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新疆棉花残秆残膜回收技术分析
2018-11-08
分享至:

  新疆精河县是新疆棉花种植大县,棉花产量显著,品质优异,是农民群众增产增收的主要产业。精河县自1990年开始大面积使用地膜,田间残膜量也逐年增大,对土壤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可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据2009年统计每亩地残膜预留达到26kg之多,给长期植棉的农区带来极大困难和灾害。

  2003年以前,精河县农民基本采用犁铲、铁叉收集残膜,耗时费力,净收率70%左右,农民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中央农机补贴资金的加大,购买新机具逐渐增多,新技术产品不断提高,农户不但见证残膜回收机的技术变革,同样也在体会带来的辛酸和喜悦。截至目前,全县的残膜回收率已达90%以上,大大改善精河县农田生态环境,减轻土地白色污染,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单产,年均产量增产10-15%。

  一、棉花残秆残膜的危害分析

  1、破坏土壤结构

  废弃的棉花地膜长时间滞留于土壤中,会严重危害土壤通透性,导致土壤保水能力,含水能力下降,削减土壤的抗旱能力。棉花残膜在土壤中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结构,导致有益微生物数量下降,有害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出现板结硬化,耕作层变浅,最终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

  2、危害棉花生长

  残膜长时间滞留在土壤中,形成不均匀的塑料阻隔层,棉花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中生长,根系不能自由伸展,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力较弱,阻碍根系的深查和对水分的吸收,导致大量养分流失。特别是在棉花出苗期,由于地膜产生的影响,常常导致出现出弱苗,残次苗,不能出全苗。棉花生长到中后期,由于根系扎根深度不深,常常会因为倒伏而出现严重减产。在同一个地块多年种植棉花,会导致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越来越多,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最终造成棉花减产。

  3、污染生活环境,危害牲畜

  部分棉花残膜废弃于田边,地角,沟渠和林带中,当遇到大风大雨天气后,棉花残膜会随风飘摇,造成种种危害。棉花残膜和农作物秸秆及青草混杂在一起,很容易与秸秆牧草收在一起,牲畜食用这些参杂农膜的饲料后,由于农膜在牲畜体内不能正常消化,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饲料利用率下降。如果棉花残膜长时间滞留于牲畜胃肠道内不能及时排出,会导致牲畜出现严重的胃部疾病,严重的还会堵塞胃管而导致死亡。最近几年,因为食用农用残膜而导致的牛羊瓣胃堵塞现象屡有发生。此外,很多农民群众将棉花地的残膜收集起来,烧焚烧处理,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污染。

  4、影响机械化作业

  棉花田内残膜滞留量超过一定比例后,会严重影响到农机机械化作业。例如在旋耕开沟播种过程中,农用残膜很容易缠绕在旋耕机和开沟器上,导致旋耕质量下降,播种质量不高,播种不均匀,播种深度不一致。如果将种子播种到残膜上,由于种子不能够正常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会影响种子发芽生长。

  二、棉花残秆残膜回收技术

  1、机械要求

  为适应精河县棉花种植模式,根据精河县棉花生产种植参数,特别改制了单幅棉花苗间残膜回收机,以适应精河县机采棉种植模式,本行距760mm(630mm+130mm)。全县使用的拖拉机最小动力为35马力,18-20马力的拖拉机被淘汰。该机在起膜、送膜、卷膜等主要工作部件设计上有重大突破,可同时完成起膜、送膜、卷膜作业,且有浅中耕作用。具有结构简单新颖,重量轻,工作可靠,调整方便,造价低,作业效率高等优点。

  2、作业条件

  首先,棉花地块应为秋耕冬灌地;其次,田间作业时间为6月上、中旬;再次,作业时棉花植株高度在200-350mm。遇干旱天气,揭膜后及时浇水,适时中耕锄草施肥。

  3、技术优点

  首先,治理棉花覆膜种植带来的“白色污染”,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其次,实现残膜回收,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次,通过前期覆膜和苗期里适时揭膜,较好地适应精河县地区棉花生产前期干旱、后期雨水多的特点,有利于棉花的生长,促进棉花稳产、高产;最后,较好地解决了棉花苗期残膜回收的技术问题。

  三、加快发展棉花残秆残膜回收技术的建议

  首先,在地膜使用和相关作业环节上,要合理使用地膜,推广侧膜栽培技术和苗期揭膜技术。采用这类残膜回收工艺,可以保证回收过程更加简便易行,提高棉花残膜回收的完整性和清洁性,保证地膜覆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机械回收技术上,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力度。建议由科技管理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产企业以及涉农单位联合组成棉花残膜回收课题组,结合清河县棉花种植实际特点和具体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交流,在关键回收技术上实现创新和突破。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棉花残膜残值回收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在地区积极推广统一的技术规范,尤其是要做好新型机型试验,改进示范推广工作。

  (来源:新疆博州精河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