚纱品牌,不仅为女人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传奇,更让女人自身的美丽与梦想充分绽放。蔡中涵认为,好的婚纱应该引领时尚潮流。历经多年苦心研究,他对婚纱设计精髓在于图案设计及图案位置感判断和运用的悟道,使国际同行对名瑞婚纱设计作品赞不绝口

  此后,蔡中涵更加认识到图案和图案的位置感在婚纱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并激发他进一步完善匠心独俱的创作设计新思路。曾经,欧美的婚纱设计师走遍埃及、罗马、意大利、印度、泰国等国家,用尽一切能用在婚纱上的设计元素,唯独没有预见中国元素赋予婚纱设计的独特魅力。身处文化底蕴深厚、设计元素丰富的祖国这片沃土,蔡中涵静气凝神,对中国传统工艺的镂空、手编、刺绣、手染等传统工艺逐一进行深入研究,汲取所有能应用于婚纱设计上的时尚内涵和元素,设计并制作出具有中国时尚风格的婚纱,一经推出即风靡欧美市场。蔡中涵不同凡响的创意,成就了名瑞集团乃至中国婚纱产业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

  蔡中涵致力于让每一位中国新娘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件婚纱。以时尚、典雅为宗旨,将西方的设计理念及东方的文化精粹融合于婚纱礼服制作之中,打造符合国际潮流又适合中国女性的完美婚纱礼服。

  15号、熊兆美 苗族 专业民族手工艺

  兆美蜡染手工艺作坊负责人

  入围理由:作为一名90后非遗传统蜡染工艺传承人,在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寻求自我发展的当今时代,依然不忘初心,始终坚守内心的那份宁静与执著。

  熊兆美从小就跟着长辈们学习蜡染、蜡画、刺绣技艺。2012年创办了兆美蜡染手工艺作坊,创作和加工各种苗族服饰和各种蜡染画作以及蜡染旅游商品,从事民族手工艺至今。从2013年开始,长期教授学徒,从事学习马坝苗族民族民间蜡染画技艺。

  盘水市钟山区月照社区马坝村,是一个古风淳朴、历史悠久的苗族村寨,代代相传的蜡染蜡画是最具文化历史沉淀的艺术品,出生于此的90后苗族姑娘熊兆美,在豆蔻年华时与蜡染蜡画“初次邂逅”,便从此相伴并传承。

  在熊兆美的创作体系中,她以苗家儿女所崇拜的“蝴蝶妈妈”图腾和苗家儿女的生活习俗为源头,并融于花、鸟、鱼等元素,天马行空又不失真实的设计出一幅幅令人赞不绝口的画作。年仅27岁的熊兆美已成为六盘水市公认的“十佳绣娘”。在她看来,传承好蜡染、蜡画、刺绣等苗族传统技艺要有工匠精神。

  1990年出生的熊兆美,是马坝村土生土长的歪梳苗姑娘。在她8岁那年,慈祥的外婆便把这项手工技艺传承于她,或许是天资聪慧,或许是骨子里就有这股血脉,熊兆美一学就会,在13岁可以独立完成作品后,便开始把这项技艺不断挖掘、创新、直至发扬光大。

  蜡染蜡画是苗家人的特色手艺,苗族没有文字,祖先通过蜡染、蜡画、刺绣来记录历史,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外婆虽然离她而去,但希望熊兆美把苗族的工艺一直传承下去,代代相传,让后辈子孙永远铭记于心。传承和发扬蜡染、蜡画手工艺是熊兆美的人生目标。

  2011年,小有名气的熊兆美用做手工艺积攒的10万元注册了手工艺作坊。手艺日臻成熟的她1年可以做蜡画800幅、蜡染300件。蜡画均价380元,蜡染均价4000元,年均收入在15万元左右。熊兆美认为,传承苗家技艺既要沿用“古法”精雕细琢,也要紧跟时代大胆创新。在作品内容和形态设计上,她在延续原生态、纯手工工艺的同时,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在蜡画里添加奥运五环、十二生肖等图案,而不再只有花鸟虫鱼。十多年来,熊兆美创作的蜡染蜡画作品数不胜数,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2015年被认定为六盘水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荣获六盘水市劳动模范称号,2017荣获六盘水市十佳绣娘称号。

  目前,熊兆美的手工作坊能带动30多个村民致富。在她的示范带动下,村里会蜡染、蜡画手艺的村民每年都能通过作坊接到不少活,村里的手工作坊由2011年的1家增加至13家。熊兆美现已与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六盘水市钟山区贫困群众培训基地签定贵州民间艺术传承人合作协议,为传承与发展蜡染民间手工技艺创造条件。

  备注:(按姓氏笔画排序 不分先后)

http://215525227.ax.nofollow.51wtp.com/index.php/toupiao/h5/index?vid=215525227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