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人物访谈 > 正文 
 
  飞针走线 “绣娘”邓桂华的非遗人生
2021-08-06
分享至:

邓桂华正在针绣

  南充有着“中国绸都”的美誉,南充的刺绣技艺自然也是相当高超。7月6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阆中刺绣以其独特的技法和针法被收录到了南充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阆中刺绣起源明朝以前

  当天上午,记者在阆中古城南街的一家刺绣店铺内看到,各式各样的刺绣琳琅满目,墙上、柜台上、梁柱上满是刺绣。最大的刺绣长、宽均接近2米,可以放在客厅当屏风;小一点的刺绣尺寸也和图画一般,能够挂在墙上装饰房屋;当然还有很多小巧的刺绣,如扇子、香包、手绢等,能够拿在手中把玩。这些大大小小刺绣上的图案也均不相同,既有磅礴壮丽的山川河流、也有林间的飞禽走兽,还有美轮美奂的花草树木等等。

  “阆中是久负盛名的丝绸产地,自古就有刺绣这门工艺,刺绣又称针绣,古代称为‘针黹’。据《尚书》记载,4000年前的章服制度,就有‘衣画而裳绣’的规定。根据本地文物推测,阆中刺绣起源时间在明朝以前。同时,在阆中的丝织品中,还有着上品‘非刺绣莫属’的说法;明朝学者郭子章赞曰:‘阆苑刺绣,素负盛名’,‘胜苏杭品质之忧,享天宝物华之誉’。”阆中刺绣第三代传承人邓桂华告诉记者,近代,在阆中千佛、老观、二龙、保宁等乡镇,有在衣物上刺绣的传统,主要作品有绣花手怕、绣花袖口、绣花荷包、绣花鞋,图案有几何形、花鸟形、云纹,颜色以红、黄、青、绿为主,民间专做刺绣工作的女性,称之为“绣娘”。

  据了解,刺绣在民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阆中市老观镇,每年正月初二,待嫁少女就会相约赶集,带上自己绣制的荷包、手绢,穿上绣花鞋,相互交换、买卖绣艺品,交流评比绣艺,并趁机寻找意中人。“即使是一幅简单的刺绣也是绣女用手一针一线缝制而成,那些普通的丝线在绣女的指尖变化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每一幅刺绣都灌注了绣女的心血。”邓桂华告诉记者,就拿她店内的一幅刺绣作品《北上抗日》来说吧,刺绣面积是大概0.5平方米,却需要4个绣女每天24小时连续不断的绣上20天才能完成。

  家族传承从小结缘刺绣

  据邓桂华介绍,说起自己和刺绣的结缘,还要追溯到她的奶奶———阆中刺绣第一代传承人任珍林。任珍林出生于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为了生计就在当地的有钱人家中缝制衣服。“奶奶当时要干的活很多,既要下地耕田,也要喂养牲畜,还要制作衣衫。当时有钱人家的穿衣风格很是讲究,衣服必须是使用高品质的丝绸制作而成,同时在衣服上还要有刺绣。”邓桂华告诉记者,男装的刺绣一般小巧而大气,在衣服的领口、袖口等位置,女装的刺绣则以盛开的花朵为主,一般在胸口或是裙摆上;同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服装上的刺绣也不相同。

  “就这样,奶奶练出一手精妙的刺绣手艺,还把这项手艺传给了我的妈妈,妈妈也是用这项手艺为街坊邻居缝制衣服,挣钱补贴家用。”邓桂华告诉记者,从小她就看着奶奶和妈妈穿针引线,刺绣这门工艺在她小小的心里面播下了一个种子;等到12岁的时候,她终于第一次拿起了针线,在一个钱包上绣出了一朵小花。

  谈起刺绣,邓桂华回忆起了曾经的阆中绣品厂在上世纪80年代时的辉煌。“长大后,由于我有一手巧妙的刺绣手艺,就进入到了当时的阆中绣品厂成为了一名绣女。”邓桂华告诉记者,那个时候,阆中绣品厂对绣女的要求极其严格,要求绣女们的刺绣针法必须严谨,并以光亮柔滑的丝绸为原料,集全国四大名绣的“穿”“挑”“牵”“刺”“抽”“连”“引”“窜”“拉”“勾”等数十种针法,让刺绣制成品丝缕清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颜色久经不褪,如此工艺精湛,令人拍手叫绝。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阆中绣品厂的生意相当红火,产品以出口为主,远销欧美等国家,阆中绣品厂的辉煌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

 

  延伸阅读

  在过去,刺绣以其高贵典雅而成为古代朝贡之上品,而到现在则发展成为现代家居装饰、珍藏、旅游纪念、馈赠亲友工艺品。“阆中刺绣是以各种传统针法绣制图案的传统美术创作形式,有画图、放稿、辟线、刺绣、整边等技艺流程;阆中刺绣图画内容和形式广泛多样有青绿山水、淡墨山水、传统花卉、虫鸟、吉兽、人物几大类别;针法有套针、车拧、松针、平金针、施毛针、齐针、切针等二十余种,技法细腻,刻画入微,讲究‘藏针’不露痕迹,精细度极高。”邓桂华告诉记者,阆中刺绣有白描、工笔、油画、版画多种形式,采用的丝线有光泽,绣出的作品在不同角度、光线下会产生不同的反光效果,尤其是绣出的飞禽羽毛和动物皮毛,十分逼真,比如花瓣,颜色由深到浅慢慢过渡,须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穿插覆盖,如果手法到位,效果比画出来的要强许多。

  同时,阆中刺绣是用针线对纸(布)质画作的二度创作,它不但要求绣制者具有精湛的针法绣艺,还得具备独到的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阆中刺绣与传统美术一脉相承,融会贯通,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由农村逐渐走向城市,图画主题内容和色彩发生明显转变,针法细腻独特,具有较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阆中刺绣的传承是人们对美的传承,它给予人们美的愉悦体验,同时也是当地旅游文化的典型代表,对提升个人和社会美学素质,促进文旅融合,助力就业,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具有积极的作用。”邓桂华告诉记者,当前,阆中刺绣传承群体主要由原阆中绣品厂的职工构成,以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方式为主。

  “我目前带领了40位徒弟继

  续传承刺绣文化,但是现在愿从事这门传统工艺的年轻人太少了,有些人开始热情很高,但时间久了就厌倦了,很难找到既有天赋又有耐性的年轻人了。”邓桂华不无感慨地说,她现在仍在四处寻觅人才,目的就是要把这门传统工艺传承下去,使阆中刺绣成为阆中旅游的一张“名片”。

  (来源:南充晚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360.png
聚焦羽绒服主业 波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