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2日,北京市房山区,下午13:30,首批批量送至中核集团北京原子高科金辉辐射技术应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辉辐射”)辐照灭菌的上万件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已经完成辐照灭菌,整齐地摆放在厂房外,等待运走。记者看到该批次产品包装上清晰贴有“辐照灭菌”字样,已并经贴上了辐照合格证。从早晨7:00多运抵卸货,到此刻全部整装待发仅仅过去6个小时。 这是2月7日,《关于疫情期间执行<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辐照灭菌应急规范(临时)>的通知》发布以来,首次完成的大批量辐照一次性防护服的灭菌工作。“现在就等待国家统一调配的车辆安排送往武汉。”该公司总经理康四清告诉记者,“目前,已有两个批次的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检测合格,可开展批量化辐射灭菌。”记者还了解到,当日中午12:00已有一批1000余件防护服运抵厂房卸货,预计当天晚上或次日清晨又有一批万余件的防护服也将运抵辐照。“之后,会陆续有防护服送来进行辐照灭菌,我们仍将积极响应中核集团的号令,全力以赴提供优质、免费的辐照服务。”康四清说。 被彻底打通的“最后一公里” 1月26日,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表示“武汉每天需要10万套医用防护服”,2月7日,湖北省副省长曹广晶指出,2月7日湖北对防护服的最低需求为5.94万套,尚有1.2万套的缺口。对抗武汉新冠病毒疫情以来,在湖北提供的物资短缺名单中,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一直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 来自2月8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最新数据显示,国内已有60%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企业开工复产,医用防护服日产量超过4万套,并且随着国内大批企业继续复产,以及相关企业转产,可以预见,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攀升。2月10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董事长庄小雄在接受财新网记者采访时曾明确表示:“中国的产能是足够大的,目前的问题在于产量出不来……现在能进入到红区的防护服越来越少,因为用的是库存防护服,最近生产的增量还一直未能抵达一线。”而增量无法抵达一线的“最后一公里”就卡在此前产品生产出来后长达7~14天的灭菌环节。“批量化辐照灭菌的成功实现彻底打通了这最后一公里。”康四清告诉记者。 康四清介绍说:“目前我们为防疫物资开通绿色通道,凡是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都可以实现到厂即照,辐照完毕立即装车运走。仅我们这条生产线,粗略统计每天可完成10万件左右的一次性防护服的灭菌任务。”据悉,仅中核集团目前就有9座辐照装置,分布在北京、苏州、张家港、泰州、长春、成都、大连、海口。其中苏州、张家港、北京的辐照站主要开展医疗用品消毒灭菌,并已经被列入防护服辐照企业名录。“中核集团旗下的苏州的华辐日防护服辐照能力10万套。张家港的日防护服辐照能力1.5万套。全国列入防护服辐照企业名录的这些企业产能完全能满足此次疫情需要。”康四清表示。 快,只是其一 解决了急需的问题后,人们的关注点自然还是聚焦在紧急时刻匆忙上马的“医用防护服辐照灭菌”是否安全、可靠这一话题上。 就此,记者特别采访了金辉辐射的母公司、中国同辐公司总工程师杜进。在《应急规定》中明确了“采用辐照(钴60或电子加速器)方式对医用防护服进行灭菌”——可见钴60、电子加速器是为辐照灭菌的两种手段。而作为辐照行业的领军企业,在钴60辐照装置设计方面,全国只有3家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中国同辐就拥有2家。另外,作为国产钴60源的唯一供应商,它为国内钴源辐照装置提供70%以上的钴源。 杜进明确表示:“医疗卫生健康领域是辐照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尤其是医疗用的消毒灭菌。目前欧美国家超过40%的医疗用品采用辐照技术消毒灭菌,而在我国仅占到10%左右。辐照灭菌技术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先进、绿色技术。” 他用“安全、环保、高效、可靠”这八个字来概括医疗设施辐照灭菌的优势。首先是安全,目前食品的灭菌与保鲜、适合于辐照的医疗产品的灭菌很多是通过辐照方法完成的,辐照产品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针对辐照加工,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各种标准,只要按照标准执行可确保安全。其次环保,辐照灭菌是一个物理过程,是绿色环保的消毒灭菌技术,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废水、废物和化学物质排放,产品不会产生化学残留,洁净环保,无污染。第三高效,辐照过程简单,灭菌速度快,灭完菌后的产品开箱即可使用,简洁高效。第四可靠,辐照灭菌产品是在不破坏包装的情况下实现的,这种方式不会产生产品的二次微生物污染。 就为什么此前这一方法未被用于一次性防护服灭菌,杜进回答:“应该说这是一次性防护服生产企业对于辐照技术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由于传统的环氧乙烷灭菌方式成本相对低廉,对防护服的材料性能要求不高,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需求不高,同时辐照灭菌对材料的耐辐照性能有一定要求,通过试验验证,我们目前的辐照灭菌工艺完全达到了《应急规范》的要求,满足了防护服灭菌需要。相信随着产业升级,辐照灭菌的规模化应用会逐步赶上发达国家,在医疗用品灭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