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忻城县素有“桑蚕之乡”称誉,桑蚕产业历史悠久,是忻城县脱贫攻坚“5+2”重要产业之一。目前,全县桑园面积25.82万亩,在广西排名第二,全县养蚕农户70759户,产业覆盖率为54.93%,是贫困户产业收入的主渠道。 为促进全县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走标准化、企业化的发展之路,忻城大力整合粤桂央企(中丝集团)三方资源,立足忻城桑蚕产业发展实际,大胆创新,以“智慧云”平台为技术支撑,建成了红渡六纳、古蓬上浪两个标准化桑蚕生产示范基地,打造了“两基地一平台”的忻城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充分利用粤桂扶贫协作帮扶的资金优势,投入280万元(其中广东帮扶资金200万元),与广西桑蚕龙头企业时宜公司合作,并引入河池学院技术团队作为技术支撑,建立了六纳村桑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该基地通过实施种养分离、饲养标准化,将蚕病全年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蚕茧产量提高一倍以上,且可以缫制5A级生丝,大大提升了蚕农收益。 基地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进行运营,从四个方面带动了贫困户增收:一是卖桑叶收益。贫困户不用付出养蚕劳力,通过采摘、售卖桑叶每年可获得稳定收入。二是雇佣当地贫困户务工,贫困户获得务工收益。三是劳动参与式分红收益。每名贫困户每半年按照务工和提供桑叶多少,享受合作社一定比例分红。四是每年获得当地政府给予的桑蚕产业补贴资金。以2亩桑园计算,每户贫困户全年“四方面”收益可以获得稳定收入3万元以上。 同时,龙头企业每年将按总投入经费的8%向六纳村委支付租金,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4万元以上,大大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解决了蚕农参与现代桑蚕种养的组织管理及利益分配等难题,破解了阻碍桑蚕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推动忻城桑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以点带面辐射带动 在红渡六纳标准化生产示范引领的基础上,忻城县持续对这种新模式进行提升,以点带面,不断扩大辐射带动力。经反复评估、论证,又投入382.5万元(其中广东帮扶资金100万元)在古蓬上浪建立了覆盖面更广的标准化桑蚕生产示范基地,覆盖了古蓬、北更、遂意、红渡四个乡镇的养蚕农户。 该示范基地实现了小蚕共育、大蚕养殖、上簇、摘茧一体化饲养,满足从蚕种孵化到出茧的一条龙产业生产,体现出了更强更广的辐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群众意识到养蚕必须走这种标准化模式才更有奔头,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为下一步整体推进标准化、企业化的养蚕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基地预计可以带动4个乡镇4900多户贫困户每户增收2000元以上。 智慧平台技术支撑 两个基地能够实现标准化、企业化养蚕,技术支撑是关键。河池学院技术团队的引入,使用标准化养蚕“智慧云”平台,解决了全县桑蚕产业最大的技术痛点、难点。“智慧云”平台通过互联网5G技术,加大种桑养蚕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力度,采取远程化可视、语音交互及微信或短信提醒等方式,免费实时指导农户在自家蚕房按照标准化养蚕、技术养蚕,并对饲养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在线帮助解决桑蚕种养问题。技术力量的支撑,解决了忻城桑蚕产业转型升级难题,一步一步推动桑蚕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2020年,忻城县将在红渡六纳、古蓬上浪示范基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整体推进标准化、企业化的养蚕模式,从而实现全县桑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向打造“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丝绸特色小镇目标迈进。 (来源:来宾发布)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