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做出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郑重承诺后,碳达峰、碳中和迅速成为我国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丝丽雅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再生纤维素纤维产业链国有龙头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低碳战略转型。近日,随着丝丽雅正式完成“丝丽雅30S涡流纺粘胶纱线碳足迹评价”,丝丽雅以实际行动向外界明确了参与绿色转型、助力碳中和的方法路径,在推动粘胶纤维行业的“双碳”路线图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碳足迹评价遵循“全生命周期”的原则,除了计算工厂层面的碳排放外,还需要与上游合作伙伴合作,梳理上游林业、浆粕、化学品等一系列原辅料的碳排放情况。通过编制“从摇篮到大门”的碳足迹评价报告,下游合作伙伴、品牌以及终端消费者都能够通过“碳标签”来十分直观、便捷地获取粘胶纱线上游整条产业链的碳排放情况。
自2021年10月以来,丝丽雅加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组(简称“CNTAC-LCA工作组”),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帮助下,携手开展了丝丽雅30S涡流纺粘胶纱线的碳足迹评价工作,协同全供应链合作伙伴以原材料获取阶段、纤维生产阶段和纱线加工阶段所有环节的能耗、物耗和废水、废气、废物排放实际数据为基础,历经6个月,收集了详尽的生产、运输、排放数据,使用纺织服装行业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应用系统(LCAplus)进行计算,计算过程符合ISO14067和PAS2050的原则要求。经测算,丝丽雅30S涡流纺粘胶纱线碳足迹值为7.87kgCO₂eq./kg,其中纤维生产阶段占比29.12%。
回望来路,丝丽雅始终高度关注生态环境,致力于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为客户带来更优质的产品,多措并举,打造行业绿色发展的“丝丽雅解法”。以“绿色、低碳、健康、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丝丽雅相继开展了Higg FEM 3.0 Index环境模块体系认证、ZDHC MMCF废水指南检测、STeP OEKO-TEX绿色清洁生产认证,在Canopystyle审核中纽扣排名23.5枚获浅绿色衬衫;保护原始森林、开展负责任的原料采购,获得FSC(森林管理委员会)证书;利用100% Circulose回收浆制成的再生纤维素纤维长丝质量指标按照中国国家标准GB/T 13758-2008达到优等品级别,成为行业首家通过该工艺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的企业;积极参与纺织工业联合会倡议,加入“30·60中国纺织服装碳中和加速行动”,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发布企业减碳、聚碳、零碳的愿景;积极参与CV联盟“对自然履行责任,从林地到时尚—CV可追溯产业链试点”工作,全面完成绿色原料—可持续生产—环保产品的认证承诺,同时带动纤维原料—丝线织造—水刺无纺布—医卫家纺可追溯产业链试点,为建设负责任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丝丽雅集团将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积极探索绿色新技术、新模式在行业内的应用,围绕气候和生态系统保护、闭环生产、创新和循环以及包容性增长主题展开碳减排、碳中和工作。在绿色能源优势集聚的条件下,通过进一步加大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节能设备、能效梯级利用、余热回收利用、实施自动化改造提升效能、实施热电联产促进降碳等有效途径,在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倡议中践行属于企业和行业的绿色发展“丝丽雅解法”,为助推纤维素纤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是我国西南地区以生产再生纤维素纤维为主导产品的大型企业。目前,丝丽雅集团拥有50余项国际领先技术,100余项国内领先技术,15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数量占全行业57%,专利实施率达到80%以上,成功研发了雅赛尔高强低伸纤维等差别化专利新产品,其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可持续发展工作有序推进期间,企业先后荣获“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示范”等荣誉。
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绿色发展联盟(CV联盟)是由再生纤维素纤维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协会自愿组建的公共治理机构。联盟致力于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大程度降低再生纤维素纤维及整个产业链的环境影响。联盟共计12家成员单位,包括2家行业协会、10家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企业。为延伸再生纤维素纤维产业链,联盟发起“对自然履行责任,从林地到时尚”负责任再生纤维素纤维产业链行动倡议,163家下游纺织企业响应并成为联盟产业链成员。
为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牵头,于2021年6月正式启动“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碳中和加速计划”(简称3060加速计划),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和技术机构支持下,通过开展气候训练营、制定双碳目标、开展碳信息披露及制定行动规划和路线图等,持续引导重点产业集群气候创新行动碳中和先行示范。目前,已经有22家重点品牌企业,40家纺织产业链制造企业加入。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