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刘三姐故里”唱响养蚕新山歌
2019-01-28
分享至:

  “桑蚕产业大发展,经济腾飞乐无边,种桑养蚕致富快,富裕走对生活甜。”在“刘三姐故里”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开口便能成歌”的宜州人把“种桑养蚕经”编成了山歌。

  山歌反映产业生产

  宜州是中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连续13年保持中国第一桑蚕生产基地县,被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2018年上半年,宜州鲜茧产值超过15亿元。“在进行产业政策、技术宣讲时,群众对不明白的地方直接提问,歌手们用山歌回答,群众关心什么就唱什么。”宜州区文联主席左丹说,桑蚕山歌歌词都是反映产业生产的,老百姓容易接受。

  “前年妹夫对我讲,养蚕经验他在行,桑叶喷洒营养料,省叶蚕胖个个靓……收购老板不收茧,说蚕掺假质低下,丝脆不能上织床。”一些桑蚕山歌用幽默的语言道出以前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

  “以前一些农民盲目求快,养殖不规范,没等到化蛹茧便出售,导致蚕丝的质量不高。”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袁毅说,宜州要生产出高品位的生丝,必须做好原材料的源头控制。

  近年来,围绕推动桑蚕茧丝绸产业转型升级,宜州大力实施“优茧工程”,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桑蚕优质原料茧基地。截至2018年上半年,宜州已建成优质原料茧基地14个,基地面积达4万多亩。“目前公司主要生产5A级的生丝,原材料品质提升后,宜州有望生产出顶级的6A级生丝。”袁毅说。

  “积极扶持和引导,循环经济产业红……”德胜镇上坪村村民兰孟铁见到记者来访,唱起了自己前些日子刚学的山歌。

  做起循环经济产业链

  兰孟铁与爱人种了10亩桑林,每年至少养10批蚕,一年养蚕的收入约10万元。“以前大家都把没经过处理的蚕沙直接施入蚕园或者用来饲养家禽、家畜,有时候会导致蚕病暴发,造成养蚕歉收。”兰孟铁说,如今村里建成了蚕沙池,有专门的企业前来收集,制成有机肥。

  宜州区桑蚕循环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6月,宜州自建小型蚕沙池107个,群众和企业共无害化处理蚕沙5.36万吨。

  桑叶养蚕、制茶,桑枝培育食用菌,蚕茧做丝、蚕丝被,蚕蛹可制成食品、饲料,蚕沙可入药、做枕头或发酵成饲料……近年来,当地围绕培育“桑-蚕-茧-丝-绸+桑蚕综合利用+多产业融合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蚕桑产业融合发展。

  借助“东桑西移”的契机,宜州围绕“提品质、强品牌、增品类、优产业、富民生”的发展思路,推动桑蚕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18年6月底,宜州桑园面积达36.19万亩,当地还积极推动种桑养蚕、茧丝绸加工、物流销售各环节无缝衔接,努力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来源:中国农业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