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网专区 > 正文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正式发布
2021-06-18
分享至: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2021年6月11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在基本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推进行业“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在新的起点确定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新定位,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围绕行业新定位,引导纺织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编制本发展纲要。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 “十三五”发展成效

  1.发展优势持续强化。“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稳步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5800万吨,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化纤产量占世界的比重70%以上。202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2990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稳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纺织品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从2016年的36.6%提升到2019年的39.2%。2020年,全国纺织行业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4.3%,利润总额2065亿元,占全国工业3.2%。

  2.结构调整稳步优化。“十三五”期间,服装、家纺及产业用三大终端产品纤维消耗量比重由2015年的46.4:28.1:25.5调整为2020年的40:27:33。“十三五”末,我国高性能纤维总产能占世界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产业用行业纤维加工量达1910万吨,较2015年增长40 %以上,有效满足多元化、多层级、多领域市场需求。

  3.创新生态不断改善。“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截至2020年底,纺织行业共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1家(含5家分中心)、国家认定企业工业设计中心12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的行业重点实验室59个、技术创新中心37家。2019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较2015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化纤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4%,较2015年提高0.3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共有1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纤维材料、绿色制造、纺织机械等领域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被突破。国产纺织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以上。

  4.创意力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领域形成了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流行趋势协同研究和发布机制,时尚设计原创能力提升明显,全国有100多所本科院校和300多所高职院校设有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保障时尚设计人才队伍储备。自主品牌认知度与美誉度持续提升,国内主要大型商业实体的服装家纺品牌中85%左右为自主品牌,原创潮流品牌消费规模逐年提升,占品牌消费比重已超过15%。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时尚消费的跨界融合、商业载体和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和丰富。

  5.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用能结构持续优化,二次能源占比达到72.5%,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5.5%。万元产值取水量累计下降11.9%,其中,印染行业单位产品水耗下降17%,水重复利用率从30%提高到40%。“十三五”期间,纺织行业废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计下降幅度均超过10%。我国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年以来共有251种绿色设计产品、91家绿色工厂、10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1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被工信部列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单,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正在加速融入纺织产业链体系。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的维度和内涵不断拓展,已经开始覆盖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工厂。

  整体来看,至2020年末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纺织行业基本实现《2020建设纺织强国纲要》相关目标,我国纺织工业绝大部分指标已达到甚至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建立起全世界最为完备的现代纺织制造产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长期居于世界首位,成为我国制造业进入强国阵列的第一梯队。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进入“并跑、领跑”并存阶段,品牌建设形成制造品牌、消费品牌和区域品牌的三级体系,节能减排、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人才建设积极支撑行业创新和进步。

  “十三五”以来,我国纺织行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但也存在诸多困扰行业发展和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如纺织原料供给安全仍有一定风险,行业内仍存在部分关键技术短板有待突破,消费市场培育力度不够,中高端产品的市场有效供给能力仍待增强,行业内文化资源的应用及推广能力不足,品牌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等。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与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纺织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面临着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考验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发展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强,发展机遇也依然存在。

  1.国际供应链格局深刻调整。百年变局之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促使国际经贸合作格局发生改变。在经济全球化重构、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加强对高端技术装备的控制力,全球生产制造体系围绕大型自由贸易区加重布局,各国间纺织贸易、投资领域竞合关系更趋复杂。在复杂经济形势下,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前景均存在较高不确定性,但世界纤维消费总需求在经济发展、多领域应用等因素拉动下仍有增长空间。纺织行业作为国际化发展的先行产业,将在国际产业格局调整与贸易竞争中面临复杂考验,但我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将为纺织行业优化供应链布局赢得主动作为空间;贸易便利化、人民币国际化等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也将为纺织行业开辟多元国际市场提供支持。

  2.畅通国内大循环构筑产业发展战略基点。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释放,将推动内需市场稳步扩容升级,成为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形成基本功能型消费、改善型消费、引领型消费并存的多层次需求空间;国潮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数字消费等需求新趋向,提供多角度、多元化的创新空间;消费者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断强化,自主品牌将有条件形成引领全球时尚潮流的能力;我国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将为纤维材料及纺织制成品提供更为丰富的应用领域。

  3.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材料科技占据前沿位置,以高性能、多功能、轻量化、柔性化为特征的纤维新材料,为纺织行业价值提升提供重要路径。新一代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与纺织行业加深融合,正在推动纺织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增效,带来业态更新与价值延伸。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技术应用与创新生态不断丰富,跨界创新、融合创新实践不断涌现,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4.绿色发展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刚性要求。全球气候治理形势紧迫性凸显,对国际经济及产业体系形成重要影响,绿色发展不仅成为国际纺织供应链采购决策和布局调整的现实影响因素,也将是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来源。我国已制定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对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形成刚性要求。纺织科技持续创新突破,为行业破解绿色发展约束、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坚实支撑。全行业需要凝聚共识,将发展立足于国家生态战略全局与人类气候安全,将践行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和纺织强国应有之责。

  5.数字经济开创新增长点。世界发展步入数字化新时代,经济创新打破区域分割与行业界限,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数字化进程。数字资源为纺织行业提供了精准商业决策、革新供给形态、自主构建安全与产权规则等新契机,是新时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驱动力。我国5G移动互联技术和设施优势与纺织产业集聚化发展特色相结合,将有力支持纺织行业建设工业互联网与智慧集群,促进行业加快形成协同高效、多维创新的发展新空间。

  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立足纺织强国实力基础,纺织行业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优势位置的信心,精准把握国际纺织产业格局调整时机,深度融入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强化制造体系优势,解决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有效破解国际产业格局调整带来的风险困难,在新格局中开辟新局面,为新格局贡献新作为。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与产业安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按照“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成若干世界级先进纺织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知名跨国企业集团和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品牌,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巩固纺织强国地位并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二)2035年远景目标

  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我国纺织工业要成为世界纺织科技的主要驱动者、全球时尚的重要引领者、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进者。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全面突破,我国处于国际纺织先进技术创新国家前列。与现代经济体系和人民更高品质的生活相匹配,纺织行业有效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形成一批对全球时尚发展具有引领力、创造力和贡献力的知名品牌,共同构筑全球时尚文化高地。纺织行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基本建成,行业碳排放在达峰后稳中有降。

  (三)“十四五”发展目标

  1. 行业发展取得新成效。行业发展保持合理区间,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纺织行业纤维加工总量、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份额保持基本稳定;纺织工业利润率保持良好水平。

  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四五”末,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比例达到38:27:35。加强产业协同体系建设,巩固提升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产业发展优势。“十四五”期间,中西部重点纺织产业发展区域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占工业比重继续提升。立足“双循环”发展格局,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品类更加丰富,服务更为高效,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求,以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国际供应链优质资源整合能力明显提升。

  3.科技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末,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3%。纤维新材料创新水平继续提升,高性能纤维自给率达到60%以上。“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工业的深度融合,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数超过60,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建成纺织服装行业大数据中心。

  4.品牌时尚建设创造新价值。“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消费品牌、制造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高、时尚消费引领能力强、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优质品牌。自主消费品牌的时尚引领力与全球认可度不断提升,跻身世界品牌第一梯队的制造品牌规模进一步扩大,百亿以上品牌价值企业数超过40家,重点集群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纺织行业与中华优秀文化、开放多元文化进一步融合,提升行业文化软实力。

  5.绿色发展水平达到新高度。“十四五”末,纺织行业用能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13.5%和18%,印染行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绿色纤维(包括生物基、循环再利用和原液着色化学纤维)产量年均增长10%以上,循环再利用纤维年加工量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15%。

  6. 增进民生福祉做出新贡献。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升纺织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行业从业人员收入不断提高,劳动保障进一步改善。加强产业集群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继续发挥产业富民功能,助力乡村振兴,激活经济欠发达地区增长潜力。


  三、“十四五”发展重点任务

  (一)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能力

  1.加强关键技术突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纺织行业原创技术策源地。重点围绕纤维新材料、纺织绿色制造、先进纺织制品、纺织智能制造与装备等四个领域开展技术装备研发创新,补齐产业链短板技术,实现产业链安全和自主可控,强化行业关键技术优势,注重原始创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带动全产业链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能力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纺织全产业链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定企业工业设计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用联合体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交叉学科、跨领域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创新平台协同机制,促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成果转移转化。

  3.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纺织标准化技术机构建设,优化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加大现行标准整合力度,鼓励新型纺织纤维材料、功能性纺织品、智能纺织品、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以及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鼓励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积极对标国际水平,参与或主导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骨干企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4.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充分发挥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用,立足行业共性关键问题建立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较大规模的行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高水平研究型纺织学科,积累基础研究人才。扩大纺织专业性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

  (二)建设高质量的纺织制造体系

  1.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实施纺织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加快补齐基础纤维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加快突破碳纤维、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的尖端技术空白,推进生物基纤维和原料关键技术研发及其终端产品应用。突破高精度、高效率、高适应性的纺织专用基础件,纺织装备加快向柔性化、智能化、国际化转型升级。加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区块链等智能制造应用关键供应技术在纺织行业的深入融合,提升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能力。强化产业链长板,立足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完整优势,进一步开发功能性、可降解新材料,扩大智能化、绿色化先进技术应用,提升创意设计能力,满足国际国内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2.提升产业链现代化。发挥纺织产业链完整优势,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建设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加强纺织全产业链精细化加工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先进制造水平。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开发具备高品质、多功能、智能化的高端纺织消费品。加强高技术纤维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升织造、非织造、复合等成型技术,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在重点领域的应用。

  3.推进制造能力高端化。加快纺织全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关键装备和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运用先用适用技术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采用科学管理工具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效率,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推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面向纺织产业链、产业集群、特定行业领域、龙头企业,分别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纺织各细分领域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化解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约束。在全行业强化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研发绿色纺织产品。

  (三)畅通内需为基点的产业链循环

  1.保障民生需求。以保障国内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为战略基点,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创新、产销衔接,使各类纺织消费产品满足多层次需求,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高品质生活。完善行业和企业产品质量检测和服务体系,加强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管,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国内自主品牌的消费认可度。

  2.培育新型消费。先进技术、流行趋势、品牌文化融合体现在纺织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满足功能、时尚、绿色等升级消费需求。加强信息技术在流行趋势预测、创意设计、消费研究中的应用,根据个性化消费趋势,依托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技术,提高服装和家用纺织品大规模定制服务水平。加强消费者研究,提升设计创意和市场营销水平,形成一批有高度市场影响力的服装和家纺产品品牌。

  3.拓展产业应用。提升产业用纺织品领域材料创新、制造升级和产品开发水平,努力贯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工具、土工建筑、安全防护和农业等领域重点产品的跨部门应用体系,在标准认证、品牌推广和工程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培育和拓展高质量的内需市场。加强与装备、后勤、军兵种、科研单位及主要军工企业的合作,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

  (四)提升国际化发展层次与水平

  1.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高效率应用纤维原料、高端装备和基础件、精细化染料助剂、品牌和渠道等优质国际资源,满足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纺织产品消费升级需求。推进纺织行业领域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的国际国内相衔接,以同标同质促进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流通顺畅。

  2.加快外贸出口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网上交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引导企业深耕传统出口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发挥海外展会作用,加强国际化营销,扩大我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提高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出口比重。

  3.提升跨国资源整合能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打造以我国纺织产业体系为资源调配中心的全球生产网络,有序协调国内外制造产能布局。优化国际技术经济合作模式,促进自主装备、工艺、技术输出,合理引进国际优质装备、技术、设计和人才。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在东南亚、非洲地区加强产业园区共建合作,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标志性项目。

  (五)推动行业时尚发展与品牌建设

  1.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立足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要,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美学和流行趋势,提升纺织时尚创意和产品设计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民族文化承载意义的纺织服装自主品牌。

  2.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加强流行趋势研究和新材料新技术在终端产品的设计应用,完善从纤维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研发体系。推广定制化服务,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加大智能穿戴、绿色健康、复合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力度。

  3.推动业态和模式创新。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深层次连接,形成基于数字决策的智慧营销模式。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通过平台融合、社群融合、场景融合,促进纺织服装品牌企业与互联网产业、现代服务业的跨界融合发展。

  4.强化品牌培育服务。整合政府、行业协会、院校机构等多方资源,开展纺织服装品牌发展理论研究、品牌价值评价体系研究,持续开展品牌价值评价提升活动等。利用国家级品牌活动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纺织行业自主品牌宣传推介力度。通过会展、时装周、设计大赛等,打造品牌建设交流展示平台。

  (六)推进社会责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 推进节能低碳发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提升,继续提高二次能源消费比重,鼓励企业采购绿电,支持具备条件的园区或企业加快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设。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排放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进落后产能、过剩产能的腾退与升级改造。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专项行动。鼓励棉纺、化纤、印染等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行智能化能源管理试点示范。加快绿色纤维制备、高效节能印染装备、废旧纤维循环利用等低碳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鼓励开展碳核算方法学、减排路线图、减排成本分析等标准及规范体系方面的研究。

  2. 加强清洁安全发展。以绿色技术驱动产业链各环节降低污染物产排量,深化生产全过程和纺织园区系统化污染防治。高度重视新兴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加大清洁生产改造力度,持续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产排量。完善纺织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升级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水资源化,支持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纺织园区和重点企业水系统集成优化。加强有毒有害物质替代,严格控制染化料助剂等化学品使用。

  3. 推动再生循环发展。加快现有纺织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升级,合理延伸产业链并循环链接。加快构建废旧纺织品服装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旧纤维再利用企业集聚化、园区化、区域协同化布局,开展废旧纺织品服装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突破再生涤纶、废旧纺织品服装再生利用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打通瓶片直纺再生涤纶长丝工艺路线,加强定向回收、梯级利用和规范化处理。加快互联网与资源循环利用融合发展,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

  4. 深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以人本责任、环境责任、市场责任为核心,将企业社会责任全面纳入行业的价值体系和创新体系,培植产业的持久成长能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社会责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全球利益相关方的理解与支持。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七)优化国内布局提升发展协调性

  1.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接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洲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不同区域分别落实行业发展重点。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和都市时尚产业,积累科技创新和时尚创意人才。先进制造业成熟地区,引导形成单项冠军、领航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领先企业的集聚。依托区域范围内核心区带动外围、下游带动上中游的联动关系,形成纺织产业跨区域联动发展效应。

  2. 进一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东南沿海地区立足价值链中高端,大力提高协同制造、精益制造和绿色制造水平;统筹国际国内资源,发展国际水平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品牌中心,建设纺织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纺织产业发展助力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以资源条件为基础,不断完善产业体系、服务配套和综合投资环境,继续引导纺织龙头企业扩大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力度,鼓励回乡创业扩大纺织制造业规模;扩大农村富余劳动人口本地就业规模,提升劳动技能,带动乡村振兴。

  3.推进高水平产业集聚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推动建设一批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具有世界领先的创新能力、制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单一品种具有世界领先产业规模,产品制造和流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成熟产业集群地区发挥产地型专业市场和产业链配套优势,进一步突出先进、绿色制造优势,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和智慧型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特色产业小镇,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新兴产业集群地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与成熟地区紧密协同发展,建设现代纺织产业制造基地,并积极融入全球纺织产业供应链。发挥龙头企业跨区域布局的作用,通过跨区域兼并重组,建立“总部+基地”的方式,实施一批跨区域产业合作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带动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体系。

  4.公共服务体系升级发展。以产业集群空间分布为基础,提供高质量、精准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会展商贸、教育培训等服务功能。优化产业集群各主体发展环境,地方政府、集群管理机构、科研院所、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形成协作共同提升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能力,助力集群中小企业整体提升发展。

  (八)构建纺织产业的安全发展体系

  1.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和短板技术攻关,高性能纤维特定品种、高功能性复合材料和纺织制成品、纺织装备基础件短板等逐步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原料供应安全,针对化纤原料高度依赖石油化工的现状,推动现代煤化工与化纤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有煤炭资源的中西部地区适度发展煤化工制化纤原料及化纤生产项目。加强产业安全风险预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性。

  2.科学引导全球产业布局。引导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在国际国内建立多元化布局,平衡国内发展和国际布局之间的关系,从国内居民消费安全和应急供应保障角度保持纺织产业安全供应规模。

  3.建立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建立预警机制,防范国际资本异常流动风险、数据网络安全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国际贸易摩擦风险等。


  四、“十四五”发展重点工程

  在纤维新材料、智能制造、时尚建设、绿色制造、高端产业用纺织品共五个领域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具体落实“十四五”时期实施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纤维新材料持续创新升级

  纤维新材料领域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保障产业链安全为目标,依托优势企业,充分发挥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作用,加快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主导差别化、多功能纤维材料的研发创新,进入国际上高性能纤维研发和生产的第一梯队,引领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进程。

  (二)智能制造引领高质量发展

  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及生产方式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为目标,基于5G、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以纺织成套装备研发为重点,加快发展纺织领域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推进装备、软件、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以纺织装备数字化和信息互联互通为基础实施纺织行业智能制造重点工程。

  (三)时尚建设增强发展新动力

  加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时代特征的纺织行业时尚生态,大力推动基于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产业复兴与时尚创新,以科技赋能创新,以包容彰显个性,以人文塑造价值,提升中国时尚影响力。

 

  (四)绿色制造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纺织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履行环境责任导向,以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进产业链高效、清洁、协同发展,为国内外消费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绿色纺织产品,并引导绿色消费,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五)产业用纺织品着力高端化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纤维新材料应用和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差异化、高端化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满足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健康、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和国防军工对先进纺织材料的需求。


  五、“十四五”发展保障措施

  (一)构筑良好产业生态

  1.改善企业营商环境。发挥好行业协会的政策协调作用,进一步推动出台税收、财政支持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技术改造、创意设计投入;持续推动棉花进口管理制度优化,促进棉花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发挥好行业调研及反馈功能,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反馈纺织企业在融资、汇率、环保、新疆棉、境外投资等方面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2.营造激励创新的氛围。总结推广骨干企业的创新发展经验,宣传优秀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精神,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价值导向。利用好行业资源及平台,促进企业管理者拓宽创新视野,提升创新素养。引导行业、企业统筹好激励创新与容错试错、知识共享与产权保护,形成勇于创新、保护创新的发展机制。

  3.推进社会责任建设与行业自律。持续推广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创造规范和谐、公平守信、绿色发展的产业环境,将良好社会责任形象打造成为企业无形资产。有序开展产能投建、知识产权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行业自律,研究建立行业性信用信息记录、查询和评价系统,建设公平有序的产业环境。

  4.提升纺织行业社会形象。积极总结并广泛宣传新时代纺织行业在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富民惠农、乡村振兴、稳定边疆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更新社会舆论对纺织行业发展定位及公众形象的认知,改善企业综合发展环境。

  (二)强化发展资源保障

  1.加强人才资源建设。促进高等院校纺织相关学科建设及学科交叉融合,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操训练,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强化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输出。完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促进企业技术中心、重大科研及工程项目转化为教育资源;鼓励校企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同开展联合培养、新学徒制等人才项目,共享专职、兼职师资资源。引导企业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等管理制度,着重完善科研、设计、技术人才收益分配激励措施,多种方式实现柔性引智,建立在岗学习进修通道,打造具有自主发展力的企业人才梯队。

  2.推动产业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深化开展纺织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与推介工作,发挥好行业组织对证监部门的资源协调作用。加强持续性服务,推动已上市公司做强做大,支持企业对国内外优质资源进行并购重组,提升企业市场价值。引导各类并购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参与纺织企业股改、并购,提升资本运作能力。

  3.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鼓励产业集群协调政、企及金融资源,搭建有效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稳妥引导建立行业性、区域性纺织产业创投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对接,更新金融机构对于纺织行业的固有认知,研究建立纺织行业产融对接推介项目库和专家资源库。

  (三)完善综合服务与管理

  1.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夯实基础服务能力,健全行业基础数据信息采集及分析平台,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指数体系,在合规条件下有序实现信息开放共享。优化检验检测、专业会展、时尚发布、社会责任等长项服务功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会展、时尚发布及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权威性产融合作、区域布局、对外投资服务平台,强化宣传发声功能,助力企业升级发展,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2.深入参与全球产业治理。积极参与纺织产业发展相关国际组织,主动搭建贸易、技术、投资、社会责任等产业合作平台,与各国业界广泛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在国际合作中主动传递分享、共赢的发展理念。研究建立全球纺织纤维、重点中间产品及专用装备的产量统计体系,开展热点问题研究和报告工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3.强化重点产业地区政府的引领作用。鼓励重点纺织产业集群地政府部门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指引和领导作用,成立工作专班或设立专业机构,强化规划引导和综合管理,推动技术创新、产能升级、产业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实施,以财政、地方税收等政策激励措施推动纺织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对当地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商会加强工作指导,给予政策扶持,发挥好行业组织沟通政府与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纺织行业是高度市场化的行业,本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工程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实施。要充分发挥好纲要对纺织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行业活动平台开展宣讲解读工作,激发纺织生产及服务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以及各级行业协会、商会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纲要任务落实和目标达成。中国纺联负责制订纲要评估工作计划方案,分阶段对重点企业、产业集群开展专题调研,对照行业发展情况评估纲要目标及任务合理性,适时进行修订完善。结合调研及评估工作成果,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反馈行业发展动态成果、趋势走向及存在的矛盾问题,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360.png
聚焦羽绒服主业 波司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