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人物访谈 > 正文 
 
  胡毓芳:在创新中为丝绸蚕桑产业赋能
2021-03-17
分享至:

  “作为一个丝绸行业的奋斗者,我与祖国共成长、与时代同奋进。丝绸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作为时代新人,我有使命、有责任,坚定匠心品质不松懈、引领产业创新不固化,去传承、发扬、创新这一产业,让它富有生命力,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近日,全国劳动模范、苏州市政协委员、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在2021年1月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促进苏州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建议主动拥抱数字时代,通过种桑养蚕营销全流程技术及理念创新,打造“丝绸网红”,让传统蚕农有干劲,传统产业有活力,让中国产品在世界舞台展露时代魅力。

  跳出固有模式用“新”提升品牌价值

  “太湖雪蚕丝夏被来了!买夏被咯!蚕丝被来咯!”去年7月5日晚,网红李佳琦的直播间里,太湖雪最新研发的2万条蚕丝夏被在5分钟内被一抢而光。

  胡毓芳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只有转变固有的商业模式,才能让产品为更多人知晓、被更多人喜爱。

  与李佳琦直播间的合作,是胡毓芳创新路上的一次成功尝试,她让太湖雪进入了年轻人的购物车,进一步扩大了丝绸蚕桑行业的受众群。商业模式的转变,改变着产品的受众,而生产技术的转变,带给太湖雪的是品质的提升。

  “我们现在不但采取先进养蚕模式,还引进了一些智能设备,自动采集温度、湿度、空气清新度等数据,通过一个遥控板就能让蚕宝宝健康成长。”胡毓芳口中说的智能设备,在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可以得到证实。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里,养蚕的大棚是恒温恒湿的,开沟、喷洒肥料、剪枝等都可以实现机械化管理。自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建设以来,胡毓芳通过农场化种植、机械化生产、智能化操控、集约化管理,彻底解决了以往以家庭为主的分散小户经营所导致的土地、房屋、劳力等生产资料严重浪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蚕种存活率与蚕茧的品质。

  这些年来,胡毓芳通过创新,一步步克服了蚕丝被容易板结发硬、移位变形等先天性弱点,成功开创了“蚕丝被全过程无污染手工拉网”制被新工艺,让一条蚕丝被在经历20720颗春茧、36道工序、69天耗时、32层铺叠、90针定位、19道质检后,更蓬松、保暖、耐用、环保。

  走出舒适地带用“心”蝶变传统产业

  胡毓芳并非“专业对口”的丝绸人。

  1969年5月,胡毓芳出生在绸都盛泽,小时候,胡毓芳最漂亮的衣服是真丝旗袍,结婚时的嫁妆是缎面的蚕丝被,她对丝绸蚕桑有着独特的情感,就连别人觉得臭臭的蚕蛹味道,在她闻来都是一种独特的香味。

  1987年从新苏师范毕业后,胡毓芳被分配到震泽投身教育事业。正当她在三尺讲台前孜孜不倦、茁壮成长时,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深深触动了她,她决定辞掉“铁饭碗”下海经商。起初,胡毓芳在震泽茧丝市场租了3间小门面,靠着一张拉绵桌和4名女工,开启了太湖雪的艰苦创业路。

  多年来,她敢闯敢干,以传承和复兴苏州丝绸为己任,凭着女性特有的坚韧与魄力,用一根丝织出了千万床蚕丝被,也织出了一条从创业到创新、从特色到品牌、从工业迈向农业,实现三产融合的传统产业蝶变之路,带动震泽蚕丝产业整体演变成一个兴农产业和富民产业。

  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以蚕桑为主题,集产品高端定制、个性化商务接待、科普展示、蚕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领衔太湖雪劳模工作室,通过蚕茧彩绘、制作蚕茧花等创新方式让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胡毓芳在蚕桑文化的推广上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我们利用公司覆盖全国的实体营销体系,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将震泽蚕丝被、震泽香青菜等本地优质产品推向全国和世界。”胡毓芳相信,只要撸起袖子干在实处、走出新思路,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被创造出来。

  走出传承之路做产业中的“恒星”

  太湖雪的真丝口罩可以反复使用,能够日常防飞沫、防尘、防晒。今年疫情期间,胡毓芳在听说江苏省妇女儿童基金会需要赠送“暖心包”给江苏援鄂的医护人员时,立即召集企业的缝纫女工,赶制出3000个爱心真丝口罩放入“暖心包”,捐赠给前线的医护人员。

  除了捐赠真丝口罩等防疫物品,今年春节期间,胡毓芳带头下地摘菜、捡菜、包装、搬运,免费提供3万多斤香青菜,为抗疫前线的工作人员及市民的“菜篮子”保供工作尽一份力。

  “时代新人,要创新,更要用心。今后,我将主动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胡毓芳看来,慈善身边做起,爱心不分大小。太湖雪要尽最大努力,回报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008年汶川地震时,胡毓芳还在创业的起步阶段,但她第一时间捐出了一批蚕丝被送往灾区。为了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常态化,胡毓芳在太湖雪成立帮扶基金,资助震泽实验小学设立“最美教师”奖励金,还经常组织员工举办爱心义卖,总额超过600万元。

  如今,胡毓芳创办的太湖雪不仅是慈善界的“一颗星”,也成为了“科技兴农富民”的典型。近年来,胡毓芳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构建企村利益联结体,实现蚕茧即产即销。农民没有了卖茧的风险,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形成一个生态更绿、环境更美、农民更富的良性循环。这两年,胡毓芳还招录了11名双一流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成为了新时代的蚕娘,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农人。众所周知,蚕宝宝怕冷怕热怕干,怕空气污染。拥抱数字时代的太湖雪,特地在基地内建设了6个智能化小蚕共育室,28个智能化大蚕房。通过传感器、检测仪,连接到PC端、手机端,实现自动调节温度湿度,自动清风的功能。我们还设有环境监测站,实时监测空气、气候、土壤的数据,指导蚕事。让我们的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状态,转变成为会驾农机、懂物联网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吸引优秀的人才扎根在农村,这是传承;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这是发扬,只有传承与发扬两者相得益彰,产业才能永续,未来值得可期”胡毓芳说。

  (来源:政协头条)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