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一晚上,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何家岩村,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食物的香味包裹着团圆的欢笑声回荡在绵延的青山之间。而在不远处的苗绣非遗工坊里,陈国桃正独自赶工。 就在大年初一上午,陈国桃接到了一份特殊的订单:第二天,几十份苗绣作品作为拜年的外事礼物将被送至重庆。由于时间紧急,陈国桃忙得头也顾不上抬。 “相关绣品我们提前大半年就开始着手了,但外包装还没准备好,我想把它们做得更具民族特色。”陈国桃一边双手飞快地用银色绣品装饰木盒,一边笑着告诉记者,“往年大年初二绣娘们就开工了,但今年春节是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节,外出打工的人都回乡了,我也给姐妹们放了长假。所以这次只能我自己上手了。”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每年我国都会为一些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准备拜年礼物,共贺新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手工艺品是重要组成部分,如我们的苗绣。”提起这个订单,陈国桃很是自豪,去年苗绣就作为拜年礼物送给上合组织和欧洲国家。苗绣走出国门,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这是最令她自豪和开心的事。 想做得尽善尽美,但连夜赶工让陈国桃刚养了不到一个月的腰骨折又严重了,有时疼得她彻夜难眠。 “这是年前去工坊检查绣品的时候摔的。”提起伤病,陈国桃却很淡然。坚持传承苗绣技艺十七八年,让她落下了一身的伤病。重庆山路弯折崎岖,雨天难行,陈国桃多次遭遇翻车、车祸。 尽管如此,陈国桃也没想过要放弃。“一想到身后还有那么多留守姐妹和老人,想到对苗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坚守的信念就越足。陈国桃说。 陈国桃的工坊是全国乡村振兴示范点,工坊工作的200多位绣娘都是来自3个偏远山村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因病致残26年的陈碧海、照顾8个孩子的张小平、丈夫患癌的留守妇女胡兰、抱着孩子在街上摆摊的杨敏……每一位绣娘都是陈国桃挨家挨户调研后,手把手教出来的。在工坊,很多从未走出深山的绣娘用一根根彩线细细密密地绣出对美好的期待。 记者了解到一组数字:截至目前,陈国桃已累计培训了8600余名乡村妇女,带动2700余名乡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通过苗绣创收致富。 五彩的游龙、身披霞光的凤、丰腴而眼亮的大鱼、桃梅菊花共生的树……在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陈国桃的记忆里,生活在吊脚楼的乡亲们平时都穿传统苗族服装。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已鲜有人穿了。 “一开始我想把老一辈传下来的技艺原封不动地复制下来,但我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传统苗绣图案的美。没有购买就没有经济价值,后来我就尝试进行融合创新,比如增加一些产品的功能性,把一朵花变成胸针、项链、耳环等饰品,在保留苗绣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开发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用品。”陈国桃说。 果然,效果也很喜人。苗绣扶贫文创产品入选外交部的外事礼品,“绣出一片桃花源”系列入选上合峰会国礼,团扇系列入选“一带一路”国礼……通过参展,陈国桃用惊艳的产品吸引了海内外的订单,同时也在酉阳桃花源开设了文化产品店铺。 过去几年,受疫情影响,工坊订单和桃花源古镇商铺的经营情况并不太好,彼时陈国桃还身负几百万元的银行贷款。而大部分绣娘是贫困户,只能靠绣活儿谋生。就在去年,为了给绣娘发工资,她卖掉了唯一的房子。 大年初六,卧床静养了几天的陈国桃又匆匆赶往桃花源古镇。看着店铺里人来人往,她长舒了一口气,笑着对记者说:“春节能有这么多游客,未来也会越来越好的。苗绣很多图案都有特别的寓意和祝福,比如富贵平安、多子多福,新的一年百姓都对生活更有希望了。” 谈及未来,陈国桃的眼睛明亮有神,充满干劲:“去年我们组建了自己的产品研发团队。今年计划在武陵山附近拓展新的渠道,把苗绣连锁店开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了解苗绣,了解我们的产品。” (来源:国际商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