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网专区 > 正文 
 
  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在杭州召开
2017-12-01
分享至:

  CTEI网讯  11月30上午,首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召开系列活动——纺织非遗传承与创新座谈会,与会代表共同交流了开展纺织非遗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了当前开展纺织非遗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为下一步开展纺织非遗工作献计献策。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文化部非遗司处长张晓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主任张家洲,以及来自中国妇联、纺织院职校、设计机构,研究机构、地方协会、企业代表共计50人出席座谈会。

 

  来自纺织院职校的教师代表介绍了他们非遗进校园的经验,认为非遗传承过程中,人的作用是关键的因素,有传承人,还要有徒弟和学生,他们迫切希望设计师和研究人员的指导和对接,希望与企业与对接,进一步开发产品,把非遗保护和传承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广出去。由于很多非遗项目都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信息相对闭塞,建议搭建统一的非遗平台,有利于信息交流和发布。

 

  来自时尚产业设计和研发机构的代表在发言中,以泰国丝绸与家装产品相结合的案例分析认为,任何文化非遗要想发展,必须通过规模化才能获得新生。中国很多非遗项目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潜质,但需要专家、研究人员的参与,还需要设计师的创意,以及需要与商业相结合;希望建立非遗项目技术方面的资料库,让更多的设计师对一些非遗项目中的如刺绣针法等技艺有所了解。

 

 

  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项目办公室主任祝燕春介绍了妇联在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区的一些县、乡开办手工刺绣培训班的经验和体会,她建议搭建非遗平台,宣传非遗传承人及绣娘,给予她们尊严、地位和荣誉,讲述她们刺绣背后的故事;搭建专家数据库,把绣娘及作品等信息输入进去,把专家学者的信息也输入进去,方便企业产品研发人员与非遗相关人员进行对接。

 

  依文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依文手工坊副董事长殷丽莉在发言中希望能够汇集各方力量和资源,多建立一些职业学校,让非遗有更多的传承途径;她认为非遗工作站模式很好,希望推广开来,加上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设计机构的参与,发挥多点优势,对非遗项目进行宣传、推广、指导和生产。

 

  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设计师郭瑞萍老师建议,非遗的传承可以将思路放得更宽一些,因为非遗项目不仅仅是单一技艺的传承,它背后都是有思想、有观念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时郭瑞萍老师认为,非遗要明确传承什么,以及以什么样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去传承,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传承中国气质,而不仅仅是中国元素,中国非遗走向世界的一定是在中国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所做的传承。同时她希望,非遗传承创新要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让中国传统中值得鉴赏的东西走进中小学校。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做了30年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认为,非遗首先是传承和创新,最重要的是创新,她呼吁中国的设计师多关注中国民族自己的东西,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要将民族内在的对文化的理解和对文化的热爱融入到作品当中。

 

  文化部非遗司处长张晓莉强调,纺、染、织、绣、印、裁、缝与老百姓生活相结合的空间还很大,非遗传承要做老百姓喜欢的东西。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

 

  陈通对于非遗未来工作思路提出了建议,他说,纺织非遗一定要在人民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保护和传承。要进一步明确纺织非遗在纺织服装行业发展上的重要意义,立足纺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做好深度梳理纺织及纺织相关的非遗项目,对全国非遗工作起示范和引领作用;梳理纺织非遗传承人、设计人才、研究人员,让他们请进来走出去,深度融合,为纺织非遗献计献策,开拓和创新纺织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

 

    孙淮滨主持座谈会,并在最后介绍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今后的工作安排和计划,评价此次座谈接地气,多视角、多维度地探讨了纺织非遗未来工作目标和发展前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为行业牵头参与保护、传承与发展非遗开了先河,倡导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政策和精神,座谈会为首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为其它行业带了一个好头。

 

(刘亚非报道)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